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私事呢?”张寻真闷声问道。
楚王微笑道:“私事的话呢,看吧。”
“什么叫看吧……”张寻真又是一阵咬牙切齿。但少顷,她忽然又展颜一笑道:
“那我跟你一道进京吧。”
“你去干嘛?”朱桢警惕问道。
“给干娘拜年啊。”张寻真一脸孺慕之情道:“贫道都已经好几年没见过她老人家了呢。”
“放着亲娘不陪,去陪干娘。你还挺孝顺呢。”朱桢嘿然一笑。当然知道她进京还是为了给自家大哥说情,却也不再拒绝道:
“行吧。不过咱可说好了,不许在母后面前说我坏话。说一句我就把你家三清殿拆了。”
“放心,我全家现在都任你宰割,贫道哪敢说殿下的坏话啊。”张寻真一脸柔弱,一副任君采撷的样子,叫人垂涎欲滴。
朱桢却毫无反应,打个哈欠道:“没事儿就回去吧,本王要就寝了。”
“……”张寻真头发一下就乱了,这下终于破了防。
看着朱桢竟拿腚对着自己,她一阵咬牙切齿,这也太伤自尊了。
“真人请回去吧,我们殿下要歇息了。”一旁的宫女便直接撵人开了……
张寻真只好告退出去。走到院里时,她回头看一眼缓缓关闭的房门,一脸不服气的低声道:“咱们走着瞧。”
……
翌日清晨。
城门楼上响起一声号炮,守门官兵缓缓敞开城门。
都司衙门的官兵隆隆开出兵营,在道路两旁整齐列队,从布政司衙门口一直排到码头边。
卯时,布政司衙门正门缓缓敞开,官差卸下门槛。又有大队的禁军从衙门内开出,在江西卫所官兵的防线内列队。
而后是浩浩荡荡的仪仗。但今天,两位亲王的旗号,只能往后排,占据首位的那面带斗大旗上,飘扬着一行金字——
‘钦造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黄册’!
仪仗之后,是燕王亲率四百骑,护卫着一辆辆装着黄册箱子的马车缓缓驶出。
待到马车全部驶出,才是楚王殿下率领四百骑断后。
两位殿下前后护送,黄册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然后,才是曾泰率领一众江西官员,士绅百姓的代表,跟在后头,恭送黄册进京。
最后,在章江门码头上又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而且主角完完全全是黄册,两位殿下丝毫都没有抢风头。
待到所有黄册安置妥当,护送船队这才缓缓起锚,顺着赣江向东而去……
如此隆重的场面,让南昌城的百姓既震惊,又感到荣幸。没想到,原来朝廷这么重视他们?
却不知道,从此以后,朝廷将通过黄册、鱼鳞图册和里甲这只铁手,将把他们牢牢掌握在手中。
将他们世世代代束缚在这片土地上,让他们老老实实的为朝廷交税、服役,化身为帝国强盛的根基!
什么叫中央集权?这才叫中央集权。单单凭借武力是远远做不到的……
第五五三章 迎黄册
洪武十一年,年末。
还有三天就过大年了,南京城的年味已经很浓厚,店铺歇业、百姓停工,上上下下都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了。
然而此时,朝廷的官员和官兵却忽然忙碌起来,在正阳门到皇宫之间的御道上,扎起了一座座彩楼,插上旌旗和彩带。
京城百姓看这架势,以为又有哪位将军凯旋,要举行献俘仪式。可也没听说今年有什么大仗啊。
一片猜测声中,二十八这天,更让百姓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这日皇宫正门大开,就连洪武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殿下的御驾都出动了。
还有回京过年的秦王晋王,率领各位亲王也一并出迎。
文武百官就更不消说了,够得上档次的倾巢出动,一个都不能少。就连久病的胡丞相,都出现在队伍中。
“到底是谁啊?这么大的面子?”南京市民彻底糊涂了。
“之前不管是徐大将军还是哪位将军凯旋,最多就是太子代皇上亲迎。”有人便如数家珍道:“皇上拢共只出迎过两回,一次是迎接开平王的灵柩,一次就是去年,迎接宁河王的灵柩……”
“别瞎说,这回可不是全军素缟,喜气洋洋的,肯定是有好事发生。”众人纷纷摇头,被彻底吊足了胃口。
辰时,谜底揭开。
燕王楚王二位殿下率领最隆重的仪仗、最严密的护卫,护送着一趟运载册簿的车队,缓缓自江东门码头驶来。
那面蓝底金字的带斗大旗迎风招展,上书一行醒目的金字——‘钦造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黄册’!
