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270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这下燕王说过的那些话,好像都得到了验证,都变成了金科玉律。为了家门,为了自己,俩人不再犹豫,不约而同咬牙拔出宝剑,挥舞着逼退了围上来的军官。
  “都不许过来!”
  “伤害王爷可是诛九族的!”
  这些前海寇军官,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诈唬住的?于是将矛头转向了吴家兄弟,一边骂他俩是吃里扒外的叛徒,一边拆下桌腿椅腿,充作棍棒,准备围殴两人。
  “靖海侯,你不说两句?”朱棣依然不慌不忙,其实心里慌得一批,但他已经是个优秀的演员,可以做到不让心理状态影响自己的表演。
  “……”吴祯一张老脸今天算是丢尽了,儿子侄子公然跳反,自己还被燕王只身扣下。堂堂靖海侯居然落到这般田地,功臣庙里的画像都得是背着身,不露脸的。
  但他总不能看着子侄被愤怒的手下围殴,只好开口对众人道:“诸位,你们不要冲动,伤到大明的亲王,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伤他,我们只拿下他,当人质!”众人给了靖海侯一点面子,但不多,自顾自嚷嚷道:“对,让他跟我们去海外,有个亲王傍身,日子总会轻松点儿!”
  “哈哈哈!”燕王闻言大笑,长身而起,魁伟的身材让他鹤立鸡群。
  朱棣神目如电,睥睨着围在四周的人群,每个被他视线扫到的军官,都不由自主挪开视线,竟无一人敢和他对视。
  “就凭你们?”朱棣不屑的冷笑一声,终于松开靖海侯的手腕。刷得一声,抽出腰间削铁如泥的宝刀,提在手上,朗声道:
  “本王曾化名洪基,夺得洪武八年全军演武第一名!不敢说万人敌,百人敌绝无问题。你们不服只管并肩上,试试看本王有没有吹牛?!”
  “试试就试试!”有几个凶顽不逊之辈,被老四的狂言妄语激怒,挥舞着木棍冲上来,劈头盖脸就打。
  “那就都去死吧!”燕王冷笑一声,气运丹田,手中宝刀化作一道匹练,快的让人看不清,他到底出了几刀。
  只看到那几个冲上去的军官,纷纷惨叫着倒地,有人连棍带胳膊都被砍掉;有人直接身首异处;还有人被开膛破肚,肠子淌了一地。
  顷刻间,场中的吆喝声、詈骂声消失了。方才还气势汹汹的军官们,气焰为之一窒,一时没人敢再以身试刀……
  那一刻,燕王殿下就像矗立在羊群中的狮王,虽以一当百,气势上却完全压住了对方。
  “这下可以安静下来,听本王说几句了吧?”燕王这才沉声道:
  “看你们这反应,花鸟岛海战的结果应该已经出来了——我六弟大获全胜,方陈两部海寇全军覆没,对不对?”
  众军官无言以对,但那难过、震惊、恐惧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以你们就慌了,觉得自己会被牵连进去,所以想要驾船逃去海上,对不对?”
  又是一阵无言的默认。
  “但你们想过没有,我六弟能以十艘战舰全歼十倍于己的海寇,你们就算逃到海上,又能怎样?”朱棣甩一甩宝刀上的血珠,刀尖指天道:
  “往后,大明的海疆就是我市舶舰队的天下了。你们只能像耗子一样东躲西藏,被他们驱赶到南洋、西洋,甚至更远的地方。就算侥幸活下来,此生也休想再踏足自己的家乡了!”
  燕王殿下这番话虽然霸道,理却很正,就像给这些人兜头泼了盆冷水,浇灭了他们躁动的内心,让他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现实了。
  这时候,老四如果继续施压,他们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但燕王殿下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该刚的时候刚,该柔的时候柔。便听他话锋一转道:
  “所以,本王拦着不让你们出去,纯粹是为你们好——你们十年前就已经接受招安,是大明的开国功臣,跟那些一直为患海疆的海寇,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他们覆灭了,不正说明你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众军官闻言,死灰般的脸上终于有了表情,是庆幸、是希望,但旋即又重归沮丧。
  “本王知道,你们有香火情,这些年私底下也有些来往,甚至为他们做过一些出格的事情。”朱棣牢牢把握着人心,抛出杀手锏说道:
  “本王认为这些举动虽然有违国法,但合乎人情,只要你们从此痛改前非,不再与他们联系,本王就可以既往不咎!”


