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171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朱祐樘虽然很希望眼前这两个被选出来的武状元和武魁做好表率作用,但亦明白事情不能期待太高,而今最重要还是确立武学的选才方式。
  特别新增武生这个功名,其实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晋升通道,给天底下读不起书的华夏子弟一个做大将军的机会。
  像本朝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虽然常遇春不识字,但征战一生未尝败绩,常自称能以十万大军横扫天下。
  即便现在明朝将领从小学了四书五经,读遍了兵法,还能写得一篇锦绣文章,但有谁能跟不识字的常遇春相提并论呢?
  正是如此,他这个帝王要扫清士太夫阶层所设的门槛,力争能从不识字的群体中找到另一位常遇春。
  “草……微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远扬得知自己成为武魁和漕运副千户,显得感激涕零地道。
  自己活了将近半辈子,年少时不免有将军梦,特别自己从小的力气便远超常人。只是现实很骨感,他这一身天生的力气只能用来拉纤。
  却是谁能料到,今年竟然遇到了这一场际遇,自己竟然从微不足道的纤夫得到了武魁的功名,而且还成为了漕运副千户。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像是做了一个梦。
  朱祐樘望着这两个经自己恩科选出来的人才,亦是进行勉励道:“你们两人是朕恩科所选的武状元和武魁,今后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朕的脸面,还望汝等能成为将士表率,报效于大明朝廷!”
  “草……微臣谨记!”林远扬和俞元赞当即回应道。
  朱祐樘看到事情已经完毕,便准备离开。
  “陛下,草民有一请!”林远扬看到朱祐樘要离开,却是突然着急地道。
  俞元赞不由得扭过头,显得困惑地望向林远扬。
  朱祐樘虽然有意栽培武将,但亦是保持着威严地道:“何事?”
  “陛下,草民本是纤夫,原本是不打算参加武举的!只是我女儿年初被选中,而后还要送到京城,所以我不放心才报了武考来京!现在我女儿被送进宫里,草民想要跟我女儿见上一面,还请恩允!”林元扬宛如一个小话痨般,便将自己的企图说出来道。
  事情倒是有些戏剧性,他本来是不打算参加武考,毕竟自己没有背景,且还需要拉纤养家,所以并不打算做这么奢侈的事情。
  只是他的女儿突然被地方官府选上,而且还要送到京城。
  他虽然有好几个儿子,但偏偏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心里始终是放下不去,所以凭自己天生神力,便跑到县衙很轻松地舞动那八十斤大刀。
  原本仅仅是想要通过官府报销吃食和路费赴京找女儿,结果他女儿被送进了皇宫,所以压根见不着自己的女儿。
  咦?
  刘瑾没有想到这个莽夫竟然是误打误撞混上武魁,更是没有想到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竟然有一个被选进皇宫当秀女的女儿。
  郭镛站在旁边,当即便是训斥地道:“放肆!宫里有宫中的规矩,你今已是大明的漕运副千户,岂可如此坏宫廷的规矩不成!”
  “我不是要坏规矩,只……只是我不太放心我女儿,怕……她过得不好!”林元扬连连解释地道。
  郭镛维持皇家的威严,又进行训斥地道:“皇宫里面的宫人不愁吃穿,还有月钱可拿,你有何理由要担心?”
