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如今的他,可谓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只是孤家寡人又怎样?
  他又不是第一次体验这种孤家寡人的感觉!
  想到此处,他将茶杯放下,静静等待着接下来的大戏登台上演。
  不出他的预料,当暮鼓声刚刚响起,殿外便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不多时,前几个时辰离去的那名武官便再度返回乾清宫,而此刻的他脸色凝重,显然有要事禀告朱元璋。
  “陛……”
  “东宫那边有动静了?”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矮几桌面,旁边侍奉的司礼监太监熟练的为茶添上热水,为其斟茶,而后带着殿内宫女太监先后走出殿内。
  此刻的朱元璋似乎早就料到了一切,在他的示意下,武官看了一眼空荡荡的殿内,而后低下了头,沉闷回应:
  “太常寺卿去翰林院找了汉中教授方孝孺,希望方孝孺号召江南士子为太孙造势。”
  “好……”朱元璋脸上浮现笑意,那笑容就好像见到了上钩的鱼一般。
  他坐不住的站起身来,来回渡步片刻后停住脚步,对着武官交代:
  “让你的人帮着这群儒生造势,不仅仅是在朝堂上,便是乡野间也是如此!”
  “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事情,朕要江南人尽皆知!”
  “臣领命!”武官作揖应下,本能便要起身离开,但朱元璋却拦住了他:“慢!”
  他摸了摸自己的白须,仅是片刻的犹豫,便再问武官:“颖国公和宋国公与周王和晋王可还有联系?”
  “未曾发现”武官老实回答,但朱元璋却再问:
  “近来与高煦联系之人,可有与西平侯有关的?”
  “……”听到朱元璋的话,武官心里一咯噔。
  如今的西平侯是沐英之子沐春,而沐春又是云南军政的一把手。
  朱高煦一个未曾去过云南的人,居然能在云南点出那么多金银铜矿,这由不得朱元璋不怀疑。
  只是他的怀疑却在下一秒被武官的话打消大半:“西平侯府与燕府、二殿下都无联系。”
  “便是跟随二殿下左右的王瑄之父,也与西平侯府相交不密。”
  “臣斗胆认为,若是西平侯发现如此多金银铜矿,恐怕不会轻易交给二殿下,毕竟二殿下在此前未有能获得如此……”
  “你退下吧!”不等武官说完,朱元璋便打断他让他退下。
  “臣领谕……”武官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乖乖听话的退出了殿内。
  在他离去后,宫女太监们如之前一样回到了殿内,至于朱元璋本人则是起身回到了自己的龙案后。
  他并没有过多纠结朱高煦和沐春的事情,因为他很清楚,自家那个孙子即便再有才干,他也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
  对于沐春来说,一个未来上限仅限于郡王的人,并不值得花费那么大的力气拉拢和扶起。
  与其将这功劳推给朱高煦,倒不如直接交给东宫来的实在。
  “或许这小子,真的有看山点矿的才能吧……”


第88章 晋府难安
  “铛…铛…铛……”清晨,伴随着长江潮起潮落,七月十六如期而至。
  与往常一般,百姓们各自在晨钟作响后起居工作,不同的是,今日的街头多了许多早起的贡生。
  往日在内城都很难看到几个的贡生,如今却成群结队的前往外城,而他们的目标,则是坐落在城南的大教场。
  花费两个时辰的时间,许多贡生如期而至,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坐在高台上的皇帝、太孙,及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少年人。
  “真多啊……”
  高台上,身着绯色圆领袍的朱高煦俯瞰台下上万贡生,心里不免有几分渴望。
  在遭遇元末战乱后的洪武朝,百姓识字率可以说极为低下,而上万懂文识字的贡生代表着什么,朱高煦比任何人都明白。
  这上万贡生,不论丢到哪朝哪代,甚至丢到后世,那也是极有才学之人。
  如果能将他们施展于一省之地,恐怕能极大促进当地的人文教育。
  “咚——”
  在朱高煦遐想的时候,大教场的鼓声将他拉回了现实,而朱元璋也站了起来。
  他走到高台前,站着对上万贡生一字一句开口道:“耕稼,衣食之源,民生之所资。”
  “如今天下各地时有旱涝,不可不备……”
  朱元璋一边说,高台下的百余名力士异口同声传话,这群人都是经过训练之人,读得懂唇语,能将朱元璋的原话传达到大教场上所有贡生的耳内。
  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朱元璋才可以放心继续说下去:
  “我每令有司修治水利,而有司不以时奉行,致令民受其患。”
  “今日,遣汝等往各郡县,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
  “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勿妄兴工役掊克吾民。”
