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这个是皇家钱庄的汇票,你可以随时提取!”孙掌柜其实仅是震惊一下,而后取出准备好的汇票道。
现在皇家钱庄已经打造了一套成熟的金融体系,不仅从国子监那里得到很多人才,而且还做出很多的创新。
皇家钱庄的汇票已经等同于银两,减轻以前押运银两的负担。
张英接过递过来的汇票,在检查没有问题后,便拿着汇票到隔壁。
这笔钱并不是利润,里面包含女织工们的工钱,还有原材料的采购费用。只是在扣除这些费用后,她的荷包确实是越来越鼓了。
皇家钱庄虽然人山人海,但已经开辟了VIP通道。
刘英早前是举债三万银元的负债人,如今虽然还清了所有贷款,但她名下的存款越来越多,更是国债的狂热购买者。
钱掌柜跟刘英是老熟人,亦是亲自进行接待,两人亦是寒暄了几句。
“我的吕宋债今年还是选择皇家藏金,谢谢!”刘英想到自己最引以为傲的那笔国债投资,当即便微笑地道。
钱掌柜对这个选择并不意外,便将早已经准备的金条拿出来:“刘掌柜,这是你吕宋国债的本金和利息,请核对一下数目!”
刘英如今是今非昔比,身边亦是跟着两个亲信,亦是进行了清点。
其实她是信得过皇家钱庄的信誉,若是没有皇家钱庄,其实亦不可能有他刘英的今天,而皇家钱庄的信誉一直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刘掌柜,这是咱们支行的理财顾问,您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于他!”钱掌柜身边跟着一个面相清秀的青年人,亦是隆重地介绍道。
自从新建伯王华入主国子监后,国子监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改革,而今不再仅限于向科举输送人才,而是培养很多优秀的学子送往各行各业。
皇家钱庄属于新兴的金融业,而国子监有着专业的学科,眼前这个戴着一款新式近视眼镜的青年人正是第一批毕业生。
只是他并不属于柜员,亦不是账房先生,而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理财顾问。
“刘掌柜,久仰大名!鄙人叫陈小川,在国子监主修理财,请多多指教!”陈小川按着国子监所学,显得彬彬有礼地道。
刘英从这个青年人身上看到了朝气和稳重,亦是客套了两句,便开门见山地询问:“我身上如今倒是有一些闲钱,不知现在哪个国债适合投资呢?”
“京津运河现在的货运量过多,加上受季节的影响,像如今冬季便不可通航,所以朝廷决定修建京津铁路!”陈小川的目光保持注视刘英,便将最新的动向说出来道。
刘英已经从服务人员的手里接过茶盏,顿时生起兴致地道:“何为京津铁路?”
“我早前到总部参加过培训,但具备的情况培训老师亦是不得而知。大致的意思:京律铁路是解决两地的运力问题,朝廷决定投资巨资修建铁路。他们要在地上铺一条铁道,像大马车一样的车子在铁道上面行驶,一节连着一节,很快便可以将货物和人员送到京城,亦可以将京城的棉布更快地送到港口!”
钱掌柜停下喝茶的动作,显得惊讶地道:“这事真能行吗?”
“钱掌柜,说实话,我听着亦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总站想要力推的新项目!”陈小川苦涩一笑,显得十分老实地道。
铺着铁道,然后大马车一样的车子在上面走,怎么听着都让人不可思议。只是上面交下来的任务,他这个新入职场的理财顾问,难道还敢拒绝推销不成?
刘英亦是惊讶于这个说法,却是认真地询问:“这个是什么玩法?”
“因京津铁道的建设周期过长,可以购买五年国债券,亦可以入股!基于朝廷的信誉判断,本人提议可以购买京津铁道的五年期国债,听闻后续还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陈小川显得十分专业地提议道。
刘英制止他继续说下来,而是突然出生兴趣地道:“入股?这是不是像早前皇家织布厂那般,由皇家占大头,其余股份由大家按资认购?”