  “公公教训得是,是……是我犯糊涂了!”林远扬的眼睛闪过一抹失望,但还是主动认错地道。
  朱祐樘给刘瑾一个眼色,便选择直接返回乾清宫。
  现在三百秀女的角逐还在继续,只是现在最重要的并非皇后的人选,而今张罗迎娶伊克锡郡主事宜。
  既然已经决定要将军事的打击目标放在西南,那么他便有必要跟蒙古尽快修复关系,同时将满都海最疼爱的女儿纳入皇宫。
  日期已经敲定,他将在本月十四将伊克锡纳进宫中为妃。
  随着武状元和武魁出炉,武进士和武生纷纷得到吏部授职。
  跟武进士相比,武生的待遇明显是要差上很多,绝大多数的武生仅仅得到一个小旗的职位。只是从底层百姓到小旗,其实亦算是一个小小的跨越。
  若研究本届恩科武进士和武生的去向,却不难看出主要的任职方向是漕运和沿海的二十四个海防要塞,弘治毅然是要兵指大海。
  正当朝廷在将新鲜血液送到漕运和海防要塞之时,东海总督徐世英率船出海,来到了位于大明东海的参治岛。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东海之城,纷争在己
  时值夏末,参治岛的树木郁郁葱葱。
  虽然这座岛屿现在归朝鲜管辖,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岛内人口结构十分的复杂,甚至朝鲜现在其实仅统治岛内的一部分区域。
  首先是耽罗岛原住民,这座岛最早孕育出一个名为耽罗的国度,于唐时遣使入朝,麟德中,其国王来朝从帝至泰山。只是耽罗国实力过于弱小,后来被高丽国所灭。
  其次是蒙古人,元朝击败高丽国的驻军,将耽罗岛收为本国版图,设立总管府,屯镇边军一千七百人。初为对日本远征的跳板,后演变成为重要的流放之岛。
  而后是华夏人,明初并没有放弃耽罗岛,沿用元朝旧制,将耽罗视为流放之地,如将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等流放耽罗岛。
  朝鲜真正治理这里的时间大约是百年前,高丽于1392年派遣军队击败岛中的蒙古势力,取得耽罗岛的统治权,在济州牧内设大静及旌义二县。
  只是这座岛的区域不可谓不大,统治情况类似于大明的海南岛。
  朝鲜所设置的大静及旌义二县覆盖区域有限,不仅有耽罗的土著势力盘踞于汉拿山周边,而大明和蒙古的势力一直残存。
  参治岛的东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水草特别肥美,故而很适合养马。
  今年年初,大明朝廷派遣大批工匠前来,在这里修建一座码头和一座砖城,象征大明王朝的龙旗在这片土地高高扬起。
  在明初之时,这座岛的归属权实质是大明,只是现在大明朝廷并没有将这座岛据为己有的打算。
  朝阳初升,金灿灿的阳光从东边洒在这座绿意盎然的海岛上,岛中部的汉拿山向阳而生,东面山体生长着各色花朵。
  一支船队在平静的海面画出一条洁白的痕迹,由西面的海域而来,然后徐徐地驶入海港中。
  码头这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简陋的海船,这些海船大多都是由朝鲜半岛而来,载着人参、药材和皮货等商品。
  虽然互市的日期要在中秋佳节之后,但很多朝鲜商人都选择提前到来。
  任何时期的资本都是逐利的,很多精明的朝鲜商人都从次互市中看到商机,故而纷纷组建船队前来淘金。
  跟蒙古的情况相似,朝鲜的手工业全面落后于大明,虽然不像蒙古那般受困于铁锅,但亦向往着大明精美的瓷器、丝绸和物美价廉的农具等商品,故而一直都渴望朝鲜能跟大明开通贸易。
  由于大明采用海禁政策,以前只有前往京城的使团才有贸易机会,而普通的商人压根想都不敢想。
  现在得知在参治岛开市后,他们都想要淘得第一桶金,故而纷纷派遣家奴或亲自前来。
  “拜见大明皇帝!”朝鲜商人看到一众官员和将士都朝着那位持旨的人跪下,亦是纷纷跟着跪下来道。
  锦衣百户持旨出现在码头上,便朗声宣读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本朝与朝鲜国于参治岛互市,既恩泽于良藩,亦为两国互通有无,故遣贤臣驻于东海。定国公世子徐世英文有治理一方之才,武有中山王之遗风,故授职东海总督。凡我朝东海之臣民,悉听其令,钦此!”
  徐世英此时已经换上明朝二品文官的官服,正是缓步从海船下来,眉目间多了一抹上位者的气息,这一路过来已经慢慢进入角色。
  他终究已经不再是借助祖辈的荣耀,顶着定国公世子光环的武勋子弟,而是受到皇帝恩宠而被委任的东海总督。
  此行带领一千军队由天津押粮和棉布而来,而他将代表大明入驻这里,成为整片东海真正的话事人。
  “下官拜见总督大人!”四夷馆少卿李济光充当外交官是最先一批前来的,此刻显得恭恭敬敬地施礼道。
  “卑职拜见总督大人!”两千驻军已经先行到达这里驻扎,两位千户带领部将显得恭恭敬敬地跪礼道。
  徐世英的目光在几个官员中扫视一番,最后落到负责前来建城的刘柊禹身上道:“刘员外郎,大明在参治岛开港设城如期完工,你功不可没,此番辛苦你了!”
  “此乃下官职责所在!总督大人,还请入城验收吧!”刘柊禹虽然对东海总督选用武勋感到很意外,但显得公事公办地道。
  受皇帝的信任,他此次被委派到参治岛开港设城,现在已经正式完工。
  在理论上,只要这位新总督验收完毕,那么他便可以带着自己手底下的工匠们返回京城交皇差了。
  咦?
