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里,朱元璋翻着一本本写有勋贵文臣之女的名单,旁边坐着许久未曾露面的郭英。
“这些勋贵之女适合亲王和世子们,就是不适合允炆他们几兄弟。”
朱元璋抖落着手中名单,倒是郭英开口建议道:“光禄少卿马全之女听说知书达理,又懂得持家。”
“相貌如何?”
与清朝注重血统,满蒙血统优先,汉人女子不行不同,朱元璋本人对除皇后以外的妃嫔并不忌讳血统,他只忌讳后宫干政。
因此为了谨防后宫干政,避免权臣和后妃勾结祸乱朝纲,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就给他的儿孙们制定了几点选妃的基本要求。
每次的选妃都由内廷的宦官被派遣开始,如今年被朱元璋本人派出的宦官就有两千余人,他们分别前往全国各地去挑选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女子。
这些女子被选中后,会被宦官带着回到京城,然后从身高胖瘦中挑选,不符合规定的人就会被淘汰掉。
到了第二轮,外廷的太监们会挑选的十分仔细,不管是皮肤、五官还是头发都要被细细的查看,身材是否丰腴也在必看的行列内。
除了外表,还会让少女们报出自己的籍贯,姓名,年龄等情况,以便观察少女的嗓音。
像公鸭嗓,结巴,大舌头都在淘汰的行列。
最后还要用尺子仔细的丈量少女手足的尺寸,并且会让她们走上一段路,看看这些人的仪态。
像骨头粗壮的,大脚的,举止不优美的又被淘汰一批,只有最后达标的人才能进入下一轮选拔。
在这一轮,评委秀女的就是内廷之中有等级的宫女了。
所有秀女需要在隐秘的房间里脱光衣服,被查验是否有异味,身材是否匀称,皮肤是不是细腻,身上有没有什么缺陷。
经过了严格的贴身检查之后,这些人才能见到内廷中被老朱选为评委的妃嫔。
当下这一流程已经到了最后一程,而这次挑选的五千秀女中,留下的只有一百七十二人。
老朱得在这一百七十二人中选出自己的儿媳妇和孙媳妇,这让他有些难以选择。
“武官的女儿强壮能生养,只是身材太高了,容易压到身边人的的气势。”
“你说的那个马全之女在这名单上吗?身高几何?”
老朱询问郭英,郭英却不紧不慢道:“应该在,那女子我见过,大约五尺左右,正巧合适。”
“回头我看看……”老朱没有干脆应下,而是选择了再考察考察。
想着,他看向了手上的名录,对上面的一个名字感了兴趣:“这个张麒之女不错,身材和性格都很适合高炽。”
“确实不错。”郭英看了一眼名单,点头附和。
他这边说完,老朱那边就圈了红,朱高炽的世子妃就这样定下来了。
不过圈完红后,老朱忽的转过头来,对着郭英叹气道:“这些女子都不错,就是高煦生的高大,恐怕这些柔柔弱弱的他看不上。”
“陛下可以选一些有点英气的女子……”郭英还没有察觉到什么,本着好心推荐道:“吴良和吴……”
他还没介绍完,老朱却突然打断道:
“我听说你家有两个孙女都生的英气,上马能射箭,下马能刺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在名单里。”
“我想,她们二人配高煦正好,你以为呢?”
“……”听着老朱的话,郭英本想生气,但最后却叹气道:“陛下,她们才十二……”
“高煦也才十六,差不多差不多,事情就这么定了,你挑一个适合高煦的,我也不要多。”
朱元璋自我满意的点头,拿着朱笔就当着郭英的面,给他两个孙女的名字填了上去,然后笑呵呵的把名单和朱笔递到他面前,老脸灿烂:
“来,你选一个吧……”
第139章 万事俱备
“殿下!我们回来了!”春去秋来,只是时间一晃,便是一个多月的岁月逝去。
伴随着时间来到八月末,在吉林城的翘首以盼中,张纯等二百人终于护送着杨彬与两千余辆挽马车与辽东都司的数千民夫抵达了吉林城。
他们抵达时,朱高煦正在王府里,因此当他听到张纯的声音时,他立马就放下了笔,跑到书房窗口观望。
在这观望下,张纯果然在亦失哈、林粟、傅让的拥簇下走进了王府院子。
朱高煦朝着众人招手,而后收回身子往正殿走去。
待他走到正殿的时候,众人也都走进了殿内。
“末将张纯,殿下千福安康!”
一入殿内,张纯便作揖要跪下,朱高煦也上前拖住他的双手,笑着说道:
“去了趟江南,莫不是忘了我这的规矩?”
“倒是一时糊涂了。”张纯毕竟年纪不大,笑着挠了挠头,引得旁边傅让等人哈哈大笑。
“先坐下,杨彬呢?”