  朱元璋说完,此话由力士传达,而后大教场上的诸多躬身便先后躬身作揖高呼:“万岁。”
  在朱元璋身后,此刻的朱高煦略微张着嘴,脸上有几分错愕。
  他没曾想到,朱元璋居然将上万贡生派往地方,只为让他们帮助地方百姓修建陂塘湖堰等水利工程。
  这样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是极大的浪费,但朱高煦却很清楚,如果朱元璋再不这么做,北方和南方只会越来越分割。
  他从前身的记忆里能看到北方的情况,由于红巾军和元军交战地区主要在北方,因此除山东、山西以外的各省基础建设几乎为零。
  即便是富户,南北差距也是极大的。
  前身记忆里有一件事,朱高煦记得很清楚。
  当时北平河间府要修一条十二里的水渠,按道理来说,只需要富户出钱粮,官府派官差,派遣民间出徭役就可以修建起来。
  这样一条水渠如果建设好了,河间府四万余亩耕地都能受益。
  然而,就是这样一笔钱粮,整个河间府的富户都凑不出来,衙门只能去燕王府找他那便宜老爹拿钱。
  相比较之下,江南一带若是修一条十余里的水渠,根本不用劳烦县中富户,仅乡镇富户就能集资修建,而田间贫农也因此受益,将这些富户称为“善人”。
  这样的事情对比,足以能够看出南北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只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大。
  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的帮助不言而喻,如果朱元璋将这上万贡生派往北方,再派钱粮修建水渠,那北方上千万百姓都能受益,慢慢的将南北差距缩小。
  同样,这上万贡生如果留在南方建设,那南方的整体实力也将会更上一层楼。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由看了看左右,望着那群他不认识的文官,他颇为感慨:
  “这种受益的事情,居然无一人敢站出来为江南分一杯羹,看来我这爷爷确实将他们杀怕了……”
  朱高煦感慨之余,不由将目光投向了前方的朱元璋,而朱元璋也在说完一切后开口“平身”,继而转身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王工部、郁户部!”
  “臣在……”
  朱元璋坐下后唤出两人,朱高煦也借机打量起了二人。
  已经在武英殿陪同理政许久的他,自然认识站出来的这两位文官。
  工部尚书王儁,户部尚书郁新,这两人是此次贡生下放的重要主事人。
  这其中,王儁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如今的他年六十有五,想来致仕也就是这两年。
  反倒是一旁四十来岁的郁新,颇让朱高煦在意。
  郁新如今四十有八,是去年上任的户部尚书,也是早年在户部为皇家管理内帑的理政人才。
  明初户部官员一直是贪腐的重灾区,但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这样的现象将会从郁新上任后终结。
  郁新在任期间,将洪武后期的财政梳理完善,一连在任十三年,将户部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这段时间先后上位的三位皇帝,都没有担心过钱粮的问题。
  由于才干过甚,他去世的时候,朱棣甚至觉得没有人能代替他而痛哭流涕。
  如果不是郁新带出了夏原吉,恐怕朱棣很难在之后实现南征北战,外下西洋的壮举。
  “可惜我用不了……”
  望着郁新,朱高煦有些羡慕老朱。
  他虽然数学不错,也善于理财,但他总不能左手打仗,右手理政,两只脚还踩着财政。
  因此,他必须要找一个能帮他稳固后方,善于理财的人。
  只可惜,他所看上的三个能臣,都已经被老朱授予高位,如今的他也只能望洋兴叹。
  “拨发钱粮,派各府县徭役随从贡生修建陂塘湖堰,不得有误。”
  坐在位上,朱元璋对郁新二人下了旨意,二人也不假思索的五拜三叩,以此表示接旨。
  瞧着他们,朱高煦倒是很好奇,这上万贡生能给大明朝带来多少陂塘湖堰。
  “咚…咚…咚……”
  时间匆匆,眨眼之间一个时辰便已经过去。
  那大教场上的贡生们,各自领着两个兵卒充当护卫,将户部准备好的印信包裹带走。
  那包裹之中除了印信外,还有针对贡生跋涉各地的十贯路费钱。
  带着这包裹和两名护卫,上万贡生开始奔赴天下,而他们这一走,也就代表朱高煦今日在宫里的事情结束了。
  “摆驾!”
  随身太监高声唱礼,朱元璋也起身走下了高台,不过这次朱允炆和朱高煦没有紧随而去,而是相互作揖:
  “煦弟可曾收到了礼物?”
  朱允炆笑的真情切意,朱高煦则是连忙躬身回礼。
  昨日他解决完朱高燧的事情回家后,便发现家门口候着一队人马,肩挑手扛的带来了五箱东西。
  说实话,当朱高煦得知这些东西是朱允炆送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朱允炆这家伙该不是也穿越了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