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现在的航行技术存在不小的风险,而且所花费的时间要数月之久,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很容易造成失控。
以后世的霸主为例,因何英国会丢掉米国?
虽然原因是多样性,但跟两地的距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米国都已经搞独立了,结果英国大本营还不知晓,更别提派出军队了。
一个政令传递的时间越短,那么便越容易掌握,不然很容易便是山高皇帝远。
如果大明需要绕过马六甲到印度洋传递政令,一来一回花费大半年的时间,那么黄花菜都已经早凉了。
反观大明王朝如此从云南打通缅甸地区,便可以直接兵临印度洋。
不论将来是要到尼罗河洗澡,还是要非洲种种菜,亦或者到欧洲传播华夏的法家文明,缅甸都将成为很好的跳板。
“干了!”
“五百万两开拓一个印度洋,值了!”
“要是那些缅甸小国不配合,本国公带兵亲自灭了他们!”
……
宝种顺利从新大陆归来,再度证明弘治皇帝的正确性,导致大家的斗志被点燃,所以心里纷纷有了全新的抉择。
虽然投入五百万两过大,但想到这些年皇帝的种种作为,亦是不由得对这一笔的投资充满了期待。
“臣等愿为陛下效死!”靖国公赵承庆等人不再质疑朱祐樘的决定,显得心悦诚服地表明立场道。
朱祐樘对在场重臣的表态十分满意,大明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的计划如果顺利执行,那么大明便可以通过印度洋将触手继续往西伸过去。
时间已经来到正午时分,一缕阳光鬼使神差般从宇顶落下,正洒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为这庄重的场合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
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祐樘目光深邃而坚定,越来越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帝王:“修建明缅公路乃我朝继寻找宝种后的又一大事,关乎大明兴盛,关乎亿万百姓福祉。朕希望众卿家能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为大明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现在方案已经敲定,接下来便是各自为修建明缅公路出谋划策,亦得准备好修建明缅公路所潜在的阻力。
其中最大阻力无疑是来自于缅甸地区的诸多小王国,这些小王国未必会配合,甚至还会站出来阻止。
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战事,大明倒不会因此而瞻前顾后。
如今的大明早已经摒弃“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而是一心想要营造全新的盛世,敢阻止大明振兴者死。
阿瓦等缅甸小国乖乖配合尚可,如果敢于站出来跟大明叫板,那么大明王朝的百万雄狮亦不是吃素的。
工部尚书贾俊手持一份详细的地图,在向弘治皇帝请示后,亦是向在场的重臣详细地讲解着公路的路线和修建计划。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不停地划过,每到一个关键的地方都会停下来仔细讲解,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凭大明王朝如今的基建能力,特别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想要修建这条明缅公路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
其他大臣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争取达到一个最优的修建方案。
此时此刻,每个重臣都认真地参与其中。
他们明显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咬文嚼字的读书人,而是货真价实为国家和百姓做事的官员,一个为全新大明肯于付出一切的公仆。
至于以前所考虑的个人荣华富贵,虽然不可能没有半点的功利之心,但现在明显已经减弱了不少。
他们都已经陷入弘治皇帝所构绘的蓝图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希望大明王朝成为直面三洋的海洋霸主。
这场最高会议持续的时间并不短,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憋尿了。
偏偏地,工部尚书贾俊在谈及自己专业知识的时候,似乎是想要替举人争一口气,却是不停地卖弄自己的专业知识。
最终,经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和反复讨论,修建明缅公路的方案得以敲定。
朱祐樘并不是建筑出身,对这些事情更愿意交给专业的人士处理,却是相信工部不会令他失望,大明王朝必将通过明缅公路掌握整个印度洋。
正是这个鸟语花香的二月,大明王朝敲定了一个全新的雄宏蓝图。
第四百八十章 帝国的巨舰正在启动……
弘治朝的二月,这是一个忙碌的月份。
天刚蒙蒙亮,举人毛澄便早早起床,开始赴考前的最后准备。
他身穿一袭青布长袍,头戴方巾,显得既朴素又不失文人的儒雅,眼神中充斥着一抹坚定与不挠。
在微弱的灯光下,他仔细检查着自己的文房三宝:笔、墨、砚,确保每一件都完好无损。
他此刻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这场考试是他多年来的苦读和追求,今朝赴试将决定此生的命运。
毛澄是一个独行侠,领着自己的老仆人挑着灯笼便出了客栈,背上是考具和食篮。随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缓缓走向顺天贡院的大门。
顺天贡院门前早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四面八方的举人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站立,都在等待着开门的那一刻。
他们在这里或低声交谈,或闭目养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氛。
“这不是毛神算吗?”
“只不过是瞎猫撞到死耗子!”
“此人倒是有点小聪明,但会试讲的是真本领!”
……
各省的学子之间都存在着火药味,面对毛澄这个竞争对手,亦是有高傲的江西学子站出来阴阳怪气起来。
早前京城有关天子南巡遇险的舆论在京城突然火热起来,而毛澄敏锐捕捉到其中的猫腻,亦是将事情汇报给自己的岳父。
他的岳父陈恺亦是将事情上报兵部尚书刘宣,刘宣当时训斥了陈恺一顿,但事后对陈恺进行了嘉奖。
作为最早发现事情异常的毛澄,此次算是一个立功表现,所以毛澄亦是因为这个事情在京城小小地火了一把。
只是人红是非多,如今成为很多自视甚高举子将毛澄视为眼中钉,面对已经三十出头的毛澄进行挖苦:“看他的面相,恐怕已经三十好几了吧?要是本公子,早就到户部报到,老老实实做一个举人官!”
