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8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这个被朱棣、朱高炽所保护的燕三子,如今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父亲与大哥、二哥多么不容易。
  “走吧老三,希望日后我们能不用再来这地方了。”
  朱高炽招呼了一声旁边脸色苍白的朱高燧,带着他走上了那艘北上的船只。
  他们并不知道朱棣是装疯卖傻,因此一路上垂头丧气。
  或许只有他们回到了北平,才会知道自家父亲与朱高煦在忙碌什么。
  不过相比较他们这个插曲,眼下更为重要的云南则是因为建文新政的推行,闹出了不少情绪。
  朱允炆抬高文官,并削减五军都督府武官数额,合并卫所为县的事情让不少武官都在担心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己刚打完仗便成为了被合并卫所的对象。
  不只是西南,就连西北、东南、两广等地的卫所武官也是人人自危。
  整个大明朝都在因为朱允炆的新政而承受着动荡和不安,这其中辽东、北平、大宁三都司的将领调换更是让三都司不少武官难掩抱怨。
  虽年号建文,可武官们也没想到新君会这样压制他们。
  大量武官被调往了广西、广东、福建和湖广,被调到前线的,多是河南、山东等地多年未经实战的武官。
  由于明初的武官承袭制,这其中的许多武官在个人本领上还能称道,可一旦到了调度兵马上就落了下风。
  他们在内地是二战八屯,并且卫所之中的所并不像边塞一样是补满甚至超出,有的卫甚至只有两三个所,能拉出的战兵也只有不到千人。
  习惯了统领数百人的他们,突然来到需要统领上千乃至数千人的边塞时,许多武官都因此手忙脚乱,一时间边塞乱作一团,弹劾的奏疏如纸片般飞向京城。
  倒是对此齐泰早有准备,劝慰朱允炆无须担心,只要给这些武官足够的时间,他们便能将麾下兵马节制下来。
  毕竟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内地武官长期不实战,因此很有可能无法参与到巡边任务中,因此他很早就安排过李景隆、徐辉祖、傅友德和冯胜等人训练内地卫所武官。
  这些武官早就接受过训练,只是缺少机会罢了。
  现在齐泰把机会给了他们,正好可以让内地武官参与到边事之中,提早应对日后北方胡兵的南下。
  不得不说,齐泰毕竟还是朱元璋选出来的兵部人选,他兴许带兵打仗不行,但统筹三军训练还是信手拈来的。
  在他的调度下,很快北平三都司中与朱高煦有关的人便纷纷前往了南方,渤海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岛。
  “杨文被调去了广西担任征虏前将军,负责对桂林、广州以西的土司进行改土归流。”
  “杨展与林粟一个被调到了南宁担任指挥使,一个被调到了湖广郴州担任指挥使。”
  “傅让被调去了广东担任都指挥同知,负责廉州屯田。”
  “还有王徽,刘俊等人,他们也被分别调往了地方担任指挥同知或指挥佥事。”
  九月中旬,当朱高煦在吉林城外炮台山俯瞰百姓秋收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亦失哈也将南边的情况转述给了自己。
  听着从他口中说出的话,朱高煦也没能想到,历史会因为自己发生了那么多改变。
  作为洪武晚期的名将,杨文被朱元璋十分倚重,靖难之役中杨文也多次率辽东兵围攻永平,牵制了燕军的南下,配合了南部官军的行动。
  虽说他在军纪上差了宋晟等人太多,并且一直没有拿下朱棣基本盘的北平三府,但这也是由于朝廷对各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致使他所统领的辽东兵屡屡失利的缘故。
  他本人并不善于北方作战,但依旧能牵制住朱棣手下的北平兵马。
  如今他因为自己的缘故被调往南方,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以他在西南作战的经验,恐怕广西土司的改土归流会十分顺利,毕竟杨文比永乐年间的柳升优秀太多。
  朱允炆此举,也算推进了广西汉化吧。
  “傅让倒是与张纯做了邻居。”
  朱高煦谈论着傅让和早早南下,如今在广东高州府神电卫担任指挥使的张纯。
  他的脸上不见一点担忧之色,这让亦失哈也有些诧异:“殿下您不担心吗?”
