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傅忠朝朱高煦的点了点头,示意他先进去。
  见状,朱高煦也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武英殿。
  他很担心朱元璋从自己身上看出什么端倪,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不可能。
  毕竟不管朱元璋用什么方法,自己就是朱高煦本人,而这个时代又没有测谎机,所以只要自己不出纰漏就行。
  况且就从这段时间朱元璋对自己的安排来看,他倒是挺高兴自己眼下变化的。
  想到这里,朱高煦缓了一口气,而他也跟着殿内太监走进了偏殿。
  还未走进殿里,朱高煦就看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炆,只不过相比较武官考校时,朱高煦距离他们更近,看得更为清楚。
  老朱面如满月,虽然发须已白,但看上去却慈眉善目。旁边的朱允炆坐在一张书桌后,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奏疏,本人还是那副浓眉大眼的良家子弟模样。
  “臣朱高煦,参拜陛下、皇太孙……”
  朱高煦入殿后唱礼,紧接着如臣子般跪下,行五拜三叩之礼。
  他的这番举动让殿内众人惊愕,便是朱元璋也略微张嘴,不知道说什么。
  反倒是朱允炆十分满意,嘴角微翘,心里认为朱高炽对朱高煦的教导还是不错的,眼下倒是知道什么是臣礼了。
  只是他们不清楚,朱高煦都是照葫芦画瓢,哪里知道自己可以不用五拜三叩。
  “起来吧……”
  瞧着行礼的朱高煦,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谢陛下!”朱高煦连忙起身,起身时速度很快,匆忙地有些失礼。
  这模样倒是与之前的朱高煦一样,因此朱元璋倒没有什么怀疑,只是觉得他改了性子,但却改的不算彻底。
  “近来在宋国公府、颖国公府学到了什么东西,且说来听听。”
  似乎是因为朱高煦的行礼而不高兴,朱元璋摆出一副皇帝姿态,目光淡漠的询问朱高煦。
  朱高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奇怪,毕竟前身的记忆里,老朱确实对自己不感冒,因此朱高煦连忙作揖回答:
  “看了两位国公至正年间的经历,从书中学了带兵打仗,闲暇时也会与英国公持铁枪角力。”
  “嗯……”听到朱高煦近来的举动与自己所知的相差不大,朱元璋稍微高兴了些,也不再矜持,而是继续询问:
  “那我且问问你,这带兵打仗的路上,兵马所留的粪便该如何处理?”
  朱元璋问了一个基础的问题,甚至是朱高煦之前考过的问题,因此朱高煦回答起来也是驾轻就熟,不过这次他的回答更加灵活。
  “若是出塞去人烟稀少的地方打仗,可以在营垒内建立粪槽,粪槽深一丈,每营设十个,次日就地掩埋,并令战马践踏。”
  “若是在关内,那就提前布置,与沿路村庄、城镇的富户、百姓商量好,将军中粪槽贩卖与他们,或者与粪夫们定价贩卖。”
  朱高煦的话让朱允炆皱眉,他并不喜欢在庙堂之上讨论这些荒诞的事情,但对于朱元璋和朱高煦来说,这却是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
  贩卖粪便,在不知农事的人看来是很荒谬的一件事,但从唐代开始,中原王朝便产生了在城镇内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生物粪经过处理后可以说是最好的化肥。
  古代农村之中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粪塘来沤肥,而居住在城镇的百姓没有种地的需求,所以城镇百姓所产生的这些粪便就会被人运送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作为肥料贩卖。
  这么一收集再转手一倒卖,从中获利颇多,很多人都是靠卖粪便发家致富的。
  到了宋代,粪便的收集买卖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
  宋朝财政高的原因在于高税收、并且善于理财,因此朝廷之中的人也不会放过赚钱的粪夫行业。