第四四六章 全无敌
  燕王殿下的话,句句直戳人心,让原本铁了心要走的众军官,变得犹豫起来。
  “本王把话撂在这里,今天谁走出这个门去,他过去为大明立的功劳一笔勾销,从此是朝廷的敌人,我六弟……对,就是那个十条船灭掉方陈两部所有海寇的楚王殿下,必追杀你们到天涯海角!”朱棣掷地有声道:
  “相反,只要你们留在这儿,本王就当今天什么事都没发生。而且我以我大哥,和我燕王的名义,向你们保证,对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你们还是我大明的备倭水师!”
  说完,他将宝刀归鞘,重新大马金刀坐定道:“是坐下来跟本王痛快饮酒,还是出去亡命天涯,你们自己选吧!”
  “坐呀,侯爷,站着干什么?”朱棣又看一眼呆立一旁的靖海侯,笑眯眯的重新握着他的手腕道:“咱爷们继续喝。”
  “呃,好……”吴祯才猛地回过神来,赶紧坐下,双手接过酒碗道:“喝喝,继续喝……”
  说着他对众手下吆喝道:“还愣着干什么?都坐回去满上酒,咱们一起敬殿下一碗!”
  众军官互相看看,也不知谁带的头,便开始有人坐了回去,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坐回去。剩下十几个领头的杵在那里,坐也不是,走也走不了,一时分外显眼。
  “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东西。来人,把他们拿下!”靖海侯便冷哼一声,竟从屋里头涌出来一队亲兵,将那十几个军官擒下。
  出了这么大的事,总要有一些替罪羊来背黑锅,方方面面才能交代过去。
  已经坐回去的众军官,纷纷低头看菜,已经没人再有勇气多管闲事了。
  倒是吴高吴忠哥俩吓了一跳,没想到他在屋里还藏了兵。
  燕王却毫不意外,靖海侯这种老江湖,藏一手很正常。但他没用伏兵跟自己鱼死网破,反而只是用来跟自己示威……你燕王把我外头的护卫换了不假,但我里头还藏着人,真要跟你抡起来,输的还是你!
  然而对靖海侯的示威,老四非但不恼,反而感到欣喜,这说明吴家的这只侯,只敢私底下搞搞小动作,已经没有公然造反的勇气。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
  靖海侯亲兵将死硬分子绑下去,又打扫干净了场地,宴会便继续进行。
  这回彻底躺平的军官不再禁酒,开始狂喝滥饮,似乎不约而同借酒精麻痹自己。
  朱棣也跟靖海侯继续对饮,这回吴祯也不再摆长辈架子了,一脸萧索道:“原先总觉得几位殿下还是孩子。但我们错了,殿下们早已经成长为国之栋梁,上位教子有方,大明后继有人啊。”
  “侯爷家的两位公子也很不错,”朱棣也给吴高吴忠吹屁道:“这次多亏他们深明大义,当机立断,事情才会解决的这么顺利啊。本王一定向大哥举荐他们……”
  哥俩闻言,煞白的小脸,渐渐就红了。
  “惭愧,真是越老越糊涂,还不如孩子明白事理了。”吴祯长长一叹道:“老臣再站好最后一班岗,此间事了,便上本请辞,回老家去了。”
  “唉,侯爷才五十岁,还年轻着呢,怎能轻易言退?”朱棣滴水不漏道:“你就是上本,父皇也会驳回的。说不定,还要把你叫去骂个狗血喷头。”
  “哈哈哈!”吴祯被燕王逗得哈哈大笑道:“你敢编排上位,回头定告你一状。”
  “侯爷饶命,那父皇就不光骂我了,还得打我呢。”老四与吴祯碰一杯,相视大笑。
  掀篇。
  ……
  黄昏时分,密密麻麻的船只,荡破满江的红晕,出现在崇明西沙港外。
  为首一艘千料海船上,高高的桅杆顶端,挂着个旗斗,一面绿底白字的大旗上书一个‘晋’字。
  风度翩翩、风华绝代、风流自赏的晋王殿下,身穿一袭风骚的烫金白袍,头戴拉风的金冠,腰悬破伤风的宝剑,倒挂在大旗之下……晕船的殿下伤不起啊。
  他身后……哦不,是身下,乃晋王军、燕王军、吴王军、楚王军组成的两万大军。为了将这么多军队一次性安全运到崇明。韩宜可非但动用了市舶司所有四百料以上船舶,还征用了太仓海运司的船只。
  幸好太仓和崇明只隔了不到二十里,在内河近海航行的沙船足以胜任,他才完成了这次规模浩大的运输任务。
  但韩宜可还是捏一把汗,别看这船队规模巨大,但除了负责护航的十来艘市舶司战船外,其余船只都不适合战斗。要是备倭水师已经造反,他们这一行就是纯给人家送菜的。
  “放心吧,”晋王殿下望着前方平静的江岸道:“老四要是有事,早就发信号了。到现在还没信号,就说明他没事儿。”
  然后韩宜可便听头顶的晋王殿下,小声碎碎念道:“他怎么会没事呢?他为什么不求救呢?本王才是主角好吗?”
