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准备蹑手蹑脚溜之大吉的工部官员听到这个问话的时候,顿时止住了自己的脚步,却是想要知晓事情的发展。
特别龚涛,这货会咬谁?会不会咬自己?
这……
龚涛突然意识到小瞧这位举人尚书的智慧,仅是眨眼间,便已经给了自己一个大难题。
若自己指出不及自己工部官员的名单,接下来很可能会形成狗咬狗的局面。只是自己不指出来,那么便只能默默接受这个冗员的结果,然后乖乖卷铺盖离开。
只是在品尝过权力的味道,谁又想要轻易放手呢?
虽然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的工部郎中,但只要将资历熬上去,以自己的才能必定能够到地方出任督巡,将来肯定还能熬上六部侍郎的位置封妻荫子。
“范健!”
“杨伟!”
“赵昊!”
……
龚涛一咬牙,当即将足足四个跟自己一起磨洋工的下属官员供出来,自认自己至少能够排在倒数第五位。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他现在只求能够自保,哪怕接下来被朝廷外放地方知府亦比现在被冗员要强得多。
“正堂大人,这是白鹿坝设计的方案,下官在春节假期间便已经完稿,但洪郎中一直压着不许下官上报,还请明察!”工部主事范健已经去而复返,当即进来将一个方案上报道。
贾俊拿到那一份早应该送到自己案头上的白鹿坝方案,当即严厉地望向龚涛道:“如此说来,本堂将你冗掉还真是一点都没有错,滚吧!”
龚涛眼睛复杂地望向自己的属官,大脑顿时嗡嗡作响,却是知道自己是彻底败了。
只是他并不是败在这个贾举人手里,而是败在那个躲在深宫的皇帝手上,此次借题发挥玩得太高明了。
亏他们还自作聪明地闹事,结果一直的隐忍沦为了大笑话,而今他们是一起千里送人头,让人家挨着砍瓜切菜。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其他五个六部衙门中,那些自以为可以公然磨洋工的中层官员遭到了灭顶之灾,纷纷成为自己主官的刀下亡魂。
即便有的官员廉洁又能干,极力为自己的遭遇叫屈,但这种末位淘汰的冗员从来都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言。
若是真那么不甘,便解决朝廷的三百万两缺银,那么朝廷就不需要削减开支,自然就不会进行冗员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他们怠工,影响了六部衙门的运转,自然是咎由自取了。
六部其他人员纷纷一改早前的散漫态度,人人都宛如像打了鸡血般,京城的衙门瞬间像高铁般加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
特别是刑部衙门,原本堆积如山的十三省案件文书,结果刑部十三司人人都像是打了鸡血般,更是有官员留在衙署通宵工作。
吏部的京察工作同样变得十分顺利,原本一些丢失的重要副本资料,却是纷纷被找到了,甚至将京官的评级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有失去,大家才会懂得珍惜。
现在六部衙门的官员都不敢有那么多的歪心思,且不说他们的官职来之不易,帝国除了工资少一点,其他方面都特好的。
何况,现在帝国的待遇明显在慢慢改善,给予的米票和布票都拥有了更强的购买力。
若是因为卷入朝堂争斗而丢掉来之不易的官职,不仅失去了现在的地位,而且还将不能参与日新月异的帝国建设中来,无疑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正是如此,他们是迷途知返亦好,纯粹只想渡过这个冗官危机亦罢,干活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卖力。
西苑,养心殿。
朱祐樘跟往常一般处理政务,只是明显感受到自己案头上的工作增多了。
面对六部衙门送上来的冗员名单,在查看各个衙门的人员名单并没有异常后,便是直接大手一挥。
隔日,京城冗员名单正式出炉。
“刑部竟然足足八人之多?”
“这有什么奇怪的,刑部有十三司嘛!”
“不对,户部同样有十三司,但此次仅淘汰两人!”
“你们发现了没有,刑部八个全都是认购一张国债的人员!”