“正是如此!这条京津铁道初步预计要投入1000万银元,一千银元作一股,任何人都可以在我们皇家钱庄进行登记认股!”陈小川不晓得对方因何对认股有兴趣,显得十分专业地讲解道。
刘英的眼睛变得坚定,显得语出惊人地道:“好,给我二十股!”
“啊?”
在场的钱掌柜、陈小川和她的两个亲信纷纷震惊地望向刘英。
刘英像是认定了京津铁路能成,显得十分果决地砸下了能够动用的两万银元。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
她已经成为了京城投资界的风向标,在得知她重金投资京津铁路的时候,很多人纷纷过来向她取经。
刘英从最初囤布票开始,再到带头认购吕宋黄金国债,这些年时常精准出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投资能手。
刘英面对大家的追问,显得十分坚定地道:“若是真不行,朝廷亦不会做!现在京城跟天津的运力紧张是公认的事实,如果真能修出这么一条铁道,那么该造福多少人?国债确实能保证收益,但我更想见证一个奇迹,而且我相信皇帝会带给我们这个奇迹。”
此话一出,大家亦是纷纷动容,想到那位总是给他们带来奇迹的皇帝,想到如今越来越强盛的王朝。
虽然京津铁道的事情显得不可思议,但她们已经开始相信奇迹,只要龙椅上仍旧是暴君弘治皇帝,那么便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五百章 蒸汽机,出来吧!
东江米巷,工部。
正当京城围绕京津铁路议论纷纷的时候,大明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已经进行展示,但展示的对象仅限于朝廷重臣。
在那个巨大的锅炉内,水被柴火加热至沸腾,转化为滚滚蒸汽。这些蒸汽在机器内部咆哮着,仿佛是一头觉醒的野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贾尚书藏得好深啊!”
“世间真的不需要畜力便能运送物资的机器吗?”
“能与不能,咱们瞧着便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
兵部尚书刘宣等重臣来到匠人院,看到眼前闻所未闻的蒸汽机,感受到那股水蒸气恐怖的力量,亦是纷纷睁大眼睛看着这个怪异的机械议论了起来。
蒸汽机的计划早在弘治三年便已经秘密启动,负责这个项目的人是工部尚书贾俊,成为帝国最秘密的科研方向。
只是想要打造一个蒸汽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蒸汽机是一种通过燃烧煤等物质来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利用蒸汽压力来推动活塞等机械零件进行往复运动的机器。
具体工作原理为:锅炉中加入煤等燃料,产生高温高压蒸汽;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沿着往复方向移动;通过阀门来调节蒸汽的流量和方向,从而实现往复运动。
只是锅炉、汽缸、活塞、阀门、连杆和气压计等部件,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研发,难度要远超尼龙材料。
唯一的好处是工部可以调征天下最厉害的工匠,集华夏最刻苦匠人智慧,一项项地攻克着这些部件的难关。
为此,工部尚书贾俊召集了工部、兵部和造船厂等衙门的优秀匠人,成立了秘密钻研蒸汽机的部门,而如今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轰隆隆……
当蒸汽机的活塞开始缓缓移动,连杆带动飞轮旋转时,围观的重臣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看着这个由生铁构成的庞然大物,竟然在没有人力或畜力推动的情况下,真的自己动了起来。
这种景象,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原本他们怀疑是变戏法,但这个蒸汽机摆放在空地中,仅仅有人往锅炉添加木柴,根本不存在人力和畜力驱动。
“老夫没有眼花吧?这……这是真的自己就能动起来?”户部尚书何琮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敬畏和震惊。
“如此神迹,咱们大明必定能更上一层楼!”农业部尚书刘忠仿佛见证了某个伟大时代的开端,声音充满着敬畏和欣喜。
贾俊的反应最为平静,只是脸上多了一份沧桑,抬头望向西苑的方向喃喃地道:“幸不辱使命!”
