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19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你脖子都这么粗了,干活还像头牛,你这次算是命大了!”张里正看到胡老汉已经没事,当即没好气地告诫道。
  王越原本猜测是胡大牛得了病,而今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便好奇地打听道:“张里正,这终究是怎么回事?”
  “王公,他……他们都是缺盐了!”张里正原本只是想说胡老汉,但瞥见围观的人群,便是苦涩地说道。
  王越经张里正这般提醒,发现围过来的数十名村民的脸色确实不对劲,特别有几个已经出现大脖子病,可谓是触目惊人。
  一些村民被王越这么观察,想到自己现在家里的窘境,不由得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看着脚下这片自己生长的黄土地。
  他们确实病了——穷病。
  王越知道自己迁居的这一带很贫穷,但一直都没有太深的概念,而今看到这些村民终于意识到他们生活的不易,只是十分困惑地询问道:“张里正,为何他们会缺盐这么厉害呢?”
  “咱们安陆吃的是淮盐,只是此地离扬州几千里,所以盐价比其他地方要贵些,但亦能勉强还能负担得起。只是这些年的盐价被一个来自山西的商人垄断,一斤盐日常的要价便已经是四百文了!”张里正比出三个手指头,显得满腹委屈地道。
  王煜看着张里正煞费其事地比着三根手指,再看着手里的蜜饯,便十分疑惑地道:“张里正,四百文钱一斤盐亦不算贵吧?我的蜜饯!”
  只是话音未落,结果遭到自己爷爷一道凌厉的目光,吓得他直接将嘴里的果核吞进了肚子里。
  “王公子,这四百文够我们买多少粮食、吃多少个肉包子了?且不说咱们没有现在手里没钱,哪怕有钱亦是舍不得,都是买一些便宜的盐布反复使用,但一块盐布上面能多少盐呢?”张里正眼睛复杂地望着这个贵公子,便苦涩地解释道。
  王越是知道民间疾苦的人,当即便板起脸道:“太祖开中法让利于民,盐价一引才二贯,淮盐一引亦不过二贯五钱,而如今淮盐到了安陆竟然卖到了四百文一斤,当真是该杀!”
  “王公,一斤四百文钱如此天价,哪怕放到京城亦让人心疼,怕只有你们当官的才能天天吃得起了吧!”张里正想到那个没天理的盐价,亦是忍不住进行假设道。
  王煜意识到自己刚刚说错了话,便体恤民意地道:“京城的官收入五花八门的,自然是吃得起的,只是盐价如此之高,你们这里的衙门不管一管吗?”
  “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州衙里的老爷有钱孝敬,哪怕吏员都有人送盐,这高价盐苦的只有咱们这些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张里正想到州衙的情况,显得十分无奈地道。
  王越得知了其中的缘由,抬头看着一个个因为无法食盐而低头羞愧的百姓,心里却宛如刀割一般。
  自己当年带着弟兄在北边浴血奋战抵御外敌入侵,结果国内的百姓仍旧无法过上平稳的日子,反而处处要遭受官员的盘剥。
  若是有得选择,他当真想要将这些官商通通抓起来,然后将他们推到断头台上挨个砍下脑袋。
  圆月高悬于空,这里的贫穷似乎无人知晓。
  虽然村庄已经沉沉睡去,但整个天地都被洁净的月光轻轻地抚摸着心灵,安抚叫声充斥着悲凉的秋虫。
  王越想到白天的一幕,转辗难以入眠,最后忍不住来到了窗外的书桌前,然后拿出仅剩的一份空白奏疏。
  这份奏疏原本打算用于自陈疏,向陛下自辩“作诗怨望”一罪,但现在先帝都已经驾崩了,留着这份空白奏疏亦是没有什么作用了。
  他出身于农家,由于从小做事专注和头脑灵活,故而很顺利便考取功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官员。
  由于自己并没有官场资源,所以并不能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而是被吏部外派地方出任监察御史一职。
  尽管受到官场的排挤,一度遭到都御史弹劾,但最终还是熬到大同巡抚,然后在鞑靼入侵的战事中崭露头角。
  由于自己秉行不结党的理念,故而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文官集团的阵营,而是勤勤恳恳地替陛下镇守边关,最终因战功被封为“威宁伯”。
  只是奈何,这朝堂净是一帮酒囊饭袋。
  却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看到自己统率的大同军屡建军功,突然廷议将自己从大同调到延绥,而由延缓的总兵官许宁调到大同镇守。
  结果呢?镇守大同的许宁因轻敌冒进被鞑子大败,那帮人知道是他们换防惹的祸,而许宁更不是领军之才,竟然跟科道一起瞒下此次兵败。
  自己当时确实是“作诗怨望”,但并非是怨恨陛下,而是这朝堂的酒囊饭袋,那帮只懂得瞎指挥还包庇罪人的高官们。
  至于兵部尚书的位置,自己确实认为比余子俊更有军事才能,但这个祸分明就是一帮朝臣廷推余子俊的结果,怎么又能让陛下来背?
