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314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
  原本被大家不管不顾的何时新再度被人提起,在经过一番舆论引导后,当即便出现有心之人倡议万民书。
  古往今来,民众的舆论一直被文人集团所掌控。
  只要能够让他们过得舒服的朝代,那么便是“盛世”和“中兴”。若是他们的日子不太好过,那便是他们遇上暴君,所以真正想做事的帝王往往遭到抹黑。
  万民书不过是文人们的小把戏,在一番忽悠的说辞之后,由于是他们执笔而书,所以百姓往往只提供一个指印。
  现在面对高高在上的暴君,他们采用的是“农民吃国王”的模式,所以他们又祭出了这个屡试不爽的大杀器。
  仅仅两日后,为刑部尚书何乔新求情的科道言官连同万民书一起递送上去,却是想要通过万民书向皇帝施予压力。
  “呵呵……你回去收拾好东西,等我出狱便返乡,这京城亦是呆腻了!”何乔新在得知外界的动静后,便对传递消息的儿子道。
  何图看到自己老爹如此乐观,知道结果恐怕是八九不离十。虽然对自己的荫官有点惋惜,但想到在家乡做土皇帝的日子,很爽快地回家准备离京。
  西苑,养心殿。
  朱祐樘面对呈送上来的万民书,仅是打了一个哈欠。
  他现在拥有自己的情报网,自然知道这份万民书的来历,当即将这位呈上万民书的刑科给事中胡琮的名字直接圈出来。
  却不知此人收了多少好处,当即交给吏部处理。虽然自己对科道同样反复清洗,但科道言官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人的走狗,甘愿充当喉舌。
  朱祐樘不想深究胡琮又是谁的门徒,随手将这一份万民书丢到了一边,然后继续着手现在的工作。
  在打开一份奏疏准备批阅的时候,看到刘吉票拟的字迹跟万安的字迹差别太大,不由得想起那位老首辅。
  帝国的兴衰离不开人才,而帝王的兴盛更是需要诸葛亮等大才。
  虽然张遂、徐鸿、刘忠、陈坤、宋澄、李裕和王越都是杰出的官员,但这帮人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现在都不是理想的相才。
  刘吉倒是能够将事情处理得漂漂亮亮,对自己这个帝王亦是忠心,但却少了一种开创精神,只能勉强算得一个合格的首辅。
  不过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天定,就像万安突然就这样没有了一般,现在的帝国或许就不存在良相。
  正当京城还在冰雪的覆盖之中,远在万里之外的江西已经迎来了春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正其心者,先……”
  ……
  在江西辽阔的大地上,各个学堂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显得人文鼎盛,而江西时下的文气确实是冠绝全国。
  建文朝唯一一场殿试中,科举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吉安人,从而诞生了“吉水中全榜”的典故。
  永乐时期的第一场殿试中,全国四百七十名进士,江西人占据一百一十三人之多,在一年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仍旧被江西人“包饺子”,全国前十,江西占据五个名额。
  正是如此,亦有了“吉安府自古多状元,江西省自古多进士”的佳话。
  泰和县,受吉安府所辖,因地处吉泰平原,故而这里适宜农业生产,致使很多子弟可以通过读书谋取仕途。
  尹家村,一个远离县城的小村子,但这里地处平原,辽阔的田野处处有勤劳民夫正在忙碌的身影。
  在村口的那片松林中,竟然出现一座颇有规模的书院,书院门前悬着“青松书院”匾,里面传来了孩童的朗朗读书声。
  一个肥胖的小老头乘坐马车匆匆而来,脸上显得十分焦急的模样,从马车下来便一头扎进书院里面。
  当看到自己姐夫在这里的时候,当即便哭丧着脸求救道:“姐夫,还请救救我!”
  正在背诵的学生被打扰,不由得面面相觑起来,而后齐刷刷地望向端坐在前面的先生。
  尹直头戴一方儒巾,身穿一件跟道教法袍相似的氅衣,宽袍大袖,腰间挺直,宛如是世间最标准的教书先生。
  此刻正在这里监督学生温书,看到突然闯进来的妻弟,不由得微微蹙起眉头,心里并不喜欢自己教书被打扰。
  在交代自己得意弟子严默后,便将自己的妻弟带到旁边的值房中:“你何故如此慌张,究竟怎么回事了?”
