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沉重了……”朱高煦皱眉,他目前需要的是拥有足够机动性的野战炮,而王元所说的更适合用来攻城和装备战船。
“这……”王元迟疑道:“若是要减轻重量,那就没有破城的威力了。”
“不用破城,能打穿辎重车就足够。”朱高煦打断了王元,王元闻言也点了点头,略微思考过后便给出大概的答案。
“若是如此,那可以做出五六百斤左右的火炮,只是具体的炮弹重量和射程,还得铸炮成功过后才能知道。”
“不过用泥膜铸炮,最快也得三个月才能弄出泥模,若是用烤场来烘烤,虽说一个月就能弄出来,但十成有七成都是残次品,有些耗费人力。”
王元在担心耗费人力,但朱高煦却打断道:
“这个你不用担心,孟章那里俘虏的几十个女真人都可以交给你来制作泥模。”
见朱高煦这么说,王元也就作揖回了一礼:“既然如此,那草民无异议了。”
泥膜铸炮速度很慢,但朱高煦没有更先进的办法。
他自然是知道清末铁模具铸炮的技术是个什么情况,但他不可能用这个技术。
固然铁模铸炮比起泥模铸炮有很多优点,比如炮模可以反复使用,以减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样需要等待模具阴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利于军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产出足够数量的铁炮,以应对战事。
此外,使用铁模铸造的铁炮由于没有什么水汽,故而砂眼更少,光滑程度堪比铜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火炮的稳定性,减少了炸膛的可能。
不过相比较这两处优点,它的缺点却更多。
铁模铸造法虽然铸炮速度大大加快,但由于铁模热容比泥模低,铸好的炮身冷却时是从外层向中心快速冷却,因此会生成大量硬脆的白口铸铁。
要靠这种比较差的材料承受火炮发射时的膛压,就只能靠堆砌铸料加厚管壁,造成重炮射小弹的尴尬局面。
这么做,不仅违反了压力自药室到炮口递减的原则,还极为浪费铸料,有时甚至会出现火炮越大越重,射程威力反而不如轻炮的怪状。
使用了铁模铸炮法的很多晚清重炮,不但威力和射程不如洋炮,就连明末清初的一些好炮也不如。
看着是进步,实际上是一种名为创新的技术退化。
这件事情,还是朱高煦前世在虎门海战博物馆中了解到的。
既然铁模铸炮生产不出来朱高煦需要的火炮,那他自然就只有选择泥模铸炮技术了。
不过为了预防火炮研究出现问题,朱高煦还是将目光转向了较为简单的火枪上。
“火绳枪的研究如何,有进展吗?”
朱高煦改变话题,王元听后则是咧嘴笑道:“殿下所说的那火绳枪已经有了进展,其中最难的火绳机,我们也研究的差不多了。”
“燧发机与火绳机的方式都差不多,因此火绳机弄懂后,燧发机也被弄了个明白。”
“眼下只需要按照殿下您说的,将这些装置全部装上去,紧接着实验就能知道这东西的威力如何了。”
王元很是自信,毕竟朱高煦给出了火绳枪的工作原理和外形设计。
有了这两样东西,其内部构造的一些旁枝末节根本难不住王元和吉林城中选来的那一百多各类工匠。
在船上的这一个月,他们就已经初步想要了怎么解决火绳机和药室的问题,甚至连燧发枪的击发问题他们都想好了。
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有一个可以制作火绳机和燧发机的工场,然后实验出两种火枪的射程和管径比,以及发射药的比例。
不得不说,王元他们给了朱高煦一个惊喜,尽管他不可能仅凭借火枪就能击垮南军,但起码火枪可以作为杀手锏,帮助他尽快平定辽东。
“好!”朱高煦激动的点头:“你们若是能将火绳枪和燧发枪弄出来,我做主从府库里拨钱,参与设计并成功的人,都能拿到十贯钱!你的百户官也会到手的!”
