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7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高煦没有流露出半点悲伤的神情,反而脸上含笑。
  可正是这样的表情,才让杨展和林粟他们看着难受。
  “殿下……”杨展率先开口,他压低声音:“若是您有事,末将绝不会让您身陷囹圄。”
  “对!”林粟也斩钉截铁的附和,并且拉大了声势:“即便我们肯,渤海的弟兄们也不肯,您对朝廷是有功的贤王,削藩再怎么削,也不会削到您的身上,倘若真的削到您的身上……”
  林粟沉吟了一会儿,可很快便笃定道:“那就说明要削藩的那人是奸臣,是昏君!”
  仅是一句话,林粟就不可能背叛朱高煦,毕竟他这句话但凡有一个人泄露出去,他日后都将会遭到清算,可见他早就下了决心。
  “确实,谁要对您下手,那人就是奸臣、昏君!”
  杨展反应不慢,马上就表明了态度,而这一幕在朱高煦身后的王义看来却令他心情复杂。
  他看着自家殿下的背影,缓缓低下了头。
  “不用如此,你们能好好的过活,我便为你们感到高兴了,切勿因我一人而折毁这局面。”
  说罢,朱高煦摆摆手:“队伍走远了,快跟上去吧。”
  “殿下,您放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二人作揖回礼,随后抖动缰绳,策马离去。
  瞧着他们离去,朱高煦久久没有挪开视线,直到他们彻底与队伍消失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朱高煦才调转马头,并在经过王义身旁时自嘲道:“虚伪吧?”
  “殿下……也是无奈之举,况且即便兄弟们知道,也会心甘情愿拥戴您的。”
  王义额头冒着冷汗,但他依旧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承认朱高煦今日的手段,有违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可他也知道朱高煦是无奈之举。
  况且德行这东西是虚数,如王义这样年过三旬的人,心里自有判断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朱高煦给他们高额军饷,给他们均田地,建造房屋,为了防止他们受伤死去,还特意修建了医院,培养了许多心灵手巧又有体力的军医。王义不会忘记自己是怎么从一个百户官成为现在的指挥使,更不会忘记朱高煦之前的吉林城是什么模样,朱高煦手下的吉林城又是什么模样。
  朱高煦给他们的东西,是其他人不会给,也更不舍得给的东西。
  仅凭这,他就必须要支持朱高煦,支持自己的这位殿下。
  “走吧,该回家了。”
  听着王义的回答,朱高煦没有太多表情,只是吩咐一声,自己独自一人往东边缓慢行去。
  王义见状,当即吹响了木哨,带着兵马跟上了朱高煦的脚步。
  他们每个人的乘马背上都背负着一袋粮食,这是朱棣为朱高煦最后做的一件事,他给渤海前来的三千兵马,每人发了一石撤军所用的粮食。
  从兀良哈秃城到东边的恼温江,其距离不过三百里,对于渤海军来说也就是四天的路程罢了。
  在东边的恼温江中游,已经有近二十艘一千二百料的马船等待着他们。
  只是四天时间,朱高煦便带着渤海军抵达了后世大安一带。
  在后世,这里拥有二百余万亩优质的耕地,但在六百多年前的大明,这里还是一片淤泥滩。
  一个多月的时间,渤海驾船而来的两千民夫在这片淤泥滩上修建了一个渡口。
  如果这个渡口在日后没有遭遇摧毁,那这里将是日后大明通过水路占领漠东的桥头堡。
  即便这个渡口被摧毁,只要朱高煦靖难能够成功,那想要修复它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明初恼温江(嫩江)的通航问题,朱高煦已经差不多弄清楚了。
  全长两千余里的恼温江,其中下游到三岔河的这七百余里水路,丰水期可以通航三千料左右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很轻松的通航一千料的船只。
  从后世齐齐哈尔左右往上的流域,丰水期大概可以通行五百料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通行二百料的船只。
  这些东西摸清楚后,日后朱高煦想要进一步深扎漠东一带就轻松许多了。
  只要日后能在漠东站稳脚跟,如历史上的朱棣一样开辟一条横穿大兴安岭的驿道,那明军日后就可以从开平卫北上,利用漠东这块平原来产出粮食,运送给军队。
  届时只需要再确定捕鱼儿海与斡难河能否走一百料左右的小船,那明军就可以长期组织数千人规模的军队,长期在漠北和蒙古人打拉锯战。
  当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具体的情况,还是得派人走一趟才能知道。
  “上船吧……”
  理清思绪,朱高煦也带着王义他们走上了渡口上的马船。
  马匹被卸掉了马鞍和负重,在数百骑兵的驱赶下,与马船开始顺着恼温江而下。
  六月初六,朱高煦带着三千骑兵返回了肇州城,而朱棣他们还在撤回全宁卫的路上。
  由此便不难看出,一条河流对于战争到底有多么方便。
  朱棣他们走陆路从全宁卫去兀良哈秃城需要半个月,而朱高煦只需要六天,比他们节省了九天的时间。
  如果遇到风沙天气,朱棣他们甚至要花二十几天,但朱高煦顶多花费七八天。
  多出十天半个月,那就代表多消耗了数万石的粮食,因此朱元璋才会在知道恼温江可以通航后,决定倾入资源来打造渤海。
  只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眼界的。
  回到了肇州城后,朱高煦简单询问了这一个多月以来肇州城的开荒进度。
  由于耕牛挽马数量足够多,肇州城外的豆田已经达到两万四千余亩,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开春后能有三万亩可以用来种植豆料,满足大约四千匹军马的日常所需。
  对于这个结果,朱高煦十分满意,因此他在交代了王义如何治理肇州城后,便乘坐马船往吉林城踏上归途。
  六月初九,朱高煦抵达了吉林城。
  由于事前有鸡西关的塘骑通知,亦失哈早早就在码头等待朱高煦。
  朱高煦下船后,他便牵着提早下船的赤驩与一匹普通乘马迎了上来:“殿下……”
  “城内情况如何?”朱高煦颔首,随后接过赤驩的缰绳,翻身上马。
  亦失哈也是如此,不过在上马后,他便在跟随朱高煦说起了吉林城的变化。
  “船厂那边,几位师傅已经按照您说的,提早开始制作两千料大船的龙骨。”
  “刘船工与王船工二人都确定过了,这批龙骨在明年开春过后就可以使用。”
  “准备了多少龙骨?”朱高煦策马向吉林城走去,边走边与亦失哈商量正事。
  “二十条,都是按照战船的标准来制作的。”亦失哈交代着,同时也解释道:“马船只要有烤场,很快就能制作龙骨,三个月左右就能造船,五个月就能下水。”
  “好!”听到了亦失哈的话,朱高煦满意点头,毕竟海路才是他能打南兵一个猝不及防的杀手锏。
  只要走海路南下,他完全可以依托坚船利炮与数量数倍于他们的南军对垒。
  现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因此朱高煦询问:“府库之中的粮食还有多少?”