毛澄保持着一贯谦虚的行事作风,面对熟人通常会主动作揖,对于旁边这些流言蜚语或嘲讽却是充耳不闻。
颇为意外的是,此次的主考官正是兵部尚书刘宣。
虽然现在会试已经不兴投门生刺,但他跟刘宣终究通过岳父产生联系,所以他现在行事更加的低调。
兵部尚书刘宣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之一,而今带着一帮考官出现在这里,然后进行固定的考前仪式。
随着贡院大门缓缓开启,举人们依次排队进入。
毛澄跟随队伍前进,心中暗自祈祷一切顺利,哪怕折点寿亦认了。
在入场口,他接受了严格的搜检。
搜检兵仔细地检查他所携带的考箱、食物和被褥后,又让他脱掉身上的衣服,确认没有夹带任何违禁物品后,才允许他进入考场。
毛澄沿着宽大的甬道先寻找自己所分配的天字号考巷,而后寻得被分配的九号考舍,便开始跟其他举人那般放下行李打扫考舍的卫生。
当所有考生入场,贡院大门缓缓关上,而这个门需要第九天才能重新开启。即便这里发生火灾,亦是优先于自行灭火。
明远楼的三声鼓响,考试便正式开始了。
毛澄深吸一口气,看到刚刚派发下来的考题,提笔开始答题。
他的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刻的努力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而他十分渴望投身于这个蒸蒸日上帝国的建设之中。
正当文科会试如火如荼的时候,武科亦已经悄然开启了。
由于当今帝王弘治十分重视军队建设,所以武科进行了改革。在武举的基础上,又创建了武学院,供全国各地的潜力武举人进入学院深造。
天刚破晓,朝霞映照在武学院大门之上,铜钉闪烁着微光。
学院门前已是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武举人汇聚于此,他们或身穿棉衣,或穿丝绸,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军事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钟声响起,学院大门缓缓开启。
年轻的戚景通迎着落在自己脸颊上的朝阳,看到这座属于军人的新天地,脸上不由地浮起了灿烂的笑容。
他跟随着前面的武举人,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这座神圣的学院。
他们踏过青石铺就的道路,两旁是一尊尊肃立的将士雕像,中央的位置正是大名鼎鼎的武圣关二爷。
戚景通跟其他武举人那般,跟随一个武学院的官员来到位于学院中轴线上的宽敞大厅,厅内摆放着数排桌椅。
每位学子面前都放有一张试卷和笔墨纸砚,这是他们的第一场考试。
考试的内容涵盖兵法、战略以及历史典故等,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此次对海洋知识和地理方面的考题占比最重。
戚景通拥有一颗向往新世界的心,凭借着这些年所积累的知识,当即跟其他的考生那般在试卷上作答。
厅内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现在的武科保留目不识丁的武魁和懂得兵法的武状元两条路子,只是从第一届的武魁林远扬和武状元俞元赞的职位可知,后者的成就点会更高一些。
虽然现在武举的考核大大放宽,但增加了武学院这一关。而今武举人只有通过武学院深造,这样才能获得武进士的功名,成为大明帝国储备将才的种子。
此次只要能够进入武学院,而且能够顺利结业,那么他们便可以从副百户或百户起步,亦会进入帝国的重要军事人才的培养计划中。
按着兵部目前的规划,以后的将才将优先选用有武学院毕业证书的将领。
戚景通原本可以通过过继给大伯戚宣换得世袭百户的军职,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过继给大伯,而是决定一个人前来京城拼上一把。
虽然选择这条路会更加难走,但他想要堂堂正正做一个男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帝国建功立业,亦要替自己家取得一个世袭的军职。
在结束文试后,他们这帮考生便被带到后面的大校场内,这是一场占比最重的入学前测试。
这里早已布置好了各种兵器架和靶场,考生们需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兵器进行武艺展示,展现出了扎实的武术功底。
到了射击环节,原本他们需要统一进行弓箭射击,但现在考核已经放开,考生亦可以使用火铳射击。
在见识或见闻燧发枪的威力后,大家都晓得火器才是军事的未来,所以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了火铳射击。
戚景通选择的是弓箭,倒不是他看不到火器的光明未来,而是他始终觉得基础扎实才能成为真正的将才。
“你刚刚两场考得怎么样?”
“发挥得还行,我觉得我还是有很大机会被录取!”
“好好努力一把,咱们结业便是分配到海外充当军官呢!”
……
结束两场考试后,几个相熟的山东武举子聚到了一起,而他们其实早已经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对人生明确了目标和理想。
虽然到海外驻军的日子比较艰苦,但海外驻军的待遇好是公认的事实,特别越来越多归国的退伍军人携带朝鲜美人归来羡煞旁人。
尽管在海外嫖娼让人不齿,但中下层军士都是血性方刚的年轻男子,而今能够到海外驻军成为很多底层军士挤破脑袋想要前往的地方。
特别东海军区和南洋军区的编排不断扩展,即便进入武学院深造的他们,未尝不是想要借武学院这个跳板到海外军区担任军官过好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