  随行千户霍光明看到刘柊禹竟然是如此态度,仿若间感觉眼前这位工部员外郎十分不近人情,不由得扭头望了一眼徐世英。
  徐世英听到刘柊禹的语气中透着冷漠,自然觉察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
  他知道眼前这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因考核出色而被陛下看重,但自己跟他并没有结怨,甚至都没什么交集。
  徐世英并没有发怒,却是不动声色地道:“好,请引路!”
  新筑的大明城在前面的高坡之上,那里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形,一条台阶从码头延伸到城门处。
  来到城门前,眼前的城墙高一丈多,皆由青砖垒成,只是城门之上还没有命名。
  徐世英知道现在的工部在贾俊的引领下,建筑方面的水准已经超越往日,而今看到这座新修的城池,亦是暗暗惊叹自己大明工匠的鬼斧神工。
  从城门进入,再登上城头,看着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顿时有一种身处大明内陆一个县城中的错觉。
  这里城其实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毅然是一座军事向的大明城池。
  在参观囤放物资的仓库后,又前去察看三千驻军的训练和布防工事,最后返回位于中央的总督府。
  四夷馆少卿李济光显得十分的殷勤,却是充当了向导的角色。
  刘柊禹是一个直肠子的年轻人,显得心直口快地道:“总督大人,下官在这里再留三日!你核定一下工部所绘的图纸,若你确定已经没有什么遗漏,下官便率工匠返回京城!只是你事后才发现出现什么疏漏,还有什么建筑物没有修建的,那便与我们工部无关了!”
  “刘柊禹,你这是什么话?这座城皆由你全权负责,若是出了问题,不找你找谁啊?”四夷馆少卿李济光一直看刘柊禹不顺眼,当即便严厉地责备道。
  刘柊禹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亦是将声调提高道:“下官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现在你比对工部的图纸,若发现有什么遗漏,现在即刻弥补,咱们将权责敲定下来!若工匠回国再来一趟不易,现在有问题提前解决不好吗?咱们都是大明的臣子,别想着整天拖后腿,各自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就行了吗?”
  “刘员外郎,注意你的身份,这么大声跟谁说话呢?”四夷馆少卿李济光的脸色顿时一寒,便大声地告诫道。
  徐世英已经看出来,刘柊禹板着一张臭脸敢情不是冲着自己,而是他跟这位自恃官阶高的四夷馆少卿不对付。
  只是刘柊禹的思路并没有错,自己现在认真比对验收,不说权责分明,而且真出了纰漏现在弥补的成本会低上很多。
  徐世英不想介入两人的纷争,便进行表态道:“工部早前的图纸我已经看过,这里衣食住行都考虑得很充当!好,你给本督三日时间,本督再认真比对!若没有什么纰漏,本督便会用印,不会耽误你跟工匠回京!”
  “如此甚好!下官便回住处了,若有什么事,差人叫我即可!”刘柊禹没有搭理李济光,对徐世英拱手离开道。
  “真不明白陛下怎么会重用这个愣头青!此人仗着陛下的恩宠,在这里谁都不放在眼里,还好马上就回去了!”四夷馆少卿李济光看着刘柊禹离开,便愤愤不平地咬舌头道。
  啪!
  突然间,一个清脆的耳光骤然响起。
  众人纷纷寻声望过来,脸上不由得感到一阵愕然,却是惊讶地望向行凶者徐世英。
  “你打我?”李济光捂着生疼的脸蛋,显得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道。
  徐世英面对众人惊讶的目光,当即便沉着脸道:“自今日起,凡胆敢妄议陛下者,本督定杀无赦!”
  且不说他从不怀疑陛下的用人眼光,像王越、刘忠和汪直哪个不是政绩卓越之人,甚至自己都是因陛下恩宠而重用的,啥时陛下用人需要眼前这个小小的四夷馆少卿来质疑了?
  “遵命!”在场的官员和将领都被徐世英震住了,当即纷纷恭敬地表态道。
  李济光被打懵了,只是对方确确实实掌握着自己的生杀大权,便连连称是。
  徐世英知道李济光其实是清流一派,虽然这帮清流嘴里一直说忠君爱国,但心里恐怕是痛恨屠杀他们清流的弘治。
  在他们的观念中,恐怕陛下要重用徐溥、马文升和王恕,还有那位太监怀恩才是真正的圣明君主。
  徐世英知道现在不宜小题大做,现在申明忠君的立场后,便淡淡地说道:“三位千户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是!”李济光虽然心有不愤,却是跟随大家纷纷拱手退下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1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1/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