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庙堂上有三种声音,分别是开采四川和开采云南,以及两者一起开采。
开采四川的官员认为川南金银铜矿数量并不算少,而且由于背靠成都平原,紧邻长江水系,因此完全可以在开采后减去运输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认为如果平定川南六府,并随之移民,那自隋唐以来所形成的“四川防务在成都”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改善。
这一局面得到改善后,成都南部平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勾连南部的安宁河谷。
至于支出云南的官员则是以为西南要防在云南,而且云南土司及土民数量是汉人的五六倍,开发云南矿山可以更好的移民实边,保护大明西南边陲。
这两者的声音,朱元璋都有在倾听,因为官员们争的东西表面上是人口,实际上是未来二省的定位和发展。
对此,朱元璋本人是倾向云南的,毕竟有着前元灭宋的例子在,他很清楚云南对西南乃至大明意味着什么。
如今有了如此多的金银铜矿,正是移民云南的好时机。
一旦这些金银铜矿得到开采,那许多商人就会蜂拥而至,云南商道也可以就此打开,带来更多的人口和商贸。
移民十几万人前往川南,对于四川整体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大明在云南的统治却是雪中送炭,朱元璋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相比较前二者,朱元璋对于第三种声音的态度就不太好了。
前二者不管怎么说,都是从大明和朝廷的角度出发,但第三种就是单纯的蠢或坏。
在庙堂之上的人,有哪一个看不出如今的大明在西南是没办法齐头并进的?
他们之所以要同时派军镇守川南和云南,为的就是开采川南和云南的金银铜矿,继而将以钞抵税的政策持续下去。
他们可不管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要的只是自己能最快得利。
想到这里,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眸光沉着的吓人。
“你以为,是开采云南还是开采四川……”
“孙儿……”话到嘴边,朱允炆却说不出来了,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家爷爷的不快。
“孙儿觉得,还是先开采云南,并依照今年之法,每年编两万余户为三至四卫前往云南。”
“依照眼下云南金银铜矿的情况,最少要增设七十二个千户所,按照地区划为十个卫。”
明军卫所并不是固定的每个卫五个千户所,一般内地除南直隶外都在三到五个,军情严重的地方可以达到五到十二个不等。
因此,朱允炆才会提出将七十二个千户所划分到十个卫里。
不过不管怎么说,七十二个千户所也就是最少需要七万两千军户,而云南军户迁移过后的逃亡率可以达到四成,因此想要在云南留下七万两千军户,起码得迁移十余万户前往,只能多不能少。
十余万户听上去不多,但如果按照口数就是五六十万人。
如今天下各省中,即便是人口最多的南直隶和浙江两省也各才一千万冒头,想要迁移五六十万人前往云南,这难度不必多说……
“这事情就交由你去办吧,若是移民能在云南稳定些,那云南的金银铜矿也就可以入库,说不定能赶上秋税,到时候以钞抵税的压力也就轻些了。”
在朱允炆给出朱元璋满意的答案后,他顺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朱允炆。
“孙儿领旨……”朱允炆作揖应下,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家爷爷的做法。
与其说让自己去办这件事,倒不如说让渴望获利的江东六府之人去办这件事。
他听的很清楚,自家爷爷提及了今年的秋税和以钞抵税,而以钞抵税又以江东六府获利最甚。
朝廷想移民,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促成的,而是需要地方官员和胥吏的配合才能实现。
以钞抵税能不能继续下去,现在已经不是看云南的金银铜矿了,而是看江东六府出身的官员是否配合移民。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退出了偏殿去,随后消失在殿门拐角处。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朱元璋端起了旁边的一杯茶,细细品了一口……
第134章 以待天时
“咕咕……”六月初,伴随着东北大地的积雪全部融化,整个东北大地也在滚滚雪水的冲刷下变得焕然一新。
原本萧瑟的山林已经变得郁郁葱葱,松花江的水位也全面开春过后的春雨滋润下随之上涨许多。
在南京忙着让利移民的时候,朱高煦也带着队伍来到了一处地方。
“殿下,东西都在里面,全都布置好了。”
伴随着林粟的声音出现,朱高煦也抬头打量了眼前的建筑。
只是几个月的时间,一座由水泥与山石构筑而成的石堡矗立在了这山林之中,石堡周遭百步的树木尽数遭到砍伐,而对此朱高煦毫不在意,只是扫视着这个石堡。
它并不宽大,城墙不过丈许,东西不过百余步,能容纳的人口十分有限。
朱高煦凑近看了看城墙的情况,与他预想的一样,吉林城那手工作坊所制作的水泥十分粗糙,不过这对于当下的吉林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
“殿下,这石堡东西长一百五十七步,南北深一百二十六步,城高一丈五尺四,有垛口三百零九个,箭楼城门两处,角楼四处。”
“这堡能两个月建起来,主要还是下面一千多个兄弟们出力,而且那水泥也干硬得快,干起活来方便。”
林粟上前对朱高煦介绍着这处水泥石堡,而朱高煦也围绕这石堡看了会,确定了水泥强度还可以后,便与林粟骑马入了堡内。