  “姐夫,你一定要救我啊!”严肃的眼睛噙着泪花,显得满脸乞求地道。
  尹直认真地打量自己的妻弟,显得十分郑重地表态:“我虽在官场还有一点人脉,但若是作奸犯科之事,你还是请回吧!”
  他尹直是天生的神童,年少便中得秀才,那时可谓是意气风发。在江西乡试顺利高中后,更是成为名震江西的天才举子。
  景泰五年,在会试中高居第二,时年仅仅二十三岁。
  虽然在接下来的殿试排名并不高,但凭借年龄和会试第二的排名,加上自己的面容有南方人的秀气,得以借助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
  在当时,他如果知道这条人人羡慕的储相之路会如此艰难,他绝对会选择放弃进入翰林院的机会,哪怕是要被外放地方知县。
  三年后,他成功留在翰林院出任翰林编修,成为一名清贫的翰林官。
  历经十几年的翰林官生涯,虽然他没有混得帝师的身份,但修《英宗实录》有功,后得到宪宗的赏识。
  就在官场中人都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时候,甚至认为自己逐渐远离政治中心,但成化十一年那年春,他以翰林院学士超迁至礼部右侍郎。
  此次升迁是通过中旨授职,并不是文官集团所崇高的廷推,且自己此次属于超迁,所以遭到文官集团的非议。
  不过在翰林院苦熬了这么长时间,他亦是早已经看清朝中那帮伪君子的嘴脸,故而选择跟万安那般走上捷径。
  只是造化弄人,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结果遇上了丁忧,故而只得老老实实地返回江西老家守孝。
  从景泰五年到成化十一年,足足二十一年的等待,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走上跟文官集团对立的道理,结果刚刚迈出一步便栽了一个大跟斗。
  三年的守孝期满,朝堂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而自己这个还没有大展拳脚的礼部右侍郎似乎被英宗忘得一干二净。
  因他身上有着帝党的烙印,加上当年礼部右侍郎的位置是中旨所得,并不被当时吏部尚书尹旻所喜。
  其实这便是真实的官场,哪怕口口声声说要造福于民,结果都是党同伐异,考虑最多始终是个人的利益。
  正是如此,他自然是受到文官集团的排挤是,复起之地被安排在南京,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吏部右侍郎。
  这一等,又是整整八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自己仅仅只是从南京吏部右侍郎升为南京吏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二年,因兵部尚书余子俊运用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劳役百姓无数,被弹劾借修边墙侵吞财物。
  其实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不论是治河,还是通漕,亦或者是修筑河堤和边境,都是官员们最重要的敛财手段。
  虽然兵部左侍郎阮勤等官员纷纷为余子俊叫屈,但宪宗还是决定将刚刚就职兵部尚书的余子俊勒令致仕。
  在这一场朝堂的争斗中,他通过同乡李孜省终于得到了机会,从南京返回京城担任户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而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面对占城王子古来事件,他并没有听从礼部打发古来离开的提议,而是主张遣使护送占城王子古来归国。
  老天像是故意给他开玩笑一般,他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仅仅坐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刚刚取得宪宗的信任,结果皇宫便传来宪宗病逝的噩耗。
  年少得志,但命途多舛,每每在自己即将能够大展拳脚之时,便遇上了一场又一场决定走向的重大变故。
  到了弘治新朝,他已经厌倦了大明官场的争斗,加上认定新君早已经被徐溥等文官所蒙蔽,所以主动选择引退。
  由于整个仕途几乎没有掌握过实权,加上在兵部尚书不到一年的时间想的是施展自己的抱负,致使自己的仕途竟然还维持着翰林官时期的洁身自好。
  从京城返回江西后,他亦是决定在自己村里担任青松书院的山长,过着这一种平淡且充实的生活。
  虽然自己的仕途已经结束,但终究是在翰林院苦学了十几年,在南京亦没有松懈,所以他想要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现在面对自己妻弟的求救,虽然他在官场的人脉并不多,甚至是遭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排挤,但自己的字典从来没有包庇一词,亦不打算做姑息养奸之事。
  “姐夫,我怎么可能做那种事,你又怎么能这般看我?”严肃显得十分委屈,当即便将事情的始末说出来道:“我去年底在县东低价买进了一块地,当时只以为是捡了大便宜,亦是没有进行细查。谁知那个苟知县突然清丈那块地,结果丈量后发现那块地竟然是匿田,便扬言要上奏朝廷将我严家编入刁民册!”
