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箱子里的大明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三十二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6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6:24
  既然客人已经开始,高家村民们也就不等了,开吃咯!
  四千多名一起围了过来,围着几百个大锅,一起开烫。
  “哇,红汤锅的味道好冲。”
  “丝!好辣好辣,这味道,我不行了,我要去吃清汤的。”
  “咦?你们吃不惯吗?我觉得这辣辣的很爽啊。”
  大多数人吃不惯辣的,所幸李道玄早有准备,红汤锅准备得并不多,也就那么十来个,清汤锅是主流,于是大多数人都有清汤锅吃,少数人吃得惯辣的人围在红汤锅边,一边吃,一边发出丢人的丝丝声。
  很快,洪承畴的手下就与高家村人融合在了一起,没有了身份之别,全都变成了围着一个锅吃食的“酒肉朋友”。
  “来来来,兄弟你尝尝这块肉,好吃呀。”
  “血旺好奇怪的口感。”
  “但是真的好好吃,哈哈哈哈。”
  “来,烫烫这片竹笋。”
  “现在都快夏天了吧,你们居然还有竹笋吃?怎么保存到现在的?”
  “这是仙界竹笋,不挑季节。”
  “哈哈哈,尽瞎说来骗我。”
  洪承畴看到自己的手下们与高家村们打成了一片,吃得很欢快的模样,心中也不禁暗想:这东西看来真的挺好吃的,关键是气氛很热络,才一起吃了一顿饭,他们就变得像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了,奇怪,真是奇怪的感染力。
  正想到这里,三十二凑了过来:“洪大人,咱们专门开了一桌清静的火锅,您也来用用餐吧。”
  洪承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仪容整洁,但实际上却已经又累又饿,现在哪里忍得住,点了点头:“那本官就叨扰了。”
  下了马,跟着三十二走进了主堡。
  来到了一个大天井里,天井中间也摆好了锅,而且还是两口锅,一口清汤,一口红汤。
  在这里吃小灶的,是高一叶、三十二、三小姐、谭立文、王先生、白夫人、白公子这一群高家村老管理层。
  见到洪承畴来了,大伙儿纷纷施礼。
  洪承畴应付这种场面倒也习惯了,官场应酬时经常会和一桌不认识的人一块儿吃饭,反正都是些乡绅大户的家眷什么的,无所谓了。
  随手抱拳为礼,便在两口锅旁边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
  刚坐下来,他就皱了皱眉头。
  火锅里飘起了辛辣味道和牛油味道好重,这味道很容易熏在衣服上,那可就会大大影响他的仪容了。
  这一次又没准备可替换的官服,万一明天出发走到西安,巡抚大人闻到他身上一股子牛油味道,那可真是尴尬透顶。
  他赶紧坐得离红汤锅远了一点。
  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清汤锅里刚刚烫好的老肉片,他的眉头微微地挑了挑,咦?这东西,意外的好吃啊。调料好丰富,一口就能尝到盐、胡椒、姜、蒜等各种丰富的味道。
  熬制这一锅汤,光是加的各种调料就要好大一笔钱。
  再转念一想,外面空地上熬了几百锅。
  这……
  这村子何等实力?
  不禁吓了一跳。
  李道玄“关注”到了他微妙的表情变化,不禁暗乐:吓到了吧?嘿嘿嘿!
  “洪大人,您这次押运粮草去西安,是巡抚大人终于打算整治匪患了吗?”三十二还满关心这个的:“不再等它们‘掠自明春自定’了?”
  洪承畴听出了三十二语气里的调侃味道,马上就明白了,这个人看不惯巡抚大人的政策,那可巧了,本官也同样看不惯。
  一起夸人不见得起劲,但要一起骂人的话,那可就要来劲了。
  洪承畴哼了一声道:“那胡廷宴年老昏庸,还看不清这陕西的形势,他在去年说的‘掠至明春自定’,但现在春天都快过完了,那贼寇哪有半点要自定的样子?嘿,反而越演越烈,自定两个字,真是可笑之极,对付这些劣贼,终究得用一个剿字。”
  三十二道:“哦?也就是说……您这次押送的粮草,是要拿给巡抚大人发军饷,出兵镇压流贼了。”
  洪承畴点头:“是的!巡抚大人现在反应过来了,必须得出兵镇压才行。尤其是那白水王二,现在越闹越烈,再不出兵对付,只怕就要尾大不掉。”
  王二两个字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都来了精神。
  连李道玄都很想问一句:王二现在如何了?


