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在甘州、肃州这一线,则是整个陕西行都司军事带,自东向西有庄浪、凉州、镇番、永昌、山丹、甘州、高台、肃州等等十几个卫所外加镇守班军秋季客军。
  除此之外,大明还有陕西、宁夏、四川可以作为二线支援,能在第一时间收拢起来的可战之兵不会少于十万。
  所以,即便帖木儿东征抵达哈密,恐怕整个西北兵马会在秦王、肃王的名义号召下集结,陕西行都司及陕西都司的十余万兵马也会向肃州城涌去。
  其实,便是朱高煦自己也知道,帖木儿根本无法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因为这个时代的西域,其环境根本就不适合大军纵横,哪怕走北边的欧亚草原,可行性也比这条路线高数倍。
  只是这样的事情只有参与过西北作战的人才能了解,而老朱虽然了解一些,但毕竟不多。
  不过,朱高煦根本没想用帖木儿吓出老朱,他只是试探老朱的心思罢了。
  如今看来,老朱并不想杀冯胜和傅友德,而自己今日的话也已经在老朱心底种下了一根刺,不管帖木儿帝国有没有他口中的那番实力,老朱都会派人去打探。
  “你……”冯胜表情复杂的看着朱高煦,显然他也知道了朱高煦的想法。
  或者说,不仅仅是他,便是老朱也知道了朱高煦的想法。
  可即便他们都知道,却还是会按照朱高煦所想的一样,派人去河中地区查探虚实。
  老朱不会介意晚几个月杀人,冯胜他们则是可以庆幸多活了几个月。
  只是这话若是被揭穿,那朱高煦在老朱心中的地位,恐怕会呈直线下降。
  朱高煦在用自己的未来拖延时间……
  “若是帖木儿与你所说的相差甚远,你恐怕会转瞬间不得宠。”
  冯胜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这只是他的想法,朱高煦知道历史,所以他对朱元璋说的话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不过看着冯胜眼下的模样,朱高煦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假装自嘲道:
  “我未来即便再大,也不过是一个郡王罢了。”
  “用一个郡王的位置,换二位多活一段时间,这笔交易难道不值当吗?”
  “况且我并不担心此事被人揭破,因为它本就是真的。”
  朱高煦目光坚定,让与他对视的冯胜都不由怀疑起了事情的真实性。
  “难不成西边真的出了一个疯子?”冯胜忍不住猜想,可下一秒他便将这个想法抛出脑后。
  不管西边是不是真的出了一个疯子,总之他和傅友德在事情探明前的性命是保住了。
  “这次,是我要多谢你了……”冯胜站了起来,缓缓对朱高煦作揖。
  朱高煦接下了这个礼,但也在冯胜起身后躬身跟着回了一礼:“两位国公教导我兵法,虽无师徒名份,却有师徒之实,我这般做也是应该的。”
  “况且,即便我这般做了,但具体结果如何,还是得看爷爷那边的压力。”
  他话里有话,冯胜也听出来了。
  说到底,即便朱高煦这番话是真的,但大明不需要两个国公来防备一个敌人。
  只要朱元璋下了杀心,他完全可以从傅友德和冯胜之中选出一人赐死。
  他会不会这么做,取决于是他想杀二人,还是他不得不杀二人。
  冯胜清楚这个道理,但他猜不透朱元璋的心思。
  可是从朱高煦的暗示来看,朱元璋属于后者,他从心底来说,并不想杀冯胜和傅友德,就如当年的李善长一般。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受到牵连而被处死的人很多,而李善长与这件事情一直有牵扯,但结果是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这并不是李善长收拾干净了自己的尾巴,而是朱元璋没有对他进行追究。
  即便当时诸多监察御史纷纷弹劾李善长,朱元璋也是以一句“勿要牵连老太师”作为回应,将李善长保了下来。
  可是监察御史们并不罢休,到了洪武十八年,依旧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
  只是这一次朱元璋还是赦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并没有追究李存义及李善长。
  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十年后,因为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犯了别的事,丁斌供出了当年胡惟庸拉拢李善长的往事,这才触发了李善长一家被清算处死。
  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之后十年的时间,朱元璋没有动李善长,甚至他弟弟李存义被指认是胡惟庸的党羽,都被朱元璋免死。
  不管怎么看,朱元璋对李善长都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毕竟这十年他一直在为李善长扛着朝堂上的压力。
  如果不是丁斌招供,恐怕朱元璋依旧能扛着压力让李善长安度晚年。
  因此,只要朱元璋不想让他死的人,这个人就很难死。
  朱高煦认为朱元璋不想让傅友德和冯胜死,那他们二人就能活下来。
  至于他们能活多久,取决于朱元璋能为他们扛多久的压力。
  想到这里,冯胜沉默了许久,他没想到自己跟了朱元璋那么多年都没能看透他,朱高煦不过十五岁便已经摸到了他性格的边上。
  “我知道了……”听出了话外之音的冯胜表示清楚了朱高煦的暗示,朱高煦见状也起身:“天色已晚,我也就不久留了。”
  “好”冯胜点头应下,转头看向府上掌事:“你替我送二殿下出去。”
  “是!”掌事脸上高兴遮掩不住,即便他没听懂二人谈话的内容,但他却听懂了自家主人近日无忧,因此自然对朱高煦笑脸相迎。
  他护送朱高煦走出了国公府,至于冯胜则是眺望着朱高煦的背影,眼中情感复杂。
  在朱高煦的解释下,他对那位的性格更加捉摸不透了。
  他不想让自己死,可又不得不让自己死。
  “老太师,您当时也与眼下的我一般难熬吧……”
  长叹一口气,冯胜转身走回了后院,而片刻之后的朱高煦也走出了国公府,骑上赤驩往家中赶去。
  也在他往家里赶的时候,武英殿内也随着暮鼓声的敲响而开始散场。
  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三人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了正欲走出殿去的朱元璋爷孙。
  走到武英殿门口,朱元璋与朱允炆先后坐上了门口的两架步舆。
  伴随着随身太监唱礼“起”,步舆在太监们的抬举肩扛下开始行动。坐在步舆上,朱元璋低垂着眼帘在想某些事情,朱允炆则是眼观鼻、鼻观心,但实际上注意力都放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今日的朱高煦破坏了他的计划,他虽然有些生气,但更多的是担心。
  当然,比起这份担心,他更担心的是自家皇爷爷怎么看这件事。
  那步舆走了一里,朱允炆依旧不见朱元璋开口,因此不由得按耐不住道:
  “爷爷,那西虏即便想要侵犯我大明,却也要先过了别失八里那一关。”
  “孙儿以为,只要在别失八里布置行商,暗地里搜罗情报,想来西虏闹不出什么花样。”
  “更何况,陕西行都司及陕西都司拥兵十余万,那北虏即便举三十万众叩边,怕是也难以在转瞬间击垮我西北精锐。”
  “只要能拖住时间,四川、河南、山西各地的第一波援军便可浩浩荡荡的开拔,将此贼平定!”