  终究是百口莫辩,朝堂的高官给自己扣下这一顶莫须有的帽子,却是要将自己逐离由他们所掌握的朝堂。
  “备陈安陆盐事疏!”
  王越的脸色刚毅,捻袖泼墨挥毫在奏疏写下了这个名字。
  经过白天的事情,他决定向新天子弘治帝讲述这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亦算是对《即位诏》中提及盐弊的响应。
  不得不承认,新天子弘治帝并不像传闻中性情温和,起码《即位诏》中透着一种深谋远虑。
  “罪臣王越谨奏:盐价贵如金,安陆如此,大府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决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胜战栗恐惧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洋洋洒洒几百字,王越秉承心中那一份为民请命的心愿,这份奏疏可谓是一气呵成。
  次日清晨,王煜刚推开房门便见到站在房门前的爷爷,当看到爷爷郑重地递过来奏疏,便带着奏疏即刻拍马前往安陆州城。


第三十二章 文臣一心,杀器终现
  紫禁城,乾清宫。
  有太监在坑口处不断添加柴木供暖,有漂亮宫女往东暖阁奉茶,亦有太监按时更换檀香等,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运转。
  按说受到几十名太监和宫女轮番无微不至照顾的人,他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但此刻朱祐樘的眉头微微蹙起。
  在第一次视朝后,属于他的执政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只是作为大明皇帝不仅要面对每天的早朝,而且还要处理来自两京十三省的奏疏,管理着这辽阔的大明疆土。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朝堂的派系间相互轧压,地方上的官员亦已经展开了十分激烈的厮杀。
  成化朝能够维持原状的地方势力,随着自己正式登基执政,仿佛成为了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现在地方官员相互弹劾,有关贪墨、党附、鱼肉百姓和草菅人命等问题都纷纷暴露出来,这里竟然涉事的官员竟然高达几十号人。
  朱祐樘此时此刻并不感到快乐,甚至还感到了烦躁,仿佛看到地方上一张张丑陋且贪婪的官员嘴脸。
  偏偏地,大明王朝想要牢牢地掌握这辽阔的疆土,却不得不是将地方上的管理职能交给这些官员。
  朱祐樘参考内阁递交上来的票拟意见,仿佛都忘记大祖“只要贪污超过八十贯,或者监守自盗达到四十贯,统统绞刑处死”,对贪墨的官员最高的处罚仅是削职为民。
  尽管心里很想痛痛快快砍这些贪官的脑袋,但现在的形势还不能让他如此强硬,不然很容易激起“官变”。
  所幸,万安和刘吉现在都还知道收敛,并没有向自己提出“纳银赎罪”的荒唐票拟。
  “陛下,出事了!”在临近中午的时候,郭镛从外面匆匆走进来汇报道。
  朱祐樘抬头望了一眼这位经梁芳举荐的司礼秉笔太监郭镛,显得十分平静地端起茶盏道:“什么事?”
  “陛下,前几天颁发的即位恩诏书并没有分发到礼部和户部,刚刚已经被户科都给事中陈寿正式封驳了!”郭镛咽了咽吐沫,显得小心翼翼地汇报道。
  为了防止皇权没有受到丝毫的约制,故而大明沿用前朝的制度,同样设置了封驳制度。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若有未当,许封还执奏。
  皇宫发往六部的政令都必须经过六科廊的审核,若是没有问题的政令才会存档交转达相关的衙门,但六科廊面对失宜政令或诰书机有权封存驳回。
  朱祐樘吹了吹浮在热茶上面的茶梗子,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一般道:“陈寿给出的封驳理由呢?”
  “陈寿给出的封驳理由是此举破坏盐法。据他所说,户部声称滥发盐引是今盐法不畅的主因,所以他恳请陛下收回成命,采纳礼部‘以银代引’之策!”郭镛注意到朱祐樘并没有勃然大怒,但还是小心翼翼地汇报道。
  朱祐樘喝了一口热茶,仍旧十分平静地推理道:“如此说来,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在户部身上了!”
