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5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一个在吉林,一个在云南,这中间距离太远了,起不到什么作用。
  他当然知道皇帝不能惩治太孙,可他也想知道皇帝为什么不更进一步的惩处宋忠。
  不能惩治朱允炆,但可以杀鸡儆猴。
  “他做的没什么问题。”朱元璋轻声开口,同时叹气道:“能成事的,首要就得有这份心机和狠劲。”“在这点上,你那孙女婿可差远了……”
  朱元璋说起了朱高煦,郭英听后则是闭口不谈,仿佛与朱高煦根本不熟。
  只是他不说话,朱元璋却会自己回答自己,他叹着气:“高煦那小子行军打仗还好说,只是遇到大事,还是太优柔寡断。”
  “就他那性子,成不了大事,也不用担心他。”
  他的叹气,仿佛是在庆幸,却又带着几分失望。
  “这样的性子,与他的位置相比,是件好事……”
  郭英终于开了口,显然他很是满意朱高煦所展现出的性格缺陷。
  性格能成事,这样的评价放在眼下,可不算什么好话。
  据他所知,被朱元璋评价过能成事的人,也只有晋王朱棡,而朱棡的性子和心思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如何了?”
  走出乾清宫门,朱允炆便见到了早早守在这里的东宫带班太监李权。
  李权扶着朱允炆上了步辇,与其走在略微寒冷的宫道上,小心翼翼的说道:“事情都办的差不多,应该很快就能见效了。”
  “好……”听到李权的回答,朱允炆像是放宽了心般靠在椅子上,嘴角挂着一抹笑意,显然将有好事发生。
  在他返回东宫后不久,李权便又将最新的消息告诉他。
  “殿下,宋忠被调往开平中卫任指挥使了。”
  李权对着金台上的朱允炆小声说着,朱允炆听后却波澜不惊,似乎早就想到了宋忠会如此遭遇。
  “叫他好好在开平中卫等着,日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头也不抬的给了李权回答后,朱允炆继续处理起了奏疏。
  李权见状,也派人去给宋忠传话去了。
  倒是在传话后不久,黄子澄与暴昭、齐泰三人便寻了上来。
  在行礼赐座的戏码过后,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奏疏上挪开。
  他的养气功夫比起去年要好了许多,但这不是他的功夫见长,而是让他糟心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选去吉林的那三千户,选得如何了?”
  朱允炆将目光放到了黄子澄身上,齐泰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都已经选好了,半个月后便可陆续北上。”
  “不过这次过后,那吉林卫的月粮与行粮,便要拔高到二十万石了,加上盐、布、棉花等物,怕是……”
  他没继续说下去,因为朱允炆坦然将刚才乾清宫发生的事情一一说出。
  在得知吉林卫又要出塞,并且还获得了五十四万石月粮与行粮的物资后,黄子澄脸上有些凝重,齐泰则是更直接的开口:
  “渤海王府内商人杨彬,近几年来不断在关内采买粮食,为渤海王贩卖毛皮,进行贸易。”
  “想来,吉林卫府库之中的粮食,已经有了足够的存粮。”
  “眼下朝廷又拨五十四万石与吉林城,若是不限制杨彬为渤海采买粮食,恐怕渤海很快就能自给自足了。”
  齐泰的关切很有道理,毕竟他们从宋忠那里获知的情报中,吉林城的田地已经足有数十万亩了。
  倘若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下去,恐怕再过几年吉林城就能脱离朝廷掌控了。
  这不是臆想,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朝廷眼下能控制渤海的重点就在粮食上,之所以渤海粮食缺口那么大,也和朱高煦养了那么多兵马有一定关系。
  如果朝廷限制他,不给他拨军户,扩充兵马的话。
  那以他这两年屯垦的速度来看,以眼下吉林城的人规模,顶多再过两三年他们就能自给自足。
  对于朱高煦,必须要采取限制的手段,因为他的兵马已经不少了。
  “三位先生有什么看法?”
  朱允炆对齐泰的话深表赞同,因此询问起了他们三人的看法。
  面对询问,齐泰不假思索的回答:“理应让渤海招抚女真,并且要将招抚的女真放到吉林城加以控制。”
  “有三千军户作为眼线,那些被招抚的女真就不太可能被训练为兵卒,如此一来吉林城的负担只会越来越大。”
  “只有让吉林卫越来越依赖朝廷,才能更好的控制关外。”
  对于朱高煦,齐泰一如既往的想用粮食来牵制他,朱允炆也十分赞同。
  毕竟晋王那边的网已经布置好了,只待收网就能解决,而晋王解决过后,需要选择的就是周王和燕王之间的其中一人了。
  这其中,由于朱高煦的异军突起,燕府势力更进一步,光朱棣与朱高煦父子二人直属的兵马就超过了三万人。
  不仅如此,朱棣手上还有节制北平、大宁、辽东三都司的兵权。
  尽管这个兵权水份很大,但朱棣始终有这一份兵权在。
  相比较之下,只有一万六千护卫军的周王朱橚则是显得没有那么大威胁。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冯胜留在河南的旧部,但想要清理他们也很简单。
  因此不管怎么说,燕王朱棣都是晋王朱棡后最具危险的人,而渤海王朱高煦则是他最得力的羽翼。
  往朱高煦的吉林卫中掺沙子,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而这步棋现在已经完成了。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等待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的思绪也渐渐向北飘去。
  在山西太原的晋王府内,此刻的朱棡正脸色苍白,伸出手让王府医官为其诊脉。
  看着医官凝重的表情,朱棡攥紧了另一只手,阴沉开口:“如何?”