第230章 洪承畴的想法
  洪承畴被激起了谈性,便娓娓道来。
  原来,王二最近这些时间可没闲着。
  从澄城县离开之后,首先是进入宜君县,召集了六千大军,攻破宜君县城,剁了知县脑袋,到这里大伙儿都还知道。
  接下来,王二继续向北移动。
  他知道离西安越近,越容易被官兵追剿,想要安全还是得继续向北才行,于是穿过宜君县进入了洛川,在这里与洛川不沾泥合兵一处。
  短暂的相处之后,王二没看上不沾泥的人品,不想和他一块儿玩,又继续北上,不久就到了延安府的外围。
  洪承畴道:“王二赶到延安府时,正好碰上安塞闯王也造反起事。”
  李道玄听到“闯王”两个字,微微一愣,但马上明白过来,这个时候还早了点,这个闯王并不是李自成,而是第一代闯王,安塞高迎祥。
  这时候还是农民起义早期,高迎祥不想连累亲族,所以没有自报姓名,而是以“闯王”的诨号在打天下,两年以后才会自暴姓名,所以现在除了李道玄之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名。
  洪承畴继续道:“王二与安塞闯王合兵一处,声势大振,总兵力超过了一万。但延安府是一个府城,不是他们打得下来的,两人绕过府城继续北上,不久之后到了榆林地区……”
  三十二低声道:“榆林地区不会也在闹造反吧?”
  洪承畴笑:“你说对了,榆林地区也正闹得欢快,绥德紫金梁、府谷王嘉胤两人正好造反起事,王二、闯王与王嘉胤、紫金梁汇合,四个匪首聚在一块儿,兵力多达数万,声势浩大。”
  众人听到这里,脸上都不禁露出骇然之色。
  不知不觉间,外面的贼军已经达到几万这个量级了么?
  洪承畴:“那王嘉胤是边军出身,弓马娴熟,还懂得如何训练士兵,打造兵器。而王二则是声名赫赫天下第一反贼,两人凑在一块儿,一个用自己的名声就能揽来大批绿林豪杰相投,另一人则用训练边军的手段训练反贼……”
  说到这里,洪承畴居然说得乐了起来:“掠自明春自定!嘿!掠自明春自定!真是笑死本官也。去年此时,谁要是去报告贼人作乱,巡抚大人就不分清红皂白,把人按在地上打板子,不允许说这世上有贼,哈哈哈哈,现在好了,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然后贼子就已经动辄几万人了。现在不想说也得说,我看他脑袋痛还是不痛。”
  众人:“……”
  许久,才听到三十二叹了口气:“闹来闹去,终究是老百姓受苦,唉。洪大人,在下没什么眼光见识,不知道这反贼之事,究竟该如何才能解决?”
  洪承畴胸腔里早就压着一大堆的想法,苦于无人可说,现在被人问起,想到在这里说了也没什么关系,便干脆继续侃侃而谈:“流贼之祸,始于天灾,而这天灾短期内看不到解决之道,因此,招抚流贼是没有用的,就算能一时抚之,他们没有粮食可吃,早晚又得反。想要平此贼乱,终究要将贼寇全部杀个精光才是。”
  三十二:“全部杀光,太过有违天和,能不能反过来考量,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吃,就不必杀个精光了?”