  “确是如此!”郭镛先是微微一愣,但旋即后知后觉般点头道。
  朱祐樘将茶盏放下,便做出决定地道:“你马上派人前往户部衙门,让所有主事以上的户部官员即刻前来华盖殿面圣!”
  “遵旨!”郭镛不明白朱祐樘的用意,但还是无条件服从命令道。
  朱祐樘看着领命而去的郭镛,虽然对今天这个结果已经有所预料,但还是没有料到这帮文臣这么早动用封驳权这个大杀器。
  只是从文官的反应来看,他们无疑不会轻易放弃盐政这一块大蛋糕,却是不打算向自己这位新君妥协。
  时至中午,京城的天空仍旧灰蒙蒙的。
  户部衙门坐落在东江米巷的一条巷道中,右边是掌握百官升迁的吏部衙门,而左边则是培育储相的礼部衙门。
  “传陛下口谕!户部上至尚书、下至主事,一干官员即刻前往华盖殿面圣,不得延误,钦此!”宣旨太监刘公公面对跪在院中的众官员,便传达旨意地道。
  “臣等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户部尚书李敏的眉头微微蹙起,亦是率领众属官进行领旨谢恩道。
  面对刘公公的催促,户部左侍郎李嗣上前给刘公公塞银两道:“刘公公,您辛苦了,还请先到里厅用茶,我们等等便随你入宫面圣!”
  “好说!”刘公公掂了掂手中的银两,便进行通容地道。
  户部衙门刚刚进行人员填补,原户部右侍郎李嗣升任户部左侍郎,而空出来的位置则由叶淇进行填补。
  事情倒亦算是十分的凑巧,如今户部三位长官都是景泰五年的进士。
  他们的老师是原首辅商輅,跟同年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徐溥关系都很好。特别叶淇,此次能够顺利升任户部右侍郎,正是徐溥在背后运作的结果。
  户部三位长官正好出自同一科,这件看似巧合的事情,里面其实暗藏玄机。
  文官集团不仅存在着“亲兄弟”般的关系,亦有着“师生间的传承”,万安和刘吉的老师是原首辅高谷。
  正是这一条来自高谷的纽带,不仅将他们三人串连在一起,而且还牵扯到朝堂大佬徐溥身上,以致有人调侃现在的户部衙门姓徐。
  叶淇跟着李敏走到一边,当即认真地推测道:“正堂大人,陛下突然召我们户部官员入宫,恐怕是要问讯封驳之事了!”
  “除了封驳之事,陛下何须如此大动干戈,此次定是要对我们户部兴师问罪了!”李嗣安排一位郎中照料刘公公,走回来便说出自己的看法道。
  李敏是三人中最为年长的,伸手轻捋着胡须道:“此次封驳,咱们户部占理!等会见到陛下,咱们所有人必须统一口径,同进退!”
  “同进退!”李嗣和叶淇相视一眼,当即便坚定地表明立场道。
  且不说他们三人是同一阵营,哪怕身处于不同阵营,面对“陛下乱政”亦有义务团结起来。
  他们文官集团之所以能够在锦衣卫和太监的轧压下伫立不倒,更是将一度显耀的勋贵集团踩在脚下,正是因为他们内部足够的团结。
  既然现在的陛下似乎不打算老老实实垂拱而治,那么他们自然是要团结起来,看这位新君是否拥有成化帝那样的手腕了。
  李敏跟李嗣和叶淇达成统一战线,接着在户部衙门的正院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然后跟随刘公公一起浩浩荡荡地前往紫禁城。
  “发生什么事了?”
  “看这个情况事情不小啊!”
  “这有什么难猜的,户科封驳之举引陛下不满了!”
  “不满又能如何?今盐法败坏皆因滥发盐引之过也!”
  ……
  由于户部是全员出动,当即引起同处一个巷道衙门的广泛关注,很多官员纷纷跑出衙门门口热烈地议论起来道。
  李敏等三人乘坐轿子来到午门前广场,在小黄门的带领下,便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一起前往华盖殿。
  虽然周礼有脱鞋上殿以示敬重的说法,但朱元璋并不喜欢这种既不华丽又遭罪的行为,故而特意下旨要求所有官员都要穿靴上殿。
  华盖殿内,铜炉中飘起袅袅的檀香。
  自第一次视朝后,朱祐樘便不需要再穿孝服,而今日常都是龙袍加身,毅然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少年天子。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户部尚书李敏看到朱祐樘出现,当即率领户部官员恭恭敬敬地跪礼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