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你顺从我,就允许你朝贡,你给我找麻烦,就减少你的朝贡甚至禁止你朝贡。
  一旦该国被禁止朝贡,那么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就会被掐断,这对于大明来说的损失并不算严重,但是对于海外诸国的利益损害却相当之大。
  朱高煦不得不承认,从经济和政治层面来讲,自家爷爷的这套方法十分好用。
  自从日本北朝统一日本后,为了得到朝贡的资格,足利幕府不断出动人力物力来配合大明抓捕倭寇,但奈何他们刚刚结束战乱,只能在本国近海抓捕一些小倭寇,对于大明沿海倭寇的乱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朝鲜和琉球,但两国对倭寇之事也根本没有办法插手。
  随着洪武二十五年足利幕府统一日本开始,南朝的武士、政客和浪人就开始面临多国围剿,不得不将大本营南移。
  到眼下,他们大多都盘踞在南洋,时不时就北上大明沿海劫掠。
  想要清理他们,只有像历史上一样组建一支巨大的舰队南下,将整个南洋肃清才行。
  在朱高煦前世看的一些解析视频里,他依稀记得明代倭患一共七百八十余次,其中嘉靖一朝六百余次,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九十余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所谓的倭患便开始越来越少,甚至在洪熙、宣德这十一年时间里一次都没有爆发。
  直到正统五年旧港宣慰使司被满者伯夷吞并,倭寇之乱才再度爆发。
  朱祁镇得知后,也在正统八年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欲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
  然而这次的下西洋却因为土木堡之变,与福建矿工起义而被搁置,造好的几十艘宝船也在漫长的时间中变得腐朽。
  不过好在朱祁镇欲下西洋的举动让满者伯夷惶恐,继而承诺会维持南洋局面,不会让倭寇长居于此,这样才换得了大明沿海近百年的太平,直到嘉靖年间日本与南洋满者伯夷各自内乱,沿海太平局面才被打破。
  朱高煦清楚前因后果,因此他也知道,眼下的倭寇已经没有了兵源,等于杀一批少一批。
  只要大明派舰队清剿南洋,那大明便会如历史上一样,保住沿海近百年的太平。
  不过他知道是他知道,对于他的话,朱元璋却不可置否。
  “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南洋广袤,想要清剿倭寇并不现实,哪怕派出数万水师也只能解一时之难,不能永久杜绝,除非在南洋常驻卫所。”
  武英殿内的朱元璋分析着朱高煦的建议,却还是摇摇头:
  “如今我大明朝需要做的是弥合南北,而不是远赴重洋,去万里海疆外驻扎一个卫所。”
  朱元璋分析的很对,这让朱高煦有几分高兴,但他最后的话却让朱高煦有些失望。
  他清楚怎么做能杜绝倭寇,但在他看来,大明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内部问题,至于海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朝贡体系来慢慢解决。
  这样的办法有问题吗?最少以当下来看,这样的办法是没有问题的,是最便宜且最能扩大大明影响力的办法之一。朱高煦的办法虽然能更大的扩大大明影响力,但太耗费钱粮了,这是朱元璋的看法。
  对此,朱高煦也是硬着头皮据理力争:
  “孙儿看过龙江船厂的造船通志,一艘四百料战船造价不过七十五贯,每料价格不过一百八十余文。”
  “若是国朝愿意出十万贯造船,六个月后便能得到百余艘三千料战船。”
  明代一千料为后世325吨,按照朱高煦的考察,大明只需要出十万两银子,就能得到一百多艘排水量接近一千吨的战船。
  这样的基建能力和生产能力,足以以一国舰队对抗全世界的舰队,这也是郑和能成功下西洋的背景。
  说白了,明初的明代生产力太强了,只要朝廷想,那完全可以成为海上日不落帝国,但问题在于……
  “你的话虽然不错,但如今国朝要做的不是这些。”
  朱元璋仍旧驳回了朱高煦的建议,并继而开口道:
  “按照你所说的办,建造船只固然便宜,但驾驭他们的军士呢?”