入了堡内后,他翻身下马上了石堡的箭楼,在这离地近三丈高的箭楼中,整个石堡被他收入眼中。
石堡的面积不算大,内里的住所由两排木屋构成。
在那两排木屋中已经居住着好几十户人家,而她们的丈夫和父亲则是常驻石堡的守堡兵卒。
除去这两排木屋,在城内东北角的是一个占据堡内四分之一空间的巨大作坊,此刻正在不断冒着浓烟。
“殿下,那里就是炼铁场,所里的三十个铁匠都在那里干着活计,南边百炼山的铁矿石每日由马队驼送下来,在这里炼成铁锭。”
林粟为朱高煦介绍着,同时又隐晦看了看四周,发现没人跟上来后才小声道:
“炼铁场内留了一处制作火药的院子,里边有十个炼铁师傅专制火药。”
火药与火器,这两件东西朱高煦必须要弄出来的东西,为此朱高煦在吉林的城建中建设了公共厕所。
对外他是说粪便集中管理容易沤肥,但实际上他想要的是尿硝。
对于东北哪里有硝石矿他并没有记下,因此只能选择这样的土法。
相比较硝石,木炭和硫磺对于朱高煦来说更容易获得。
前者不用多说,在这个时代的东北几乎充斥着密林,根本不愁木炭来源。
至于硫磺,吉林境内的长白山火山区就是朱高煦获得硫磺最好的地方。
明代的长白山火山区多次喷发,因此朱高煦一开始就确定了吉林城东边会有硫磺。
不出他的意料,林粟只是前往善出堡询问了当地的头人,便很快获知了距离吉林城最近的一处火山地点。
他手中那二十匹挽马的马队虽然只去了东边一次,却很快就给朱高煦带回了数千斤天然硫磺。
这数千斤天然硫磺足够朱高煦用很久,因为从当下的进度来看,吉林城那边每个月只能收集到七百多斤硝。
黑火药的成分为75%硝酸钾、10%硫磺,以及15%的木炭,朱高煦虽然不知道更为先进的火药配方,但黑火药的配方他还是能大体记住的。
依照当下吉林城土硝的产量,这处石堡每个月可以生产大约一千斤火药。
不过这些火药中有一半会被作用于开矿,而且朱高煦并不用担心。
辽东都司那边每年都会给自己运来一批火药,只要朱高煦禁止兵卒前往铁矿场和煤矿场,偶尔去一两次的兵卒根本不可能知道矿场每日要爆破几次。
至于看守矿场的兵卒,也是经过朱高煦自己选拔的。
他的选拔很简单,那就是从拖家带口随自己北上的那一百多人中筛选。
老朱一定会让锦衣卫跟随自己北上,但不是每一个锦衣卫都能带着家人北上。
这样做,他能最小的减少老朱知道自己在制造火药的事情。
不过即便老朱知道了,朱高煦也可以用开采矿石,修建道路来做伪装,毕竟老朱一开始只说了不能要制作火器的工匠,却没有说不能制作火药。
哪怕被察觉,朱高煦估计自己也就是顶多被训斥一番,严重些就是派遣王府长史罢了。
想到王府长史,朱高煦也很好奇,老朱为什么没有给自己派遣王府长史和属官。
不过他每日事情太多,也顾不上考虑这些,当下的他更在意的是石堡的其它问题。
他目光继续扫视,很快一块狭长的白地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他让林粟留下的白地,为的就是方便日后实验火器。
制作火器这件事情,朱高煦不能让外人知道,因此他只能自己先设计出图纸,然后私下让铁匠打造,最后自己亲自派人实验。
火枪和火炮,这是日后朱高煦能以最快速度获取战争胜利的杀手锏。
为此,他早在南京时就曾亲自与许多制作火器的工匠讨论过火器的相关内容,所以大明时期主要使用的火门枪是如何制造的,以及制造的流程如何,实际上早就在他脑中了。
不过真的要说,火门枪却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从火枪到步枪,人类的单兵管状火器基本是逐渐演进的过程,但是从早期的简单突火枪到后世的步枪,却是有几个重要的分水岭。
明代的洪武铜铳是典型的火门枪,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完全就是一个尾端拥有放引线孔的圆管。
和这个时代的火炮一样,洪武铜铳只需要装入黑火药,再放入弹丸,后面小孔插入引线,使用时候点燃引线,等到火药引燃,将前端弹丸发射出去就完成一个射击流程了。
它的发射速度很慢,使用也很不方便,装填非常慢,需要随身带火种去点火,而威力仅在十步以内拥有杀伤力。
同一时期,许多国家都在使用类似这样的火门枪,尽管一直有人对其进行改进,但本质上都还需要一个手动点火的过程。
因为需要手动点火,火门枪几乎无法单人操作,因此在朱棣建立神机营前,火门枪基本不会作为军队的主武器装备。
如果不出意外,直到五十几年后才会有人发明了枪托,并在上面固定了点火装置,使用扳机来控制点火,火绳枪这才得以问世。
不过问世是问世,真正讨论起来,火绳枪被发明出后的改进历程却经历了半个世纪,直到十五世纪末才研究的七七八八,逐渐开始大规模装备军队。
对这一时期朱高煦不是很了解,他只需要记住自己从网上和博物馆看过的火绳枪外形而进行设计就足够。
只要他能设计出来,并成功进行射击,那么后续改进燧发枪的难度就更轻松了。
不过对于燧发枪,朱高煦并不抱期待,因为他记得燧发枪的点火率十分感人,并不如火绳枪稳定。
正因如此,十八世纪后期英国使团抵达清朝并介绍燧发枪的时候,清朝官员才会显得不那么感兴趣。
燧发枪的点火率是如何变得稳定的,朱高煦并不知道,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先把火绳枪研究出来渡过难关。
当下摆在他眼前的有几个难题,那就是火绳枪所需的两项技术。
火绳枪能够成为热兵器时代的起点,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有一个人异想天开提出了它的构想,而是得益于火绳枪时代的几个技术突破……首先是冶金技术。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让金属材质的枪管强度更高,加工工艺的变化进步也让枪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证承受火药气体的力量而不炸开。
火枪和火炮不一样,火炮可以靠增加炮管厚壁来保证强度,而枪需要一定的轻便性,否则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