  宋代的士大夫们并不因为粪便腌臜而嫌弃,而是下令在军队中收集过来的人畜粪便进行买卖。
  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农业肥料供应,促进了农业发展,又保持了军营的卫生整洁,且朝廷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减轻了朝廷财政军费拨款的压力。
  朱高煦的这一手,其实学的就是宋代士大夫的手笔,而朱元璋也对他的话颇为满意,只有朱允炆脸上有几分不耐烦。


第58章 以钞抵税
  “你这小子,若是出生早些,恐怕你爹就不会总是朝他老子要钱了。”武英殿内,朱元璋给出了朱高煦很高的评价。
  原本他以为朱高煦只是简单学习了行军打仗,却不想朱高煦连怎么减轻军队负担都想的那么透彻。
  这一刻,朱元璋看着朱高煦的目光都慈祥了不少,但他还是没有结束自己的考校,而是继续问道:
  “你的《削藩论》我和太孙看了,写的很不错,就是不知道除了削藩外,你对其它的事情看法是什么样的。”
  “爷爷您的意思……”朱高煦见朱元璋口语渐渐白话,当即也跟上叫起了爷爷。
  果然,他这称呼一变,朱元璋抚须的动作都不由快了些,只是坐在一旁的朱允炆略微不喜,但他却没表现的明显,而朱元璋和朱高煦的注意力也不在他身上。
  “近来江南闽浙一带的百姓抵制宝钞,你觉得是为什么?我又应该怎么做?”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让朱高煦瞳孔紧缩,旁边的朱允炆也惊讶的转头看向朱元璋,那表情似乎在说“这种事情不应当告诉他”。
  面对二人的反应,朱元璋什么都没说,只是带着笑意等待朱高煦答案。
  此刻的朱高煦很纠结,顶着朱元璋的目光,他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回答。
  他当然知道江南闽浙的百姓为什么抵制宝钞,自洪武七年至眼下,宝钞司印发宝钞的数量平均在每年五百万锭左右,也就是说过去二十年里一共发行了八千五百万锭宝钞,折合为八千五百万贯。
  这些宝钞,被朱元璋以嘉奖大臣、勋贵、军士、宗室来发行,同时又以国营的盐铁茶酒等手段流入市场,先后支出大约五千万左右。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则是通过赏赐外国使臣而流向国外,但不管怎么说,流入市场的宝钞基本不低于五千万。
  与之相比,宝钞的回收情况则是相当应付,仅有一千二百余万。
  也就是说,眼下大明市场内流通的宝钞起码有接近四千万未能回收。
  如此数量的宝钞,相比较大明的经济市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市场上流通货币泛滥,贬值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如今一贯宝钞只能换到二百五十文,这还是大明去年已经回收四百万宝钞的局面,不然恐怕宝钞会贬值的更快。
  理清了思绪,朱高煦也就知道怎么简短的告诉朱元璋原因了。
  他朝着朱元璋作揖,然后整理了一下语言,随后才开口道:
  “孙儿算过宝钞司及六部对宝钞的制造、支出、回收数目,朝廷大致制造宝钞八千万锭左右,支出五千万左右,回收一千二百余万左右。”
  “爷爷,容孙儿直说……”朱高煦深吸一口气,继续解释:
  “眼下在市面上流通的宝钞数量应该还有四千万左右,而国朝人口如今不过六千余五十四万,折一千二百万户。”
  “也就是说,朝廷发下去的宝钞,基本每户百姓都持有最少三锭。”
  “若是以国朝税收推断,去岁国朝从民间收上来的粮食金银及布匹草束应当折色为两千万贯,若是反推三十税一,三十倍后也不过六万万贯。
  “如果把这四千万贯宝钞算上,那市面上就是突然增加了接近八分的钱。”
  “近年来,国朝的人口虽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并没有宝钞发行的速度快。”
  “加上朝廷对于回收宝钞并不重视,地方官员在征税也以实物为主,宝钞不能得到朝廷的承认,那自然也就得不到百姓的承认,百姓既然不承认,又如何接受它呢?”说到此处,朱高煦深吸一口气:“但讲造之之法,不讲行之之法,官无本钱,民何以信?”
