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他真正要培养地方的人,是他日后就藩的地方,是日后他郡王府的护卫。
  有前身的历史结果在前,朱高煦是万万不可能再继续用燕王府的人了,不然最后只会落得亲信被诛,想举兵都没个能信任的人。
  他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人,还要用他们帮自己打赢有可能发生的靖难,以及……
  思绪还没落下,朱高煦便将手中毛笔收了起来,将书籍藏好后,他才换上入宫的常服,来到后院为赤驩穿戴马鞍。
  卯时五刻,他便向着西华门赶去,并于两刻钟后抵达西华门,将赤驩交给了戍卫西华门的兵卒。
  “今日的武英殿应该会比较热闹吧……”
  朱高煦嘴角挂起一抹笑,昨夜他想了个明白,相比较自己一个郡王,自家大哥那三位三府嫡长恐怕才是朱允炆需要警惕的人,尤其是晋世子朱济熺。
  不过,这样的笑容很快就被收了起来,因为朱高煦想到了更严重的事情。
  “他若是知道我那三伯的想法,恐怕恨不得现在就借着老爷子的手把颖国公、永平侯、定远侯这三人除掉。”
  一想到傅友德,朱高煦便再也笑不出来了。
  恰好,此时他也来到了武英殿门口,殿门左右的殿前豹韬卫兵卒向他作揖唱礼,对殿内人宣布了他的到来。
  “看样子已经有人来了。”
  听着武英殿变多的声音,朱高煦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随后才胯步走入殿中。
  不待他走到偏殿,便听到了自家好大哥的声音。
  “太孙,奏疏已经处理,请您阅览。”
  “呵呵,我等什么时候这么生分了?”
  殿里,朱高炽与朱允炆的声音先后传出,听到声音的朱高煦轻笑,而后收起笑容走进了殿内。
  “燕二子煦,见过太孙,诸位兄长。”
  朱高煦声音出现的一瞬间,偏殿内的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待他行礼结束,抬头一看,果然看到了朱高炽和朱允炆,以及记忆之中的秦世子朱尚炳,晋世子朱济熺。
  朱尚炳与朱济熺二人分别身穿绯色圆领袍,头戴翼善冠。
  不得不说,老朱家前几代的基因还是十分不错的,得益于老朱常让麾下诸子与臣下勋贵结为姻亲,因此朱家三代的子弟成年后大多高大,即便再矮,也很难低过五尺四(1.73)。
  诸如在殿内的四人,除了和朱高煦同龄的朱尚炳只有五尺四以外,其余三人身高基本都在五尺五左右,至于朱高煦更是历经小半年的时间,成功长到了五尺六寸。
  以朱高煦前世的经验来看,他这辈子估计能长到六尺左右。
  这恐怖的基因,也是得益于他那身高五尺二的老妈徐氏了。
  “高煦来了啊!”
  殿内,在朱高煦打量众人的时候,朱允炆却一改常态的上前笑着欢迎道:
  “我在此等了你许久,有些奏疏需要你为我拿拿主意。”
  “有阴谋……”看着对自己热切的朱允炆,朱高煦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他看了看朱允炆,又看了看尴尬的朱高炽三人,差不多是反应过来了。
  “看样子,这厮是知道晋王府和颖国公府的事情了。”
  朱高煦心里默然,只在盘算怎么保下傅家子弟,同时对朱允炆回礼:“太孙。”
  “呵呵,今日需要你处理的奏疏有些多,你有的劳累了。”朱允炆抓着朱高煦手腕走到了他的位置前,示意他看桌上的奏疏。
  朱高煦瞥过一眼,差不多有四十来份,是他此前工作量的三倍左右。
  这一刻他还挺想骂人的,毕竟武英殿内的争权夺利又和他没关系,自己再怎么奋斗,这大明朝也不是自己的。
  谁想争储谁就争呗,干嘛卷他这条沉寂已久的咸鱼。
  不过暗骂归暗骂,明面上朱高煦还是得赔笑:“我如此,想来太孙与三位兄长的政务也更为繁忙。”
  他这话一经说出,除了朱允炆外的其它三人面色有些尴尬,全因他们桌案上仅有二十来份奏疏,仅有朱高煦桌上的一半,连朱允炆桌上的五分之一都没有。
  显然,朱允炆并不太想让他们干涉朝政。
  这样的场景,朱高煦都不由的叹了一口气:“合着我是帮他们三个人的活分担了啊。”
  “好了,都坐下处理奏疏吧,待爷爷开完早朝,这些奏疏都要供他阅览。”
  朱允炆不想过多纠缠,他只是想对三位世子彰显了自己的权力罢了。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那再耽搁下去就有点欺负的意思了。
  因此,朱允炆草草安排众人坐下,而他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坐下后的朱高煦扫了一眼,此刻武英殿内有六张理政的桌子,其中主位是老朱的,下首左位是朱允炆的,右位是自己。
  朱尚炳和朱济熺在朱允炆之下,朱高煦之下则是他的好大哥朱高炽。
  这样的位置安排很不妥当,尤其是将朱高煦放在朱高炽前面一位。
  要知道,以朱高炽的嫡长身份,日后的燕府不出意外将由他继承王位,而朱高煦只能是他之下的一名郡王,平日用度护卫都得看他脸色。
  朱允炆的这种安排,无疑是在离间他们两兄弟。
  见状,朱高煦本想起身让位置,但坐在他三步开外的朱高炽却乐呵呵笑道:
  “离爷爷太近,我有些吃不住压力,高煦你替我担着些。”
  他的话一经说出,对面的朱允炆三人都抬头看向了他们。
  面对目光,朱高煦不由感叹朱高炽在人情世故上的处理能力,因此点了点头:“好……”
  见两兄弟没有因为位置先后问题吵起来,朱尚炳与朱济熺二人失望低下头,朱允炆倒是早有预料,所以只是对两兄弟笑了笑便低头处理奏疏。
  看着三人的举动,朱高煦与朱高炽对视一眼,而后低头开始理政。
  在理政的同时,朱高煦也不由佩服朱高炽。
  “难怪我这大哥能在靖难之役前夕让朝中大部分人都为他说好话,甚至还让朝廷将他们返回北平,仅他这份处世能力,前身斗不过他倒也不奇怪。”
  思绪间,朱高煦已经处理了多本奏疏,速度之快,让刚入武英殿理政的朱高炽三人略微惊讶,倒是朱允炆已经习以为常。
  朱高煦处理奏疏有着自己的思路,这是他奏疏处理快的原因。