  韩宜可自动关闭耳朵,权当没听见。
  这时船队不出意外的遭到了备倭水师巡逻艇的拦截。但晋王亮明身份后,他们便放行了……
  船队缓缓驶入了西沙港,便看见备倭水师的战船一艘不少,全都在港。而且下锚收帆,没有一丝要逃走的迹象。
  备倭水师的士兵们,也听到外头的动静,纷纷丢下碗筷,跑到码头查看。
  看到载满官兵的船只,乌央乌央的涌入港中,备倭水师的士兵自然紧张万分,纷纷上船准备战斗。同时,派人去寻找军官回来主持局面。
  然而命令很快从总兵府传回来——所有人下船回营,继续该吃吃该喝喝。
  士兵们面面相觑,这是把防务拱手让人,彻底摆烂了吗?要这样下了船,再想上船就不是他们能说的算了的……
  他们又让人去确认了一遍,还是同样的命令,士兵们也只好无奈下船……
  与此同时,晋王的船队也纷纷靠岸,放下船板,将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送上岸。
  半个时辰后,整个西沙军港的防务被晋王的军队接管,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伤亡。
  这意味着,他们顺利的控制住了备倭水师。这颗埋在大明门牙上的大雷,终于被有惊无险的排除了。
  看着晋王军的将士登上备倭水师的战舰值守,终于脚踏实地的老三不禁得意道:“还得是本王,干得漂亮。”
  晋王殿下摘桃子的本事,尤其是摘老四桃子的本事,向来是无敌的。


第四四七章 胡相出馆——再也不来
  重阳已过,秋色渐浓。金陵城外群山红遍,国史馆中银杏叶黄。
  一转眼,胡惟庸已经进馆一整月了。一个月来,胡相从一开始的新鲜、荣幸,渐渐变得的煎熬、度日如年。最后是掐着指头算,啥时候能出去。
  倒不是他没定力,能一路熬到宰相,怎么可能没这点耐心?问题在于他跟宋濂、王炜那帮子文人,实在是‘漫地里栽桑——入不上他行’知道吗?
  那些人整天满嘴之乎者也,不光修史的时候拽文,闲暇的时候还要吟诗作对,寻章摘句。而且总要请他先来……就胡相肚里这点墨水,也只能在吴良、费聚那帮武夫面前找找自信,搁宋濂这帮人面前不是班门弄斧,止增笑耳吗?
  弄得他每天苦不堪言,不得不频频尿遁……后来都成条件反射了,一听到说要作诗就尿急。久而久之,胡相难免疑神疑鬼,总觉得这帮文人是故意耍自己,看自己笑话,好让自己不好意思对他们修史指手画脚。
  其实这帮鸟文人实在多虑了,胡相看看别的朝代的史书还能说两句,可是一翻他们编的《元史》,脑袋就有两个大。
  倒不是说这书编的有多深奥,而是太几把乱了!比方说,书上的蒙古人,十有八九不是叫帖木儿,就是叫脱脱。
  而且更离谱的是,同一个帖木儿,可能在别处就叫‘铁木耳’、‘帖木哥’、‘铁木尔’、‘贴睦尔’——这尼玛还怎么审阅?每次他坐下来,翻看不到几页,就会有撕书的冲动!
  他忍不住质问宋濂,咱就不能统一一下名称?宋濂无奈的给他展示元朝的第一手史料道:“蒙古人记得就是这么乱,说实话我们也搞不清哪个是哪个。贸然改错了,这锅就是我们背,还不如原样照抄,谁的责任谁担呢。”
  “好吧……”胡惟庸竟无言以对。
  而这已经是胡惟庸提出的最有建设性的意见了……
  ……
  胡相苦熬慢熬,煎熬了整整一个月,总算熬到了出馆的日子。
  胡惟庸出馆这天,宋濂、王炜并一众史官集体前来相送。
  “胡相这么快就要走了?”宋濂等人一脸不舍道。
  “唉,没办法啊,国务缠身,能挤出一个月来,与大家朝夕相处、推敲历史,已经很幸福了。”胡惟庸一脸和煦的笑容,好似过去一个月不是在煎熬,而是在享受一般。
  “还是太短了,不够深入啊,我们还没听够胡相的指导呢。”王炜一脸遗憾道:“后面的审阅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2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0/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