  朱允炆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步骤也没有问题,只是他的话说完后,朱元璋却未在第一时间回应他,而是继续保持沉默。
  见朱元璋这样,朱允炆不由有些尴尬,只能在心底猜想对方想法来掩饰。
  “这事情,我并不担心。”
  不等朱允炆猜想到朱元璋心思,朱元璋便开口打断了他的思绪。
  朱允炆下意识看向朱元璋,却与朱元璋那目光撞到了一起,下意识转移了目光。
  瞧着朱允炆的举动,朱元璋并未说什么,而是与朱允炆说道:
  “这西虏的事情不查清楚,颖国公和宋国公那边的事情就暂时搁置,先把心思放到‘苏松二府以钞抵税’这件事情上。”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允炆脸上笑容僵硬了片刻,但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笑着说道:
  “两位国公及诸位勋侯居功甚伟,理当颐养天年……”
  “至于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事情,孙儿已经开始安排了。”
  朱允炆笑着回答,不仅同意搁置傅友德和冯胜的事情,甚至提起了其它勋侯。
  这里的“其它”,指的便是与藩王们有关系的定远侯王弼,及永平侯谢成等人了。
  他之所以会那么豁达,自然不是因为他突然心胸开拓,而是因为苏松二府以钞抵税这件事情太有诱惑力了。
  这事情一旦办好,洪武元年以来苏松二府乡绅、富户积攒的怨念就会冰解云散,而怨念消散后的感激便会落到他朱允炆的身上。
  苏松二府这占据天下十分之一赋税的乡绅富户支持自己,那朱允炆对上朱棡便有把握了。
  更何况,二府以钞抵税只是一个开始,他真正想要的,是闽浙两江这一京三省的支持。
  这一京三省占据大明四分之三的人口,五分之三的赋税。
  只要有这一京三省的乡绅富户支持,莫说朱棡,便是四大嫡藩同时不满,他也有信心解决。
  因此在他这里,傅友德等人的生死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至于他为什么有这份自信,那就不得不感谢朱高煦了……
  “云南那边来了消息,永昌、大理及元江、临安府境内又发现了五座金银矿和两座铜矿,这件事情你可知晓了?”
  朱元璋的声音突然响起,而面对这份情报,朱允炆似乎早已知道,气定神闲的作揖:“孙儿已经知道了。”
  “嗯……”老朱应了一声,紧接着交代:“这些地方蛮子甚多,汉民鲜少……”
  “你明日代我上早朝,与百官们商量着如何来弄。”
  老朱没有明说,但朱允炆并不蠢笨,相反很会猜他的心思,不用朱元璋提醒,他便举一反三:
  “孙儿以为,可从江西、南直隶等地迁移民户前往云南,将其编为军户,为朝廷戍边,同时还能开采当地矿产,以充实两江钱市。”
  “此外,孙儿认为应当下旨着西平侯沐春与都督佥事何福洪备兵,待秋收之后出兵将四府不服王化的土司荡除,以安边疆民生。”
  朱允炆毕竟理政两年有余,他很清楚眼下云南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在滇西北、滇东南、滇南等地开采金银矿。
  如今汉人的聚集地仅有大理及昆明等周边,其余地方多为土司,传承千年。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对大明的统治时降时叛,如果不清理他们,那这些金银矿的消息一旦被传出,恐怕他们便会被利益蒙住双眼。
  这云南的金银铜矿都是朱允炆日后计划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因为一些西南夷而遭受威胁。
  朱允炆罕见露出了狠辣的一面,即便他及时收敛,却也被朱元璋看了个清楚。
  对此,朱元璋并不以为意,毕竟大明想要稳固西南,只有将那群不听话的土司消灭才行。
  此前他还觉得自家孙子太过软弱,如今看来自家孙子却还是有一丝狠辣的,只希望他不要将这一丝狠辣留给自己人就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朱高煦的背影,以及今日朱高煦与自己对峙时那坚毅的模样。
  作为一个爷爷,他很喜欢朱高煦的那份坚毅和果敢,但作为一名皇帝,他很不喜欢朱高煦今日的作风。
  若是他一直在,那他并不会担心日后的朱高煦会被人所忌恨,但他毕竟已经老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