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四个字,书房内其他四名楚国将军纷纷一脸诧异的看向彼此,心神一禀,谁都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
但他们都没想到,白衍的动作那么快。
“为何铁骑那么快便出现在萧县,莫非魏国已经降了?秦军有多少人马?”
黄冶也是皱眉起来,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意外,背对着士卒,目光望向地图上萧县与大梁的位置。
“禀报将军,据说有三千余铁骑!”
楚国士卒禀报道。
话音落下,黄冶直接转过身,一脸怀疑的看向那名士卒。
“多少?三千?”
黄冶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三千铁骑!便敢来彭城,三千铁骑来彭城能干什么,如今彭城内,他至少有楚军三万。
“为首的将领可知晓是何人?”
一旁楚国将军,丘甲先,忍不住看向士卒询问道。
其他三个楚国将军以及黄冶,也纷纷看向那名楚国士卒。
“并未有消息传来,不过听细探禀报,为首的将领年纪十分年轻,与……与传言中的白衍,十分相似!”
楚国士卒不敢隐瞒,不过说到白衍的名字时,连楚国士卒都有些不敢相信。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他的话,连同黄冶在内的所有楚国将军,全都一愣,紧接着便是不可置信的摇头。
“不可能是白衍!”
“三千铁骑,白衍率领三千铁骑来彭城是为何?”
四名楚国将领说到这里,纷纷看向主将黄冶,要知道此番便是黄冶主动请命,要来彭城这里,与白衍交一交手。
“不可能是白衍,立即命人去查清楚!”
黄冶凝神说道。
“诺!”
楚国士卒闻言,连忙拱手接令,随后转身离开房间。
“将军,若真的是白衍,吾等应当如何?”
看着士卒离开,丘甲先看向黄冶,皱眉问道。
在其他三个楚国将军的目光中,主将黄冶听到丘甲先的话,顿时感觉心中一紧,若真的是白衍,统领三千铁骑来彭城。
虽然尚不清楚白衍的目的,莫非他要在城内?
“将军,白衍用兵有道,绝不可能轻易前来彭城,定然有诈!更何况白衍麾下的铁骑,乃是秦军精锐,不得不防!”
一个楚国将军这时候看向黄冶,开口谏言道。
彭城内。
“荀君子,万一那楚将黄冶不出城,或者并不派调遣所有大军出城该如何是好?”
在一栋酒楼之中,逑站在雅间内,看着荀朔好奇的问道。
自从逑被白衍任命统领死囚营之后,逑便一直命人在城外看守,而绝大多数都已经潜入城内,眼下想到彭城内的楚军,逑不担心自己会死,逑只是担心,会让将军拿不下彭城。
“且宽心!将军早已经算准黄冶的心性,黄冶领兵以沉稳而著称,后闻将军攻打魏国,特请命领兵到彭城,显然心中对将军,颇有不服,曾就有传闻,黄冶一次醉酒后,言兮无缘与李牧交手,平生憾已,这样的人,在得知将军仅有三千骑后,心气高傲定然不会允许其在城内固守,你家将军在决定夺彭城时,便彻底了解过黄冶,并且也定然得知这件事,故而方才设谋引其出城!”
荀朔跪坐在木座后,拿着酒爵,一边饮酒一边面露思索。
原本荀朔是在齐国好好的,突然收到白衍的书信,意识到白衍可能有麻烦,并且预测到白衍可能要攻打楚国后,荀朔在命人去办白衍交代的事情,便立刻动身离开临淄。
后面恰巧通过人脉,得知九鼎的事情,加之此前秦国‘魏庞骂秦’的消息,荀朔已经意识到有人在利用这件事情,这才转而来彭城,原本是想调查一番,随后告诉白衍。
不曾想,碰见逑。
作为白衍的幕僚,荀朔自然见过逑,荀朔虽然记不起逑的名字,也仅仅只有模糊的印象,但并不妨碍逑认识他。
也是如此,荀朔这才知道白衍的谋划。
“可有收买人把消息传播出去?”
荀朔喝完酒爵中的酒后,慢慢抬头看向逑。
“已经按照将军的吩咐,收买楚军士卒,把将军要统领秦军争夺九鼎的事情传出去,如今楚军内,应当已经人尽皆知。”
逑点点头,这是白衍在书信内千叮万嘱,一定要做的事情,并且还给那么多钱财,逑自然不会疏忽。
荀朔听完逑的话后,点点头,目光看着木桌上的酒壶。
“好!待黄冶统领楚军离开彭城后,切记,要命人把多烧一些房屋,不需要是楚军的粮草辎重,只需要升烟即可!”
荀朔交代道。
未免白衍的计划有差错,荀朔也特地嘱咐逑这一点,只看到秦国旗帜,始终还是不放心,唯有让黄冶得知城内飘烟,误以为粮草辎重被烧毁,以黄冶的稳重,定然会毫不迟疑的选择放弃固守彭城。
“末将记住了!”
逑听到荀朔的话,低头思索两息后,想到荀朔的目的,连忙对着荀朔拱手,目光满是钦佩。
随后逑便转身离开雅间,把荀朔的吩咐安排下去。
安静的雅间中。
荀朔跪坐在木桌后,给空了的酒爵倒上酒,随后看向窗外。
“白衍,你居然是齐人!”
荀朔呐呐自语一句,随后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这时候的荀朔终于明白,为何魏老会不介意帮助白衍,对于白衍没有把这件事情告知自己,以荀朔对白衍的了解,荀朔隐约有预感,这一定与白衍的出身有关。
“君子,齐国传来消息!”