“多谢殿下!”听到朱高煦居然如此重视他们的成果,并且愿意花这么多钱粮来犒赏他们,王元突然觉得有没有朝廷旨意已经不重要了。
当下这待遇,哪里是他做一个钟匠时能得到的?
这样的待遇和地位,正是王元多少个日夜里梦寐以求的。
“火炮,我给你三个标准……”
王元还在贪恋现在的地位和权势,朱高煦则是对他提出了标准,他也连忙收心,认真听着。
当着他的面,朱高煦说道:“火炮分三种,一种野战炮,一种攻城炮,一种舰炮。”
“野战炮的重量,最好控制在五百斤左右,攻城炮不要超过一千五百斤,舰炮不要超过三千斤。”
“至于火枪,我所要的火枪图纸,明日我会亲自交给你,你按照外形和描述,想办法把他们弄出来便是。”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要求,王元也不断点头:“草民领命,请殿下放心!”
见他这样认真承诺,朱高煦也在片刻后转头,与一旁的孟章说起了其它事情。
“这工场就叫做军械局吧,若是王元他们研制成功,并且威力不错的话,你只管投入人力物力来帮助他们修建工场。”
“入冬前,我希望能看到军械局能产出我想要的火炮和火枪。”
朱高煦给出自己的预期,这让一旁的王元感到了压力。
倒是孟章毫无压力,他作揖应下,同时站了起来。
王元也识趣,与孟章一起作揖回礼,便先后退出了木屋。
朱高煦瞧见他们离开,顿时也站了起来,哼着小曲在屋里来回渡步。
“到了这地方,我总算能好好爬科技树了。”
心中窃喜的朱高煦哼曲到了半夜,直到子时他才洗漱入睡。
不过兴许是因为心情太激动,他只睡了三个时辰便爬了起来,往王元所说的那处山坳寻了过去。
倒是在他去看山坳的时候,他一直等着的一件事情,也在南边爆发了……
《渤海纪事本末》:七月乙卯、上率兵二千余征忽喇温,舟师顺脑温江下忽剌温。时步军亦进至忽喇温,阿台外兰北逃,指挥佥事孟章等率兵追至亦儿古山(俄、阿穆尔斯克),不及而还。获女直镇抚管三并男女百余人,牛羊数百。
第184章 火绳枪
“杀!!!”
“杀了思伦法!”
“攻下允姐木!灭了勐卯龙!”
六月十九,伴随着喊杀声在西南大山中响起,朱高煦所期待的麓川内乱,终于掀开帷幕。
在盘山之下瑞丽江旁,一群身穿扎甲,身上纹有纹身的数万兵卒包围了盘山之下的一座繁华城池。
此地是此时傣人的大卯国,汉人称呼为麓川的国都,允姐木。
曾几何时,这里是蒙古铁骑的折戟沉沙处,即便当年定边惨败,傣人也未曾让明军打到允姐木城下。
拥兵十万的麓川,没有被他们视为敌人的明军包围国都,反而在定边之战后的第九年被自己人给包围了国都。
作为傣人大卯国的国主,曾经意气风发的要征服整个东南亚的思伦法,在定边一战中被时任西平侯沐英以创造性的“三段式”火枪射击法配合火炮击败。
五万麓川大军被沐英打得死伤惨重,而这一战,也彻底打掉了思伦发的锐气,不得不向大明赔罪并缴纳赋税。
此后的思伦发意志消沉,迷上了佛老之道,甚至让僧侣的地位超过了包括刀干孟在内的各部落酋长。
这样的纵容,最终引发了这次叛乱。
刀干孟联合不服思伦法的一些酋长对思伦发发难,五万大军将允姐木包围的严严实实。
允姐木的四座城门中,居然有人承受不住压力,打开了城门,将刀干孟的大军放入了城内。
很快,刀干孟率兵逼近王宫,并在这里遭遇到了阻击。
三千身穿扎甲,手持傣刀的兵卒步步为营,死守王宫大门。
“投枪!”