  “担心什么?你以为他们在辽东,我们就能轻松对付辽东兵马?”朱高煦摇摇头:“且不提杨文是否真的会帮我,单单吴高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杨文与吴高,和眼下的刘真与吴高,这两对将帅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打仗要抓住对手犯错的机会,但不能一直等着对手犯错。”
  “只有正兵出击,打得对手手忙脚乱,才能抓住对手犯错的机会乘胜追击。”
  “指望奇兵制胜,倒不如想想我们怎么正兵出击。”
  朱高煦看向了炮台山下的渤海军营,在那其中,上万渤海锐卒正在训练,其中也包括了刘武三人麾下的三个千户。
  “刘武三人如何了?”
  他明知故问,亦失哈也嘴角一挑:“奴婢按照殿下说的,没有让人去寻刘武这群将领,而是让人去找那些普通的兵卒,将他们登记造册,并告诉了他们,将在冬至发放他们的入伍田。”
  “你觉得每人十亩的入伍田,能否利诱到他们?”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自信道:“这群兵卒都是举家北上的军户,十亩入伍田,加上冬至按人头分下去的四亩田地,仔细一算,若是一户五口,可得三十亩耕地。”
  “恕奴婢直言,朝廷可不会将三十亩耕地平白发给百姓,即便发了,也要课以重税。”
  “所以这才是我们的优势。”朱高煦轻笑:“我可以每年拿出几十万亩耕地来收买人心,可朱允炆却不舍得。”
  “他指望每年十二石的军粮就能将兵卒收买,未免过于天真了。”
  亦失哈认同颔首,直言道:“只要掌握了刘武带人的这数百兵卒,他们那几十个人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府库之中粮食还够撑到什么时候?”看着收割的粮食,朱高煦询问起亦失哈。
  对此,亦失哈也有条不紊的为朱高煦计算,从中还提到了傅让:“傅让在走之前会再使些手段,给我们运两万六千石粮食。”
  “算上他之前帮忙的那一批,我们起码能撑到六月中旬,比预期多了一个月。”
  “足够了。”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颔首与他下了炮台山石堡。
  他们往山下走去,期间见到了从三场运送铁锭与水泥前来的挽马队。
  自从水泥产量变大后,水泥场就搬到了石灰石场那边,既方便了生产,又方便了百姓。
  “六城那边,我已经吩咐徐晟调兵前往,你准备准备,一口气走水路运送半年的军饷过去。”
  “是。”
  二人谈论了所有可以谈论的事情,最后各自回了吉林城内。
  吉林城的秋收粮册也在几日后撰写完毕,六十余万亩耕地一共产出了五十七万石成粮,比朱高煦他们预期的还要高出三万余石。
  除了吉林城、安东城和肇州城的粮册也先后送抵,分别为两万六千石粮与三千四百石豆。
  尽管距离自给自足还有一段距离,可今年的渤海四城也开辟出了三十七万余亩耕地,这让渤海耕地突破了百万亩。
  换而言之,来年秋收如果能保持今年的亩产数额,那渤海百姓便算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唯一欠缺的,便是那五万大军的军饷与粮饷,可这些东西朱高煦并不准备通过关外开垦来获取,而是要通过辽东。
  这样的想法,在九月末达到了顶点。
  在南下前,傅让通过和辽东都司各级官员的酒宴,得知了辽东二十五卫的储备仓和军屯仓情况。
  经过朱元璋生前的调度,以及齐泰后续的补足,辽东都司的储备仓与军屯仓合计有七十五万余石,而辽东各卫口数大概在四十二万左右。
