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屯,只要咱们各部团结一致,根本不需要恐怕大明!”亦不剌因深知只有满都海才能救自己,显是认真地蛊惑地道。
满都海能够掌握北元这么多年,自然有着自己主观判断道:“你一万铁骑南下,不知今回来几人?”
亦不剌因想到自己此次的种种遭遇,已经意识到大明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
他在辽东直接折损了五千精锐,虽然后面的五千骑兵跟大明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还是败于大明。
亦不剌因面对满都海这个犀利的问题,顿时亦是尴尬地支支吾吾:“我……”
“自裁吧!”满都海不愿多费口舌,当即将手中把玩的镶着宝石的黄金匕首丢下道。
她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形势,亦明白如今的北元不具备跟大明叫板的实力,自然不可能为了有异心的亦不剌因而赔上所有。
亦不剌因看到地上的黄金匕首,进行最后的挣扎道:“咱们才是同族啊!你……你这是在帮助汉人!”
“只有你一死,咱们才能换回和平!”满都海显得十分认真地道。
亦不剌因捡起黄金匕首,却是想要归还地道:“这种和平,我们永谢布部不接受!”
“我这么轻松便拿下这里,其实这已经是你们永谢布部的态度!”满都海看着亦不剌因竟然想要以部落为筹码,便似笑非笑地道。
亦不剌因顿时如遭雷击,自己的本部被满都海如此轻松夺去,虽然因为满都海的声望和强大的原因,但恐怕跟自己部落的选择脱不了干系。
最起码,这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事,证明自己的本部内心更愿意服从于满都海,而不是自己这个失败者。
“既然事情因你而起,那么便用你的死给大明一个交代,而今大元的第一目标是一统草原!”满都海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不服!”亦不剌因捡起地上的匕首,而后竟然冲向了满都海。
噗!
一把利刃从外面贯穿亦不剌因的心腔,而他充满着不甘地倒下。
在达延汗被大明暗杀后,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等待数十年,而今眼看就能够跟满都海分庭抗礼,结果因洗劫宣府而埋下了祸根。
他,终归是轻视了大明,小瞧了那个文治武功的大明皇帝。
满都海看到死在眼前的亦不剌因,却是淡淡地吩咐道:“即刻将消息放出去:太师亦不剌因向东逃窜,不知所终!”
只是此话一出,周围的部下当即面面相觑,却不明白为何满都海要放出这个假消息。
第四百九十四章 迈向四万万人的超级王朝
七月的京城,天空的烈日被阴云所挡,酷暑显得消退了不少。
边关狼烟滚滚,铁骑如雷。明朝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北出八达岭,所过之处无部落可挡,经数日激战,二百里广袤草原纳入大明版图。
随着北方的捷报传来,明朝雄师重创亦不剌因部后,竟然挥师北上占据二百里草原,导致整个京城瞬间沸腾了。
今年新创办的《顺天日报》特发号外,大幅标题赫然醒目:“由新任蓟镇总督陈纪率北伐大军北出居庸关,重创逆贼亦不剌部,夺取二百里草原!”
“我朝铁师无敌!”
“二百里,二百里,哈哈……”
“敢欺我边民者,自当让他们灭国亡族!”
……
北京城的街道纵横有致,相关的消息疯狂地纵横传播,人们奔走相告,欢呼声、锣鼓声响彻云霄。
他们在三月份得知亦不剌因洗劫蓟镇,更是屠杀大明几百名百姓,闻讯对亦不剌因自然是目眦欲裂。
他们希望朝廷能够手刃亦不剌因,为我族边民报仇雪恨。为此,他们一直压抑着等待,而今终于是扬眉吐气。
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明王朝不仅设计伏击亦不剌因部,而且派大军北入占据大草原,直接将二百里草原纳入版图之中。
尽管不晓得当年太宗北征是何等盛况,但当今圣上夺取二百里大草原,而今弘治皇帝豪迈程度已经不弱于太宗。
在没有劳民伤财的情况下,当今圣上不仅让他们吃饱喝暖,而且还能为他们王朝开疆裂土,这不是圣君又是什么?
“壮哉大明!”
“犯我强明,虽远必诛!”
“得君如此,何愁天下不兴乎?”
……
百官士子显得更加的激动不已,他们当晚聚到酒楼和青楼中,纷纷为今天这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胜而庆祝。
时间亦是凑巧,次日刚好是逢八早朝。
“贺陛下诛亦不剌因部!”
“贺陛下平定北方动乱!”
“贺陛下为大明开疆裂土!”