  朱高煦的一番话,让朱允炆和朱元璋都沉思了起来。
  只是不等朱允炆想通,朱元璋便反问朱高煦:“依你的话说,只要朝廷回收宝钞,就可以让江南之民接受宝钞?”
  “不仅如此……”朱高煦摇摇头:
  “若是仅仅如此简单那倒好了,眼下需要回收,但不能直接回收,而是应该将宝钞在交税中的比例提升。”
  “如去年,户部的夏税钱钞回收不足四万锭,秋税钱钞回收不过六千锭,地方回收仅四百零七万锭。”
  “这个比例较之去年发行的一千五百万锭相比过少了。”
  “想要让宝钞稳定下来,就必须开放地方上的宝钞交税。”
  “北方、西南受北虏之害银钱不足,尚可以使用宝钞,但江南之地银钱甚足,甚至充足到以贸易将银钱流向海外,因此必须开钞税法,对当地收以宝钞作税。”
  “不仅如此,钞当与钱绑定,而非又与钱绑、又与粮食绑。”
  说到这里,朱高煦都不免对朱元璋露出一点抱怨:“朝廷的想法是好的,规定宝钞可以兑米来保证地方百姓最少能有粮食吃。”
  “但这样的规矩,只会让宝钞的价值不明。”
  “如眼下南京城内一贯钞仅值二三百文,而米一石也三百文,但朝廷规定的却是钞值一千文。”
  “如今最好的就是坚持将钞定为一贯钱,并准许江南之地的百姓可以用宝钞来交税。”
  “……”听着朱高煦的话,朱元璋只是略微皱眉,但朱允炆却坐不住了,转头对朱元璋作揖:
  “皇爷爷,若是放开江南之地的宝钞来交税,那以去岁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等一京三省的田赋来看,国朝明岁田赋不会超过一千六百万石。”
  “况且,眼下地方钱荒,本就应该印刷宝钞。”
  “如高煦之前所说,只要百姓口数能跟上,那就能让宝钞价值渐渐回升,既然如此,那不如不管,等十几年后百姓数量变多,宝钞自然会被百姓所接受。”
  朱允炆的话说出了朱元璋担心的一点,尽管明初财政宽裕,但开放江南一京三省宝钞抵税这件事情,他还是有些下不定决心。
  如今大明近二分之一人口在这一京三省,近四分之一的田地也在这一京三省。
  若是彻底放开,虽然以朱高煦的话来分析,顶多两年就能让宝钞恢复正常,但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那对于大明朝可是灾难性的问题。
  况且,不继续印刷宝钞,那朝廷的岁入也会降低数百万,这样的决定朱元璋必须得问过户部才行。
  不过……朱元璋忽的抬头看向了朱高煦,四目相对间,仿佛要把朱高煦看穿。
  面对这似乎能穿透人心的目光,朱高煦本能的挺起了胸膛,但朱元璋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所有的想法都卡壳了。
  “你此前给宜良千户之子王瑄画了一份云南金银铜矿图,你是怎么知道的?又为何不告诉你大哥和太孙?”
  今日为九一八事变九十二周年,勿忘国耻


第59章 东窗事发
  “你此前给宜良千户之子王瑄画了一份云南金银铜矿图,你是怎么知道的?又为何不告诉你大哥和太孙?”武英殿内,当朱元璋说出这一句话,不仅仅是朱高煦被惊吓到,便是旁边的朱允炆也瞪大了眼睛,转头不敢置信的看向朱高煦。
  刹那间,朱高煦脑中闪过无数种可能,他甚至想到了王瑄是老朱的探子,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这种想法。
  王瑄没有资格充当一个探子,因为他的份量不够,而且在大教场时是自己最先去帮的王瑄杨展,随后二人才接近自己。
  初入大教场的自己,根本没有被老朱提前安排人监视的资格。
  况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王瑄是探子,但自己也有更好的理由来解释,只因他早就做好了这准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0/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