  “百余艘三千料战船所需军士为数万之巨,这些人人吃马嚼,每日便要吃去七八百贯。”
  “此下南洋,若是一年,国朝便要花去二三十余万,更不谈他们的军饷、行粮等俸禄。”
  “若是算下来,南下清剿南洋倭寇一年,便需花费六七十万贯。”
  老朱看着朱高煦,目光有几分失望,似乎觉得朱高煦不能理解如今大明朝的方向而失望:
  “这些钱,朝廷若是投入到移民实边中,少不得能让十余万百姓前往北边,来年便能开垦二三十万耕地,养活数千兵马。”
  “……”听着朱元璋的话,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
  他自然知道弥合南北很重要,但他认为南洋同样重要。
  他知道历史走向,但朱元璋不知道,而他即便说了,朱元璋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的原因。
  “呵呵……”笑声传来,看了爷孙争执半天的朱允炆忽的笑着作揖道:
  “皇爷爷勿要生气,煦弟还小,自然不知道弥合南北的重要,但那些倭寇也确实该诛。”
  “孙儿以为,南洋暂且不提,诸如煦弟所说的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倭寇还是可以先行处理了,毕竟离国朝太近了。”
  “嗯……”朱元璋应了一声,随后看向朱高煦:
  “这事情虽然是你提出来的,但你并不会指挥水师,因此便让魏国公指挥好了。”
  “你稍许持着圣旨去找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也一并与他说了。”
  说罢,他看向朱允炆:“告诉户部拨两万贯给都督府造船平倭。”
  “是……”朱高煦和朱允炆先后应下,而后返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由于得了差事,朱高煦也没有机会处理奏疏了,只得拿着刚刚起草好的圣旨出武英殿,前往魏国公府去了。
  瞧着他的背影,朱元璋摇摇头,而朱允炆则是瞥见了这一幕,脸上不禁挂起一抹笑意。
  只是在他脸上露出这抹笑意的时候,旁边拿起奏疏处理的朱元璋却开口:
  “之前这小子所说的那些矿山,派人去看看吧。”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允炆收起笑意,转身作揖应下。
  显然,今日朱高煦对倭寇的这番话,不得不让朱元璋对他之前所说矿山的事情上心了。
  望着朱允炆去忙碌的背影,朱元璋心底倒是十分希望朱高煦所言都是真的。
  如果云南真的有大矿,那这地方就更稳固了。
  “希望吧……”


第75章 魏国公府
  “赤驩,慢些……”长街上,朱高煦轻拉马缰,示意赤驩走慢些。
  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已经来到了南京城最为繁华的一块区域。
  眼下,他走在宽百步有余的大中街上,往南便是声名远播的秦淮河街。
  与距离皇城很近的颖国公府和宋国公府不同,徐家的魏国公府坐落于南京繁华的闹市区。
  因此,当朱高煦来到这里的时候,来往的人流繁多,几乎是人挤人,肩并肩。
  百余步的长道上,仅有最中间的十余步被百姓有意避开,并且只有往来巡逻的兵马司兵卒,及行事匆忙的官员才能走。
  和皇城区域一样,即便走,他们也是靠最边上,而不敢像朱高煦这样,走到御道的边上。
  “这里倒是繁华,放在后世也能直接圈为景区了。”
  朱高煦骑在马背上左顾右盼,可以清楚的通过长街上的人流,来了解南京内城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
  毕竟是一国之都,即便明初百废待兴,但最早太平的南京城却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
  在这里很少能看到穿着麻布短褐的人,大多都是身穿棉麻和粗布材质的搭护、直身、程子衣、裤褶等衣物。
  不过即便只是身着棉麻粗布,来往百姓也追求着漂亮,衣服上都有一些简单的刺绣,头上的巾帽头饰也是尽可能弄得与周围人不一样。
  仅朱高煦看过去的这一眼,他所能见到的头巾帽子便不下二十种。
  只是他这一眼也引得许多人低下了头,毕竟明初的民间风气是被抑制的,阶级之分也是赤裸裸的。
  像朱高煦这种骑着高头大马,身着丝绸服饰的少年人,与他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这一点,朱高煦也十分清楚。
  如果不是魏国公府坐落在杨吴河以西的平民区,那朱高煦基本只会在河东的皇城区溜达。
  这不是他看不起平民区,而是他根本没有时间过来。
  骑马走道,朱高煦看着四周百态唏嘘,相比较外城的百姓,内城的百姓不管是从衣物,还是从精神面貌来说,都宛若两个世界的人一般。
  “一条杨吴河隔开一个世界,一道城墙又隔开另一个世界……”
  朱高煦嘀咕的同时,他也走到了一座气派恢宏的府邸面前。
  尽管道路上的人流还是那么多,但他们都有意识的避让开了那府邸正门的数步距离。
  朱高煦骑马穿过人群,在府前翻身下马的同时看了一眼正门班值的那五个兵卒。
  “还好,没白走一趟。”
  “殿下?”
  朱高煦呢喃的同时,门口的一名老卒试探性的朝着朱高煦询问,并在下一秒得到了回应:
  “是我,把我这马牵到旁边喂二两豆料和五斤水。”
  朱高煦点头应下的同时,拿出十几枚钱递给前来牵马的老卒,老卒见状笑呵呵接下:“殿下来得正好,国公还在府上,不过等会就要去杭州了,您再晚些就见不到了。”
  以前朱高煦常来魏国公府,这班值的老卒是徐辉祖的护卫,自然认识他。
  朱高煦有要事在身,也就没有和他过多纠缠,拿着圣旨便走进了魏国公府。
  他对魏国公府的熟悉程度不比前身差,只因为前世的他来过这府上旅游,不过那个时候的魏国公府叫做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并且已经经过多代人增设扩建数百年了。
  如今重走一遍这里,朱高煦只发现它的陈设不如后世精美,但却充斥着一种古朴感。
  魏国公府的前身是朱元璋的吴王府,后被朱元璋赐予徐达,并进而扩充成为了现在的国公府。因此,虽然是国公府,但他的规制却是王府。
  朱高煦一走进来,便有门房为他带路,这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都是宏伟壮观的明初建筑群,其中掺杂着一丝蒙古元素。
  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
  仅是这百余步的距离,朱高煦便知道了魏国公府的底蕴。
  别说其它的国公府,就算把在京诸藩王府都拉出来,恐怕也比不过这里,可见朱元璋对徐家有多抬爱。
  “高煦!”
  这边朱高煦还在张望魏国公府内陈设,忽的一道声音从他身后响起,紧接着一条胳膊搂住了他的脖子。
  “哈哈!你这小子出去了半载,倒也不会回来看看渭家(外婆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