……
有些好事的官员围观冗员的榜单前,当即便认真地研究起冗员的对象,突然间究竟真的有重大发现。
此次冗员最多的是刑部衙门,而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在春节前跟随刑部尚书何乔新仅仅认购一张国债。
一时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背脊一阵发凉,或许缺钱的皇帝不仅不会受到他们的束缚,而且变得更加的可怕。
现在冗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谁都不保证朝廷会不会继续进行第二批,至于他们认购一张国债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事情很是凑巧,户部衙门在当日便对外宣布重启三百万两的国债计划,同样要求各个衙门官员积极进行认购。
大明王朝的巨航在遭受风暴后,再次扬帆起航了。
第三百五十一章 国债无名,宋澄有忧
认购国债跟自己官位挂钩,这个事情让很多官员不得不重新审时度势。
虽然人人都想要标榜自己是清官,但标榜清官从来都不是最终目的,升官发财才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若自己的乌纱帽都丢了,即便有一点好声名亦是无济于事,还不如像万安那般顶着恶名却是封妻荫子的首辅。
现在朝廷以财政窘迫的名义进行冗员,从最新冗员反馈的情况来看,那些不积极参加国债认购的官员通通被冗减。
尽管没有谁能证明两件事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谁都不愿意冒这一个风险,为了所谓的清名而丢掉乌纱帽得不偿失。
何况,国债是解决目前朝廷的良方,亦是时下皇帝最重视的事情,谁敢像何乔新那般阻挡只会是死路一条。
正是如此,京城的官员已经暗暗打定主意——在接下来的国债认购中,虽然不能出尽风头,但绝对不能掉车尾。
礼部衙门,认购现场。
“我认购十张!”
“我认购十张!”
“我认购三十张!”
“不,我要追加三十张!”
……
礼部衙门是本轮开启国债认购的第一个衙门,面对新一轮的国债认购,一改之前刑部散漫的态度,礼部显得十分踊跃地认购,甚至还出现了攀比潮。
之所以出现暗自较劲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旧怨,而是都害怕落在最后一位,从而成为下一轮冗员的人选。
虽然人人都是标榜自己是清官,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形象,单是来自地方的冰儆、炭儆和别儆足以让任何一个京官吃饱。
礼部尚书徐琼自己不可能像刑部尚书何乔新那般添堵,且不说皇帝的雷霆之怒让他承受不起,此次的认购更是他入阁前的最后一次考验。
最终,在礼部尚书徐琼的极力配合之下,礼部衙门的认购结束。
整个衙门的官员认购了2000张国债,而最低的认购额度来到了六十张之多,最高的是礼部尚书徐琼认购了三百张。
此次不再是刑部尚书何乔新带头整个刑部认购的一百张国债,由于有了礼部的好示范,接下来其他衙门纷纷跟上。
工部和兵部认购了2300张和2400张,吏部则是认购了3000张,而户部认购了足足8000张。
户部之所以认购这么多国债,主要是户部十三司的官员众多,故而他们的总认购数远超其他衙门。
正是如此,在元宵假期开启前,六部衙门顺利完成了国债认购。
除了刑部仅仅认购一百张外,随后的五个衙门都是高额认购,而六部衙门的认购国债总数达到一万两千八百张。
虽然此次户部发行国债的总数是三十万张,但现在针对六部衙门的发行取得这个成绩,无疑已经算是一个重大的成果。
“六部的官员真的都认购了啊!”
“我的乖乖,户部认购了八千张!”
“既然这帮大人都认购了,朝廷不至于违约了吧?”
……
其实六部衙门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认购了多少国债,而是他们已经用真金白银为国债背书,必定能够诱使更多的人进行认购。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果。
原本观望的权贵纷纷入场,虽然都不敢巨额认购,但很多人愿意拿出几百两进行尝试。
其实他们不见得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他们将银子放在窑中一年的时间,虽然银子不会变少,但银子亦不会增加。若是他们用于购买国债,则是有很大的机会获得一成的利息。
特别是在金融被朝廷整顿的情况下,购买国债成为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一万七千张!
一万八千张!
一万九千张!
……
户部通过皇家钱庄面向社会发行国债,只是跟向六部官员的记名国债不同,而今皇家钱庄发行记名国债和不记名国债两种。
记名国债其实是一种凭据,上面跟存票的情况类似,不仅写明了国债的数额,而且还会有持债人的信息。
至于不记名国债,这种国债都有固定样式和防伪标记,每一张都是固定的十两或两张米票和三张布票面额。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祐樘的默默努力之下,白银的统治地位已经被打破。
虽然布票和米票还谈不上取代白银的地位,但已经成为第二大或第三大货币,而米票更是成为建州的第一流通货币。
即便是进入了元宵节的假期,但国债的发行仍旧稳步推进,眨眼间便已经朝着三万张大关而去。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
元宵节如期而至,整个京城显得热闹非常。
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位真正的明君,而今顺天府尹更是罕见的正直清官,致使京城迎来了久违的繁荣。
特别是鼓楼一带,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商业街,街道的人流可谓是摩肩接踵。
金台坊,顺天府衙。
虽然正处于元宵假期期间,但这个衙门仍旧有着很多忙碌的身影,签押房更是早早便打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