  “四十九万石。”亦失哈回应,同时继续道:“按照眼下粮食的长势,入冬前应该能有五十万石左右的实粮。”
  “开荒那边,今年三湾已经新开辟九万余亩,鸡西堡以西的镇子也兴建起来了,开辟了三千多亩田地。”
  “长春城那边的场子已经选好,并且清理了前金时期隆安城的废墟,从中清理了不少可以用的青石。”
  “按照眼下的速度,大约四个月左右就能用水泥修建出一个可以容纳五千人的石堡。”
  “另外,南边也送来了去岁朝廷允诺的四个千户,都被奴婢暂时安置在了长春城……”
  说到此处,亦失哈压低了声音:“那四千军户有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七人,不过其中有不少人总是在打探一些消息。”
  “此外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文牍中也注明,其中有三个千户约一万余七百人都是调给吉林城的,必须在吉林城当值。”
  亦失哈在紫禁城待了十几年,他自然听过许多掺沙子的事情。
  只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掺沙子,他还是第一次见。
  “看样子,南边的那位已经等不及了……”
  朱高煦眺望远处的吉林城,轻声呢喃开口。
  “南边?陛下吗?”显然亦失哈还不知道朱元璋已经崩殂的消息。
  “南边没有邸报送来?”听着亦失哈居然还不知道朱元璋崩殂的消息,朱高煦皱眉看向他,亦失哈却摇了摇头:“未曾送来。”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嗅到了不对劲。
  大明对于文武诸司衙门的官制公文与邸报都是有时间限制了,从京城到全国各省直属府、州卫、所的“限到”时间是十分严苛的。
  从京城到十三省布政司衙门和诸省都司衙门、宣慰司衙门的时间都是规定好的,只能快不能慢。
  如河南、山东、湖广、江西、浙江这些临近应天的三司衙门,那基本规定在二十天以内必须传达到位。
  如北平、陕西、福建,则是要求在三十天以内。
  至于更远的两广、云南和陕西行都司、辽东等地,基本是四十天到一百天不等。
  如果是皇帝崩殂这样的加急文书,那即便是相对来说遥远的云南,也顶多二十日就能收到消息。
  像辽东,基本也就十五天就能收到消息,而自己的渤海最长也不过二十天左右罢了。
  老朱如果和历史上一样在五月初十崩殂,那按理来说消息应该送抵吉林了才对。
  “难不成……爷爷没死?”
  一想到老朱有可能没死,朱高煦便觉得头皮发麻。
  如果老朱没死,那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玩火自焚。
  朱高煦不害怕对阵几十万南军,他害怕的是朱元璋麾下的几十万南军。
  如果是朱元璋统筹,耿炳文、李景隆指挥,那别说六十万南军,就是二十万南军,自己和老爹朱棣也不一定能吃得消。
  想到这里,他手心冒起了汗。
  只是转念一想,老朱都那么大年纪了,即便再能熬,也熬不了太久了,自己大不了继续装下去便是。
  用手指揣摩了一下冒汗的手心,朱高煦便安定了下来,并对亦失哈吩咐道:“你挑几个人去找周定,南边应该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亦失哈还以为朱高煦在说南边庙堂出现了什么事情,因此颔首答应了下来。
  “黑水城的东西制作如何了?”
  朱高煦再度询问,亦失哈则是看了看四周,见没有人跟上来,他这才压低声音:“小的物件最多在入冬前就能弄完,大的物件最迟到开春就能锻造。”
  他用上了锻造一词,显然是在说野战炮。
  野战炮与舰炮,这是朱高煦能否快速拿下辽东的关键,朱高煦十分上心,因此吩咐道:“事情盯紧些,另外别让南边来的四个千户知道这件事情。”
  “那三个千户要调来吉林吗?”亦失哈面色担心,可朱高煦却淡然点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2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4/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