……
在朝会上,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祝贺,赞扬弘治皇帝的武略,歌颂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虽然此次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功,其实最大的功臣是军机处这些日子以来的暗中部署,但包括军机处的三位成员在内的文武百官都愿意奉朱祐樘为神君。
君,便是他们的天。
朱祐樘现在的威严和声望已经不再仅限于皇帝的位置,而是他给予八千万百姓带来幸福所得到的爱戴,更是给整个大明带来了荣耀的拥护。
现如今,弘治皇帝可谓手握文武百姓的生死大权,所有人对朱祐樘只能唯命是从。
朱祐樘轻咳一声,便是递给郭镛一个眼色,而郭镛便是掏出早已经准备的赏赐圣旨。
面对这场大捷,朱祐樘自然十分满意,所以下旨犒赏三军,对成功狙击蒙古大军的平辽伯铁象山晋升为侯,率领大军北进大草原二百里的蓟镇总督陈纪加授正二品太子少保衔等。
奖励,永远是刺激员工努力干活的不二法宝。
虽然亦不剌因率残部北逃,但东蒙古在自己亲自的操刀下,由满都海夺回一半领土,而大明王朝得二百里,海西四部和朵颜三部亦是扩张了他们的地盘。
只是近期,最让朱祐樘在意的事情并不是这一场针对亦不剌因部的战事,而是栽种五六个月的宝种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虽然科技树很重要,但如果一个人连吃饱饭都成为问题,你又凭什么以为动用几百万人修高铁而不引发暴乱呢?
反观人人如果都能吃饱肚子的话,那么就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口,哪怕一个人一个吐沫都可以淹掉一个国家。
就在全城的百姓还沉醉在北夺二百里的喜悦中的时候,皇帝竟然再次摆驾出宫。
“这是什么情况?”
“据说宝种成熟了!”
“你不说这事,我都快忘了这一茬!”
……
因弘治皇帝已经深入民心,哪怕他的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能够引发京城百姓的广泛关注,更是以能够远瞻龙颜为荣。
午门城楼巍峨庄严,金色的门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是皇权的象征。
文武百官身穿朝服而来,他们早早便等待在午门广场上,而他们的前面停放天子乘坐的一辆金辂。
从午门的宫道延伸到城外的中轴线上,两边的街道早已经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
京城的百姓们得知皇帝今日要亲临山川坛祭天,所以纷纷涌向午门延伸到正阳门的中轴线两边,希望能一睹天颜。
随着三声悠长的鼓响,午门缓缓开启。
一队身穿盔甲的金吾卫率先走出,他们手持金瓜银斧,威严无比。紧接着,是举着各色仪仗的内侍们,龙旗凤辇、华盖宝扇,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
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皇帝乘坐龙辇从皇宫里面出来。
只见朱祐樘身着衮服,头戴冕旒,端坐在龙辇之上,神色庄重,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在执掌大明王朝多年后,朱祐樘无论是执政智慧,还是身上的帝王气质,都已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朱祐樘并没有被一场胜仗冲昏头脑,却是知晓粮食才是最强的武器,亦是大明王朝称霸世界的底气所在。
今天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但红薯和土豆都是埋在地里,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新土伯刘璋今日显得格外的沉默,又仿佛恢复为那个刚刚因来闷闷不乐的美洲总督,眉头夹着无限的心事。
只是此次并不是因为心里藏着秘密,亦不是因为面临艰难的抉择,而是他心里已经开始担心此次的收成。
他历经千辛万苦将土豆、红薯和玉米带了回来,不管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今自然是希望结出硕果累累。
只是他终究亦是听闻,更是担心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相似的状况。
“起驾!”
随着一声尖锐的太监声音响起,宫廷乐师亦是跟着弹奏。
在缓缓向前的金辂四周,随行的文武百官跟随在后面,每个人都保持着肃穆的姿态,亦是有人开始忧心宝种的收获情况。
“草民叩见陛下!”
“草民叩见盛世明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沿途之上,百姓们纷纷跪拜叩首,山呼万岁。
作为追星一族般的赵老四此次得知皇帝出行的消息,再次丢下家里的锄头,屁颠颠地跑来这里远瞻龙颜。
跟他相同心思的百姓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百姓疯狂地拥戴皇帝。
街道上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仿佛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了这盛大的庆典之中。
山川坛,坛内的树木已经是郁郁葱葱。
石桌上,这里已经提前摆放着各色祭品,香烟缭绕,钟声悠扬。
朱祐樘下金辂步行,率领文武百官进行祭坛,来到祭台前开始虔诚的祷告。
虽然他知道土豆和红薯都是高产农作物,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之中,正是通过引进土豆和红薯出现了一场人口大爆炸,最终的总人口达到四万万人。
只是现在一切未知,连朱祐樘亦不敢断定泥土下面会埋着可观的红薯或土豆,甚至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
在完成祭坛仪式后,朱祐樘领着文武百官来到了一亩三分地前。
在这一场肥沃的土地中,其他农作物已经被收割,唯独剩下埋在地里的土豆和红薯,土豆和红薯的藤蔓交错,只是土豆还得再等半个月才能成熟。
皇帝参与或主持的与收成相关的礼仪活动,通常被称为“籍田礼”或“亲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