  “正是!如果有足够的粮食,能安抚得了,倒也不必杀光。”洪承畴道:“然而天下大旱,这旱灾见不到半点结束的样子,到哪里去弄来足够的粮食?除非老天爷开眼……”
  他摇了摇头:“所以,终究是得杀个干净才行的。”
  在他的位置上,看不到除了杀之外,还有别的出路。
  李道玄也不禁叹了口气,虽然他和明廷不穿一条裤子,也没打算帮明廷。但如果站在明廷的立场上来看,剿灭流寇却毫无疑问是最佳,或者说唯一的解决办法。
  明朝末年,有多位巡抚、总督对流寇采取过招抚的态度,例如杨鹤、熊文灿都主持过招抚,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为啥?
  原因很简单,你把人招抚回来,得给人提供食物,提供耕地,得让人能活下来,如果做不到,那你怎么抚?
  但明廷财政拉垮,提供不了足够的食物。
  天灾当头,明廷也提供不了能种出粮食的环境。
  几次招抚,最后都失败了,反而因为招抚给了流寇休养生息的机会,流寇假装接受招抚,吃朝廷几顿,休养生息几天,然后马上又反,再度闹腾起来,把更多的良民裹胁为贼,进一步破坏生产力,降低粮食产量。
  生产力被破坏之后,粮食产量更低,最后导致有了几千万人的粮食缺口。
  有了这么大的缺口,就得有这么多人死掉,剩下的人才有足够的食物渡过灾年。
  所以,朝廷当时唯一正解,应该就是在造反初期就放弃招抚的天真想法,拼命剿灭叛军,保护好没造反的老百姓,保护好生产力,才能阻止粮食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后面才能少死些人。
  但一开始就血腥剿灭的话,又太伤天和,除了满清、张献忠和少数网络小说爽文作者之外,别的人做不出来。
  所以明廷才只能一会儿招抚,一会儿又围剿。在抚与剿之间摇摆不定。
  幸运的是,李道玄对抗得了天灾。
  他不和明廷穿一条裤子,他有底气可以不走“杀光”这条路,他有的是粮食,现在唯一欠缺的,只是能管理好各方面事务的人才……
  李道玄开口道:“问问洪承畴,如果真有人能解决粮食问题,他会如何做?”
  高一叶赶紧在三十二耳边悄悄转述。
  三十二定了定睛,沉声道:“洪大人,你莫怪在下交浅言深……在下斗胆相问,若是有人能给大人提供足够的食物……”
  洪承畴嘿地笑了一声:“若真有足够的食物,那可就简单了,把那几个做事情没分寸,反复横跳的劣贼杀个干净,然后将那些被迫从贼的良民招抚下来,给予足够的食物,这场匪患自然可定。”
  说到这里,不禁叹了口气:“但这终究只能想一想罢了,首先,本官拿不出这么多粮食。其次,本官不过是一个区区四品督粮道,押送粮草的小官儿,似这等大事,哪轮得到本官来作主?由那些年老昏庸的蠢才来做这件事,只会搞得一塌糊涂。”
  他说的这个方法,其实正是李道玄现在正在用的办法,心想:此人能力很强,现在也还没有劣绩。若是能在他堕落之前将他赚进高家村来变成自家小人,不给他堕落的机会。以这个人的能力,说不定能有些作用。
  可惜……
  这种四品大官,要变成自家小人可不容易,绝不是自己显个灵就能使得他倒头就拜的。
  官越大的人,权力欲望也越大,小心眼儿和小手段也越多。
  自己向他“显灵”,展示灭霸之手的话,他大概率会当场膜拜,表现臣服,装得很乖的样子。然后一走出自己的视野范围就逃得远远的,这辈子再不踏进高家村一步。
  这种人就有这么鸡贼。
  只能暂且作罢!
  随缘吧。
  ……
  明朝万历年间,人口大约有一亿多,到明末清初,只剩下五六千万,足足有几千万人死掉了。
  清初不再闹灾荒,一方面就是因为小冰河时期过去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几千万。
  这减少的几千万人口,减少了粮食消耗,才使得粮食够吃了。
  说白了,小冰河时期,粮食供应变少,全天下的粮食供养不了全天下的人口,必须有几千万人死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76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87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箱子里的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