  “这……”医官起身跪下,低头作揖:“恕臣无能,殿下的脉象依旧是体虚之症。”
  “体虚体虚,你诊了几个月了都说孤体虚,又给孤服用了那么多补虚之药,为何不见成效!”
  朱棡不耐烦的斥责医官,那医官也摸不着头脑,欲言又止的模样看着人火大:“滚下去!”
  “臣告退……”听到朱棡的话,医官连忙退出承运殿内。
  瞧着他退下去,朱棡却止不住的咳嗽,声音之大,即便退出宫殿的医官都能隔着十余步听到。
  这样的情况,无疑让整个晋府担忧。
  先太子三十七岁而薨逝,当时他薨逝前的症状,便是体虚气虚之症,而如今……
  想到这里,晋府内众人都忙碌了起来,有的给朱棡献上补气补体的药材,还有的献上丹药,便是连庖厨都忙着为他制作药膳。
  只是这样的忙碌,并没有让朱棡本人的身体变化,反而是每况愈下。
  三月初二,不顾府内护卫与属官的劝谏,朱棡决意出塞去巡视东胜的牧场。
  只是他还未带兵走出偏头关,便因为病情加重,不得不返回太原休养。
  日子一点点过去,朱棡那原本还算魁梧的身材也逐渐消瘦下去。
  渐渐地,朱棡连处理王府政务都有些困难了。
  医官对于他的诊治,也没有半点进展。
  从三月初六开始,一封封急报就不断往应天发去。
  远在应天的朱元璋,也派出了自己的医官前往太原,寄希望于朱棡的身体能够康复。
  然而,朱棡终究没有等来太医院的医官。
  三月十二日深夜,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整个人消瘦的如枯骨般恐怖。
  躺在晋王府的存心殿拔步床上,朱棡看着拔步床的床顶,他不明白自己才四十岁,为什么身体突然之间就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耳边,王府嫔妃与属官的哭泣声让他烦躁,可他却做不了任何事情来阻止他们。
  在这样的局面下,一名他所熟悉的武官走到了拔步床前,寻到了他的王妃谢妃。
  “他怎么能这样做?!”
  谢妃似乎听到了什么羞辱人的事情,她着急的质问着那武官,武官见事情瞒不住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礼:“当下,只能等殿下身体康复,才能将被调走的人调回来。”
  “调走?”朱棡听到了这两个字,不用多想他就知道是朱允炆那小王八蛋趁机在调离自己的亲信。
  这一刻,他想起了傅友德、冯胜与王弼、谢成的死,更想到了自己被调离的那群旧部。
  “小崽子,好狠的心……”
  他脸色涨红,最后趋于惨白。
  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谢妃看向了朱棡,而这时朱棡眼角也有泪珠滑落。
  “殿下?”谢妃跪在拔步床前,握住了朱棡手腕的同时,却感觉到了那停止的脉搏。
  “殿下!!”
  伴随着谢妃的呼喊声,存心殿内的哭泣之声达到了顶峰。
  很快,伴随着八百里加急的塘骑冲出太原城,晋王朱棡薨逝的消息也向着南方传开。
《明太祖实录》己未晋王棡薨,上第三子,孝慈皇后所生,年十三岁受封,又七年而之国,聪明英锐、受学于翰林学士宋濂,学书于录事杜还,眉目脩耸,美须髯,顾盻有威容,多智数,至是以疾薨。


第201章 丧子之痛
  “此次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八匹,其中两千四百二十七匹可选入大教场,充为军马。”三月十五日,当从西北返回的李景隆在武英殿内向着朱元璋等人汇报此次茶马互市的成果时,朱高炽及朱允炆几人都脸上轻笑,显然对此事十分高兴。
  唯独朱元璋这个天下之主,面色有些沉重,但却说不出来原因。
  望着朱元璋没有反应,朱允炆借着斟茶上前,小声询问:“爷爷,您不舒服吗?”
  “没有,只是有些心神不宁。”被朱允炆的声音唤醒后,朱元璋随口说了一句,便将目光放到了李景隆身上。
  对于这个外侄孙,他心里是十分满意的。
  尽管李景隆不如他的父亲,可他的能力与才干依旧是当朝拔尖的那一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2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