正阳门下,一直翘首以待的朱老板,看到那面大旗,便忍不住露出笑容。
“可算来了。”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终于得偿所愿了!”一旁的左丞相胡惟庸,适时奉上了马屁。
年初,他一直在家称病,可左等右等,没等到处分自己的诏书,反而等来了给自己看病的太医,和皇上命自己赶紧复出视事的口谕。
胡惟庸推脱再三,见皇上十分坚决,确实是打算继续用自己,便就坡下驴,上书自称病愈,重新回到了中书省。
“这只是个开始。”朱元璋看一眼没事人似的胡惟庸,淡淡道:“全国还有十一个省没搞呢。”
“万事开头难嘛。”胡惟庸忙赔笑道:“现在两位殿下在江西开了好头,后头各省有章可循,速度也就快了。”
“但愿吧。”朱元璋不再看他,把视线转向已经近在眼前的护送车队,幽幽道:“但愿能一切顺利。”
这时,他看到老四老六排众而出,手脚麻利的翻身下马,快步向自己走来。脸上不禁重绽笑容,对太子和诸王笑道:“咱家的一双麒麟儿回来了。”
哥几个闻言大都高兴地笑了,只有老三和老七两个在那皮笑肉不笑。
不过两人针对的对象,和不爽之处却各有不同。
老三不爽的是老四又抢了风头,老七不爽的是老六又出了风头。自己这个年,怕是又要过不安生了。人家啪啪放鞭,他被啪啪打腚,这谁遭得住?
不过这时候也没人理会两人的小心思,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老四和老六身上。
朱标激动的端详着弟弟道:“哎呀,整一年没见老六,还真挺想他……咦,他怎么这么瘦了?”
朱元璋却暗暗嘀咕道:‘坏了,又要被念叨了……’
……
在万众瞩目下,燕王楚王两位殿下并肩来到御前,向父皇叩首行礼后。老六高高举起一份《上钦造江西黄册表》,声如洪钟道:
“儿臣燕王棣、楚王加海王桢,率江西文武、军民,向父皇进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府、七十八县黄册及鱼鳞图册,请父皇御览!”
“好,好,吾儿辛苦了。”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一招手道:“太子还不快接一下黄册。”
“是,父皇。”太子忙应声上前,向两个弟弟身后的黄册车队,深施一礼,然后才接过老六手中的奏表,呈给父皇,就算是交接完毕。
然后两个弟弟随他入列,御驾却没有立即回城,而是带着黄册向东而去,来到不远处的大祀坛,举行荐天之礼。
中书省官员验看了关防,确认无误后,带刀舍人将一口口装着黄册与鱼鳞图册的沉重木箱抬下车,抬到祭坛前整齐码放。
趁着这个功夫,朱元璋父子在殿中更换了冕服。
冕服是皇室成员最高级别的礼服和祭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登极册封等重大礼仪场合。
出现在百官面前时,朱家天团都头戴平天冠,身穿玄色章服。其中朱元璋的等级最高,他的平天冠有十二旒,章服有十二章。
陪祀的太子和诸亲王则是戴九旒冕,着九章服。
还有目前唯一的一个郡王,靖江王朱守谦,穿着八章冠冕。他是朱文正的儿子,自幼被朱元璋养在身边,跟皇子们一起长大。
这些王爷们跟着朱元璋来到祭坛前,便在各自位置站定。只有太子可以陪着皇帝登坛,陪他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并代父皇庄重宣读了祭文。
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跪在祭台前,举目望着上苍,听着自己昨夜亲手写就的祭文,难以遏制心中的澎湃。
他一直清晰记得在建国前的那次卧谈会上,刘先生郑重告诉他,军事上统一全国,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统治了全国。
只有完成全国的户口普查,编制出户帖;完成全国的清丈、编制出鱼鳞图册,再将两者合二为一,制成《赋役黄册》,才代表着万川归海、天下归一,朝廷权威无远弗届!
朱元璋对此深以为然,将这番话奉为圭臬。从刚刚统一全国,他就一直梦寐以求想要做做成这件事。
没想到整整十年过去了,才完成了一个省的黄册。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情况最复杂的江西完成了,其余各省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敷衍了!
他向上苍发誓,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一定会完成全国的黄册编纂,为大明开万世之基,让百姓永享生民之乐!
最后,朱元璋亲手将祭文焚给上天……
第五五四章 兄弟重聚
礼成之后,可怜的带刀舍人们再次将黄册箱子装回马车,准备送去入库。
如此重要的黄册,当然要给予最妥善的保管了。它是朝廷管理国家的原始数据,日后所有大政方针,都要以此为依据。自然要绝对防止遗失、或者被人偷偷篡改,所以要保存在一个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地方。
还要防水防火、防潮防虫防鼠,哪一项有疏忽,都可能给黄册带来毁灭性的损坏。
此外,收藏黄册的地方还必须够大。这才一个省的黄册,就已经这么多,要是全国的黄册都编纂完成,起码得五六万本,要摆满一整间大型的架阁库。
而且,朱元璋还计划每十年重新编纂一次。十年时间,百姓的人口和户数,肯定发生很多改变,黄册当然也要重编。
但是之前的黄册也依然有用,一来有据可查,二来也能杜绝地方官员和大户弄虚作假。
比如上次的黄册中明明记载,你家里还有一千亩地,这次忽然就只剩十亩了,那就得拿出那九百九十亩的卖地地契,以及买主的身份备查。
提供不出来或对不上,八成就是隐田了。
所以之前的黄册,不可能处理掉,还要当作原始档案留底。于是每十年,就需要一座新库房。大明朝传承个几百年,怕是整座中书省全用来放黄册,都不够用。
总之,收藏黄册的地方,必须足够大、足够安全,还得离着朝廷足够近,这样才能便于管理调阅。
在这个人稠地狭的南京城,想找这么个地方,真的很不容易。
好在朱老板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在建国之前,就已经为未来的黄册库选好了地址——后湖。
也就是之前,老六哥几个被禁足过一天的玄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