朱高煦招呼他们坐下,自己也坐到了主位,张纯坐下时回答道:“我先从鸡西堡来,他们估计还有十余里才到。”
“殿下,这次那杨彬可没按您说的办。”张纯笑道:
“他自掏腰包,一路上补补停停,直到鸡西堡,那车上还有三万石粮食。”说到这里,张纯也面露尴尬道:
“就是那吏目不好寻,我们寻了六十余个,但我们一路北上他们一路退了钱离开,眼下只带来了三十一个……”
张纯似乎认为没有完成朱高煦交代的话有些愧疚,不由低下了头。
朱高煦倒是早就有了准备,只能安慰道:“是杨彬那厮让你先回来告诉我的对吧,没事,这种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了,你们能带来三十一个就已经不错了。”
他虽安慰着张纯,但熟悉他的另外三人却能听出他话中带着的几分遗憾。
为了不让气氛继续这么下去,傅让主动开口说道:“你倒是来的是时候,我们准备再练几天兵就去为你报仇了。”
“报仇?”张纯先是迷糊片刻,但很快反应过来,激动起身作揖,目光死死盯着朱高煦:
“殿下,末将愿为先锋,直捣西阳哈那老奴巢穴!”
显然,繁华的江南并没能腐蚀张纯那颗想报仇的心,他甚至没能想到这事情能来得这么快。
对于他的举动,朱高煦笑着抬手示意他坐下,而后才道:
“先锋别说你想当,便是我也想当,但这次我们走的这条路只有傅指挥使能带,所以你想当先锋也没办法。”
朱高煦这般说着,林粟也对张纯解释了这次北征的路线。
听到傅让和朱高煦居然准备走陆路直插卜颜堡,张纯一开始还觉得有些困难,但听到林粟说如今城中已有九百余匹挽马后,他立马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没能凑齐一千匹,但也足够了。”
傅让这般说着,朱高煦也借机道:“这次出兵,林粟带二百二十七人留守吉林城,王义带麾下百人领舟船假装我等要走水路进军,我与傅让、亦失哈、张纯带四百骑兵,六百马步兵直扑亦失哈老巢。”
“剩下还有二百人,我要留守一百人看守三处矿产,一百人护送杨彬南下。”
朱高煦一边说,目光一边打量众人,其中傅让、林粟和张纯斗志昂扬,只有亦失哈显然没想到自己真的要跟随朱高煦上战场。
他并不是畏惧,反而很渴望,但他确实没想到自己一个阉人居然也能有幸上战场。
“这次最好能宰了西阳哈那老奴,取他的首级来祭告先前战死的吉林城兄弟们,顺带告诉这关外诸部,他们脚下的这块地方到底是谁在做主!”
朱高煦气势豪迈,这一战他必须要打,也必须要打赢,因为他有不得不赢的理由,绝无退路。
“愿为殿下前卒!”
闻此言,众人皆起身唱礼,唯有朱高煦在说完这话后恢复平常:
“先等杨彬来将粮食入库,现在府库之中的粮食可不多了。”
朱高煦笑着,众人却苦笑,张纯见状询问后才得知,为了换得这六百余匹挽马,吉林城已经付出了三千余石。
加上其它的各种补物、药物和毛皮,五月时还有五万余石的吉林城府库,当下只有两万余石了。
即便杨彬他们运来了三万石粮食,但加起来也顶多只够吃到来年六月份。
如果扣除还未支付的兵卒们的俸禄,那只能吃到四月中旬了。
虽说辽东都司每年在四月初运粮前来吉林城,但如果他们晚了几天,吉林城就得面临断粮的风险了。
因此,打西阳哈不仅是为了报仇,也是为了掠夺粮食和人口。
明白了一切后,张纯也不再多说什么。
倒是在说完了正事后,众人的话题变得轻松了些,基本都是询问张纯前往南方的感受。
张纯虽然是山东人,但五岁时就被迁移到辽东,十一岁时因为吉林城上一任千户调走,因此随他父亲前来吉林城上任。
只是不想这才三年时间,父子二人便天人两隔。
张纯早已经过了难过的时候,因此对众人讲述了自己这一路南下的经历。
与朱高煦他们一样,张纯南下路上一直感叹南边人多,到了江南后,他更是觉得四周到处都是人,有些不太适应。
他前往都督府述职,被告知要承袭他父亲的官职,他必须要前往大教场考校。
考虑到他是在职武官,并且还是边疆武官,因此都督府安排他与几个老兵进行考校。
武官子弟的考校对于张纯这种从小就在马背上练习骑马射箭的军户子弟来说十分容易,只是一天他就通过了所有考校,随后前往都督府正式领了新的武职印信。
与此同时,都督府也追授张纯的父亲张本为都督佥事,由张纯承袭。
因此当下的张纯正式官职应该是都督佥事,而非曾经的千户。
不过张纯倒是不在意,他虽然常常跟在父亲身边,但打仗的次数也不多,从千户起步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小挑战了。
好在南下的这几个月他已经能熟练的指挥两百人左右的兵马,因此对于此次奇袭西阳哈一战,他还是很有自信的。
聊完这一切,院外也传来了鼎沸的声音,显然是杨彬他们抵达吉林城了。
见状,朱高煦起身招呼:“走吧,都出去看看这次运来的东西。”
“是!”众人笑着起身准备和朱高煦出去,不过张纯却站出来作揖道:“殿下,末将还有事情得与殿下说。”
“嗯?”朱高煦有些狐疑,但还是对傅让他们招呼:“你们先走。”
傅让等人虽然也疑惑,但还是离开了承运殿。
倒是在确定他们走后,张纯这才走上前对朱高煦轻声道:
“殿下,兄弟里面有南边的人……”
张纯察觉出了吉林城有锦衣卫的人,这倒是朱高煦没有想到的,他本能的往锦衣卫拉拢了张纯猜想:“他们找上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