  此前朱元璋便夸奖过他,当时朱允炆还有些嫉妒,但眼下三府嫡长入了武英殿,朱允炆反倒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朱高煦能入武英殿是凭借自己的优秀,仅凭这点,朱允炆还是佩服他的。
  相比较之下,朱高炽三人就为他所不喜了。
  不过这份不喜他也没从脸上表露出来,而是自顾自的处理奏疏。
  要知道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帝几乎要凭一己之力解决大明二百余府,一千二百余县的所有政务,每日需要处理的奏疏接近三百份。
  朱元璋精力充沛,不代表所有人都有他那么充沛的精力。
  朱允炆等人若是跟不上朱元璋的速度,那也是要被提醒,甚至训斥的,因此朱允炆和朱高煦手上工作很快,仅仅半个时辰便处理了二十余份奏疏。
  “陛下万岁!”辰时三刻,当武英殿门口响起唱礼声,殿内所有人纷纷起身,对着门口作揖唱礼。
  一身常服的朱元璋走进了殿内,仅是一眼便将殿内情况收入眼中。
  相比较朱高煦和朱允炆,朱高炽三人理政速度慢的可怜,桌上仅有八九本处理完的奏疏,显然还没有抓住处理奏疏的重点。
  不过朱元璋也并不觉得奇怪,毕竟谁都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平身吧!”
  他回应一声,便往自己的龙案走去。
  待他入座后,六十余本经过处理的奏疏被交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多废话,拿起奏疏便开始阅览。
  这样的举动让朱高炽三人有些紧张,但朱允炆与朱高煦却在他入座后便坐下处理奏疏,丝毫不受影响。
  朱允炆不用多说,理政两年有余的他,早就习惯了武英殿内的氛围,而朱高煦前世更是当了七八年的社畜,自然不会被影响。
  见他们二人如此放松,朱高炽等人也小心翼翼坐下,而后开始聚精会神的处理奏疏。
  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只剩下了奏疏的翻阅声与研墨声,偶尔还有一些端茶递水的声音。
  如此过了一个时辰,朱元璋便已经将他们先前处理完的奏疏处理完毕。
  在他面前,那六十余本奏疏被分到了左右,左边是他满意并通过的奏疏,大约四十余本,右边是他不满意的奏疏,大约二十本不到。
  朱元璋命人将不满意的奏疏交回五人各自桌案上,同时将他们刚刚处理完的奏疏搬回自己的龙案上。
  两个时辰的时间,朱高煦已经解决了手上的四十六本奏疏,因此他只需要将朱元璋批回的奏疏做出修改就足够了。
  不过,这个过程往往没有他的事情,因为他的理政观念与朱元璋的观念高度相似。
  他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急一些的奏疏,诸如地方受灾之类的,朱高煦会先拨发一部分粮食赈灾,然后命令都察院官员前往当地视察灾情是否属实。
  只有确定了灾情属实,户部才会按照奏疏章程走赈灾蠲免的流程。
  至于不是那么紧急的奏疏,朱高煦则是如上一般,也让都察院走一趟。
  不得不说,这样的理政方式对地方官员处事不太方便,但却确保了事情的真实性。
  对于本就不信任文官的朱元璋来说,他就觉得朱高煦办的不错。
  但对于都察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就觉得朱高煦浪费精力,因为他的缘故,都察院最近一个多月外派的次数几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县、卫级别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从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实,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这个时代来说,确实有些折腾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过面对他们的不满,朱高煦却并不在意。
  尽管明代官员俸禄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货膨胀,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环境下。
  在明初,老朱给官员们的俸禄还是比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员俸禄待遇,如知县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俸禄是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价折俸,约为月俸一贯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两。
  以今年的金银价来兑换,差不多是五两左右的黄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要知道百姓还得在衣食住行上花费,但这群官员大多都可以在衙门解决,因此一年到头少有能够花钱的地方。
  哪怕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嘉靖年间,这份俸银也不算低,更别提朝廷还增加了许多正俸以外的其它福利银。
  诸如后世熟知的清官海瑞,其贫穷原因也是因为无子嗣而先后续了三妻二妾,花费数百两之多的缘故。
  如果没有“折钞”和“以物抵俸”的政策,那明代正七品官员的俸禄还是足以养活十一二口人的。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应该办事,拿多少银子办多少事。
  一群御史整日坐在都察院里喝茶,偶尔才能办两件正事,这工作成果与工价完全不成正比,就应该将他们外派,巡查地方才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