面对这三千锐卒,一个骑着滇西矮马的坳黑将领一声令下,军中当即便有大批壮士站出。
他们手持标枪发力投出,如同密雨一般落在锐卒阵中,敌阵内鲜血滚滚。
这时,象兵出阵,彻底扰乱了他们的队形。
伴随着锐卒阵型被破,数百滇马骑兵冲入阵中,将战果扩大。
在他们如同狂风骤雨一般的攻势下,王宫锐卒很快被击败,三千人兵败如山倒。
得知这一消息,躲在王宫之中的思伦发换上了僧人的衣服,刮去了自己的胡子和头发,伪装成僧人的模样,趁乱逃出了王宫。
翌日,刀干孟昭告麓川各部头人,思伦发自焚于允姐木王宫内,麓川内部一片哗然……
六月二十二日,刀干孟借口思伦发企图叛乱被自己平定,向昆明派出使者,请求承袭平缅宣慰使。
只可惜,刀干孟的人还未抵达昆明,化妆为僧人的思伦法就在几名僧人的帮助下逃至金齿。
金齿卫指挥使王兆得到麓川内乱的消息,当即派人护送思伦发前往昆明。
得知思伦发幸存并逃亡昆明,刀干孟开始清理效忠于他的头人,并屯兵勐淋寨,与明军金齿卫水眼关对峙,金齿卫指挥使王兆率战兵二千屯于水眼关。
六月三十,思伦发抵达昆明府,驻扎在昆明府的魏国公徐辉祖得知此事,与西平侯沐春商议过后,决定派沐春前往永昌卫,何福屯兵金齿。
同时,徐辉祖借助沐春在云南的威望,从丽江、大理、蒙化、元谋等处土司手中调兵七千,自己则是带着思伦发前往南京城汇报此事。
消息传到南京城时,已经是七月初五,而徐辉祖与思伦法才刚刚抵达重庆。
乾清宫里,朱元璋穿着中衣坐在椅子上,身形消瘦。
望着案头的那份加急奏疏,他却只觉得十分烦躁。
刚刚解决了南北榜的事情,天下富户还没安稳迁入南京城,这西南又爆发叛乱。
更为重要的是,四川行都司的大雪山啰啰也下山作乱,理塘、巴塘、道坞等地的番人也先后入寇寻衅,湖广南部的古州蛮再度叛乱,广西也有扯旗造反的土司。
一时之间,整个西南似乎狼烟遍地,这样的局面在往日,朱元璋并不会觉得有多麻烦,可现在不一样了。
“告诉沐春、何福,让他们暂时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从昆明调粮到前线,等待朕的旨意。”
朱元璋对站在殿内的班值太监吩咐,那太监也作揖应下。
不等他转身离去,殿外又走进来一个太监。
瞧着他那模样,朱元璋还以为哪里又爆发了叛乱,不过待他走近时,瞧到了他脸上笑意的朱元璋才整理了心情。
“启奏陛下,吉林城捷报……”
司礼监太监笑着双手呈上奏疏,同时笑着汇报道:“六月庚寅,渤海王率马步三千人往松花江寻去,沿水路北上二千余里,忽喇温叛酋阿台外兰逃遁,指挥佥事孟章率兵追逐,俘其部众一百六十七人,牛羊二百余。”
“渤海王改忽喇温为黑水城,设黑水千户所,用于招抚忽喇温地面一带的女真,同时防备阿台外兰南下。”
司礼监太监献媚着报喜,朱元璋听到这一消息后,脸上也算露出了一丝轻松:“总算有好消息了。”
才说完,朱元璋又反应过来,他的旨意可是让这小子去北巡兀良哈地面,他怎么跑到东北去了,因此追问道:“那小子可曾有话与军报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