  辽东本地的军屯田,大概可以产出八十万石左右,只能满足辽东军民所需口粮的四成,剩下六成都需要朝廷从山东调拨。
  其中调拨时间大多为秋后和开春,每次调拨多则七八十万石,少则四五十万石。
  可以说,傅让基本把辽东的老底给弄清楚了。
  有了这份情报,朱高煦也就知道什么时候出兵辽东最好。
  打辽东不能只靠正兵突破三万卫,因此那样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吴高与刘真觉得大势已去,继而退往辽南焚毁粮食。
  所以,朱高煦必须正奇兵并用,正兵在三万卫牵制吴高与刘真主力,奇兵走前元东宁府山区,学习二百余年后的老奴,直插辽南,截断吴高与刘真的退路。这一办法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眼下的辽东还没有长城,因此只要能穿过东宁府,就能直达辽南腹地。
  为了这一计划,朱高煦也开始从诸卫挑选吉林卫的老锐卒,将他们编为吉林中卫,每日往返于三场与吉林城之间,训练他们的山地越野能力。
  倒是在他筹谋辽东的时候,被朱允炆放回的朱高炽二人总算回到了北平。
  当他们看到阔别六年的北平城墙时,心里的情绪十分复杂。
  徐氏命王彦(狗儿)去接回他们,并带着他们来到了存心殿外。
  “滚!都滚开!你们杀俺弟弟!你们这群混账!!”
  “嘭!!”
  桌椅砸在门窗上的声音让朱高炽与朱高燧脸色苍白,他们没想到自家父亲居然真的患上了狂疾。
  “母亲,父亲真的没治了吗?”
  朱高炽难受的看向徐氏,徐氏面对朱高炽的询问,也不忍摇头:“御医也来看过,被你爹吓得不轻。”
  “爹!我是高燧啊!我和大哥回来了!”
  朱高燧趴在了窗户前,呼喊着里面的朱棣,可朱棣却一个劲的打砸东西,让朱高燧滚开。
  朱高燧被吓得脸色苍白,朱高炽见状也十分难受。
  瞧着他们的模样,随行而来的燕王府护卫指挥卢振眼神闪烁。
  不多时,徐氏带着朱高炽与朱高燧去了前寝宫,而卢振则是走出了王府。
  他寻着道路去到了一处茶肆,并在这里见到了一名农夫打扮的老农。
  “疯了。”卢振没有多说其它话,那老农则是沉稳着确定道:“你确定不是装疯?”
  “疯了一个多月,今日世子与三子回府也不见他变好,反而继续打砸,将三子吓得栽倒,这如果都能是装疯,那天下就没有真疯子了。”
  卢振信誓旦旦,那老农也颔首表示认可:“消息我会传往南边,你继续在府内监视。”
  “放心。”留下一句话,卢振起身离开了茶肆。
  不久后,那老农也离开了茶肆,只有那茶肆的掌事缓缓看着二人离去方向,放下了手中的算盘。
  他去到了后厨,在那里则是坐着一名戴着斗笠的苦行僧。
  “和大师您说的一样,来人确实是此前经过了茶肆的那人。”
  掌事对苦行僧说着,苦行僧也从袖中掏出了一贯钱放在一旁桌上:“继续盯着他们,以后每天午时我都会来。”
  “诶诶…好好!”兴高采烈的拿起桌上的那一贯钱,茶肆掌事笑的合不拢嘴。
  至于那苦行僧也在片刻后离开茶肆,往北平的庆寿寺走去。
  约两刻钟时间,他便走到了庆寿寺,并在一座禅房找到了一身黑袍的姚广孝。
  “如师傅您预料般,那卢振果然已经私底下与陛下的人接触,而且不止一次。”
  那苦行僧摘下了斗笠,姚广孝也停止了手中佛珠的盘算,缓缓睁开眼睛:“不止是卢振,这次南下后,恐怕那葛诚也要投靠南边了。”
  “那我们在燕王府岂不是无人了?”三旬的苦行僧凝重着脸,姚广孝却缓缓开口:“不破不立,先让他们高兴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2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