虽然工部得到太祖通过梦境给陛下的蒸汽机设计图,但他们研究小组为了制造蒸汽机,遇到的难题罄竹难书。
首先他们深入研究了水的沸腾和蒸汽的性质,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当水被加热到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具有巨大的力量。
于是,他们便开始设法利用这种力量来驱动机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同时研究相应的部件,终于设计出了一种简单的蒸汽机模型。
这个模型由一个锅炉、一个活塞和一个连杆组成。
当锅炉中的水被加热到沸腾时,产生大量的蒸汽会推动活塞运动,进而通过连杆驱动其他机器部件。
虽然这个模型还很粗糙,离所需要的蒸汽火车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蒸汽机的成功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轰隆隆!
摆在空地上的蒸汽机,每一次轰鸣和活塞的每一次往复运动,都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个机械怪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力量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无限遐想,亦是开始相信了奇迹。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时代终将过去,而大明将进入一个探索大自然的新时代,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随着此次展示结束,众重臣在震撼中离开。
年关渐近,大雪如鹅毛般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而来。
西苑御书房的琉璃瓦失去了色彩,飞雪逐渐堆积在屋顶、廊檐和窗棂上,将原本金碧辉煌的宫殿装点得银装素裹,更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
御书房的主格调越来越鲜艳,连悬挂的世界地图都上了颜色,这里跟外面白雪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淡淡的墨香与炉中燃烧的檀香交织在一起,特别阁楼上的茶香四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
一帮重臣踩着时点而来,在弹掉身上的落雪后,在尹台和王越两位大佬的带领下,便一起朝阁楼上的皇帝恭恭敬敬地行礼。
尽管外面风雪交加,但书房内却温暖如春,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
“圣安!”身穿龙袍的朱祐樘显得慵懒地躺坐在椅子上,此刻身体确确实实很好,亦是心情愉悦地吐出两个字。
今日是一场最高会议,而今满朝文武百官都以能够参加这场会议为荣,初次踏入这里的六部侍郎显得特别亢奋。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话放在如今的大明王朝十分体贴。
自朱祐樘登陆以来,虽然花费一些时间进行掌权,但一直在推动社会发展,大明王朝一直蒸蒸日上。
以最重要的粮食而言,京城米价是逐年走低。
虽然红薯、玉米和土豆没有能够大范围推广,但北方缺粮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东北府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粮仓。
得益于东北的水利建设,还有百姓积极开拓土地,加上东北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东北的总亩产已经突破了2000万吨。
东北府一年生产如此多的粮食,虽然现在新的东北人需要消耗一部分,但剩下了绝大部分的粮食。
大量的东北粮食通过税粮和售粮运往京城,加上山东、山西和河南等地粮食产量增加,又通过海运引进朝鲜米,北方的粮食基本上是迎刃而解。
随着北方缺粮的情况得到缓解,南粮北调便不显得那般迫切了,甚至每年需要百万维护费的京杭大运河都可以放弃掉。
只是这些成果并不是结束,而一切仅仅是刚刚开始,特别发展的过程中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
虽然南米北运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南货北运成为了时下的困局。
随着海运的兴起,很多货物都放弃了京杭大运河,而是选择更加便利的海运,大量的货物从江南或海外运到了天津。
天津新设的税关的地位日益拔高,但随着码头的货物越来越多,导致朝廷亦是不得不直视天津运力不足的问题。
郭镛站在重臣前面的香炉边上,却是突然拿出一份明黄的圣旨:“工部尚书贾俊接旨!”
“臣恭迎圣意!”
贾俊先是微微一愣,而后规规矩矩地跪下道。
内阁首辅尹台等重臣面对圣旨,亦是纷纷跪了下来,心里十分疑惑陛下为何突然给工部尚书贾俊颁旨,莫非是要治贾俊的罪?
郭镛摊开圣旨,便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工部尚书贾俊掌管工事以来,功绩卓著,甚得朕心。观卿之能,乃大明之栋梁……今授文渊阁大学士,特擢召入阁,加授太子太师衔。夫仕至一品,百僚具瞻,四方属望,往稽古训,上必以光辅朕德,下必有以厚民之生,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