雅间门缓缓打开,一个仆从急匆匆的来到荀朔面前,把一卷竹简交给荀朔。
荀朔伸手接过来后,打开竹简,当看到田鼎已经离开临淄,不日就会来彭城后,荀朔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
第五百三十一章:胜在沙场之外
距离彭城十里外,白衍骑马听着亲信前来禀报,当得知寇壮已经在南边的方向得手后,整个谋划中,最后一个条件已经促成。
“将军,五里外发现楚国大军!沛邑、砀山方向,皆有楚军部署!”
一个骑兵士卒急匆匆的骑马来到白衍面前,对着白衍拱手禀报道。
白衍闻言并没有意外。
反而是一旁的萧何,听到亲信的话后,一脸惊奇的看了看白衍,随后好奇的看向士卒。
“可有知晓,大致有多少兵马?”
萧何谨慎的开口询问。
士卒见到萧何开口,看了一眼白衍后,发现白衍并无意见,于是便没有隐瞒。
“中军两万楚军士卒,沛邑方向莫约五千楚军,砀山方向五千楚军!”
士卒对着萧何说道。
萧何闻言,顷刻间便瞪大眼睛,满脸不可置信的转头看向白衍,那神情,要多震撼便有多震撼。
其原因便是彭城守将黄冶会不会出兵,何时出兵,出多少兵,如何布兵,几乎每一处,都被白衍预料得丝毫不差,没有半分偏差!
若非萧何跟着白衍,若非知晓黄冶乃是楚国有名的将军,萧何都怀疑,黄冶的补兵是否是白衍下令的。
萧何的模样落在一旁骑马的牤眼里,牤那叫一个得意,那魁梧的脸颊上虽然没有露出多少笑容,但那眼神明显就是在说,看到将军厉害了吧!
牤也不知道领兵之类的谋划,但牤就清楚,跟着将军,将军说什么便是什么,不需要怀疑,他也不会怀疑。
“将军是如何知晓黄冶布兵?”
萧何看到骑卒离开后,再也忍不住,一边跟着白衍一边询问道。
一旁的鸠也忍不住好奇的转过头来,望着白衍,鸠心中也十分好奇。
白衍见到萧何的模样,便给萧何解释起来。
“黄冶领兵以稳重著称,曾有醉言,平生所憾,唯不能与李牧交手,故而吾只带着三千骑,黄冶心性,让其龟缩城门之内,任由三千骑围城,此举无异于羞辱黄冶,就算黄冶犹豫,一旦超过半个时辰……”
白衍随后看向萧何:“彭城之中,便会有细作散播流言!黄冶心性,若不好强,又怎会特地领楚国大军,前来固守彭城。”
“那为何黄冶会把全部兵力,都调离彭城?”
萧何自然清楚白衍的意思,萧何没想到在一件件事情背后,还有如此多的玄机,白衍恐怕攻打彭城,绝非突然之举。
但萧何还是不解,为何黄冶不仅会派出所有楚国大军,还会分兵。
“黄冶虽有好强之心,布兵却极为稳重,定会提防变故,而我如今率领铁骑,由大梁奔袭而来,其日程并不在黄冶预料之中,故而黄冶得知是我亲自领兵,又恐有诈,担忧出城后,彭城一旦被围,楚军后路便会断,故而会派兵出城以作防备,无论边骑从大梁绕路走沛邑或者砀山,都会被楚军阻挡。”
白衍说到这里,望向彭城方向,就如同他领兵的时候,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善无也好、沃阳也好,都不会说在城内留下什么兵马,任何将军都与他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不会在城内留下多少兵马。
更何况楚国除去斥候外,还有昌平君在暗地里帮助楚国,让楚国能得到他的消息。
“只要白衍在此,在黄冶眼里,即便是其他两路出现巨大的损伤,也都值得!”
白衍忍不住感慨,颜面,有时候真的会毁掉一个人,这场战事从一开始,黄冶就输在颜面上,若是黄冶能经受住他人非议,能忍得住外人提及昔日之言,笑其故友、同僚,黄冶这一战,便不会输。
不过这世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能有几个。
很多人往往自己被嘲讽时,会无比愤怒,极为理智的人或许还能隐忍一分、克制一分,然而一旦因为自己,身边的挚友等亲近之人,被嘲笑,这时候很多极其理智的人,都很容易失去理智,从而变得毫无理智。
这点白衍小时候,便极有感触。
所以白衍从来不怎么担心黄冶不会出城,黄冶是楚国大族黄氏弟子,出生之时便注定是比普通百姓更高人一等,耕农更是无法比较,属于高高在上的人。
有这样背景的人,本就注意名望、声誉,即使表面再如何谦虚,骨子里都是极为自傲,而黄冶领兵至今,楚国战事虽不如秦国,但黄冶每次领兵,逢战则皆胜。
“原来如此!”
萧何听完白衍的解释,这才恍惚的点点头,看着白衍,萧何终于明白,为何世人一边骂白衍,一边又不得不承认白衍是名将。
若非萧何亲眼所见,萧何都不敢相信,在一件件事情后,白衍谋划得如此详细,黄冶从头到尾的反应,都被白衍预料到,或者说是白衍故意南下,让黄冶没有反应的机会,导致黄冶不得不出城之余,又必须做好防备。
这样的情况,黄冶怎么会有胜算!
想到这些。
萧何忍不住叹息一声,此前亏他还想着帮白衍攻打彭城,而出谋划策,结果这时候他才知道,在领兵方面,他与白衍到底的差距,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