  尹直的眼睛微微眯起,当即便看穿事情的真相道:“若事情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有人故意给你挖坑啊!”
  “不错,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这事的背后是曾家!若是不然,那个苟知县哪敢什么招呼都不打,便将吉安府的清丈官跑过去清丈田亩了!”严肃的眼睛闪过一抹恨意,显得十分愤怒地说道。
  尹直却是将事情看得更深一些,眼睛闪过一抹恨意道:“若是曾家在背后运作,并没有趁机开口向你勒索银子,那么此事其实是冲着我而来!”


第三百五十五章 地产宰相,曾夺文运?
  “姐夫,你看在我姐姐的份上,一定要想办法救一救我们严家啊!”严肃深知刁民册是要毁自家的根基,显得苦苦哀求道。
  尹直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管,显得没好气地道:“昔日让你跟智儿好好读书参与科考,你不是说你们严家不在乎功名,只想做吉安府的首富吗?”
  “姐夫,我跟智儿是不在乎,但孙子辈有几个还是有点读书天赋,一旦真上了刁民册便真永无出头之日了!”严肃确实是无意仕途,但终究还是知道事情的轻重。
  在这个时代,若是哪家上了刁民册不能考取功名,那么再大的富贵亦是镜中花,到时的地位跟贱籍都没有两样了。
  尹直自然比谁都懂得刁民册的杀伤力,能够想到此法的皇帝简直就是妖孽,显得当机立断地道:“走,咱们到县城走一趟,我倒要瞧一瞧他曾家在泰和是不是真的能够只手遮天、为所欲为了!”
  没过多久,两辆马车一前一后驶上那条夯实的泥土路,朝着县城的方向而去。
  泰和县,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
  由于县中百姓勤俭持家,家中子弟勤奋好学,以致如今的泰和县名震文坛,在大明王朝更是先后诞生了两任首辅李士奇和陈循。
  一个县城能够出现两位首辅,即大明王朝的宰相,而且将来还有可能出现第三位首辅,古往今来都是很少见的情况。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这两任首辅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家族在整个泰和的威望。
  杨士奇虽然自幼丧父,出身贫寒,但却是文官集团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内阁辅政四十余年,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跟杨荣和杨溥并称“三杨”,亦是文官集团崛起的最重要奠基人。
  特别其执政期间,不仅给文武百官增加了紫薪皂隶银,而且还开创了双薪制度,从而大大增加官员的福利收入。
  这个事情谈不上好与坏,坏的方面自然是加大了大明财政的开支,好的方面则是大大提高官员的福利有助于防腐。
  只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远远谈不上成功。
  因溺爱长子杨稷,致使杨稷在泰和县有恃无恐,仗势行恶,先后残害数十条人命。后来事情被西厂逮住,最终杨稷被绳之于法。
  正是杨稷的事情太过于恶劣,现在杨士奇的影响力已经降至零点,所以杨家在泰和县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陈循则是少年成名,十七岁通过院试,于二十九岁取得江西乡试解元,次年会试折卷本是第一名,但因主考官梁潜同为泰和县人,遂改以洪英为会元,而他则落为会试第二。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陈循在随后的殿试中大放异彩,遂成为永乐十三年的状元郎,以翰林修撰的身份进入翰林院。
  跟尹直的命途多不同,他在词臣的道路上一路过关斩将,于正统十年顺利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
  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堂出现了一场大动荡,甚至连皇帝都换了,而他反倒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
  因公然反对南迁,赞同朝廷调遣几省军队进京,加上支持景泰帝上位,从而赢得了景泰帝的器重,最终由陈循填补因王佐战死而出现的户部尚书空缺。
  在北京城守卫战胜利不久,他的仕途更进一步,顺利入阁拜相,而后便担任大明首辅,成为景泰朝最显赫的文官之一。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随即对于谦等官员进行清算,而内阁首辅陈循亦是在清算的名单中。
  因内阁首辅陈循当年有拥立景泰帝之举,结果被六科给事中弹劾迎立明代宗,英宗命群臣在奉天门广场上审问陈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3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