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52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第七十五章 洪武大移民
  打那天之后,韩宜可的工作重心,就从河堤转移到移民事务上来了。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要尽快完成移民安置,这样还能赶上今年的春耕。
  因为移民安置工作本就是两淮,乃至整个北方地方官的重中之重。
  从建炎南渡算起,整个北方被异族统治了两百多年。尤其是元朝统治的八九十年里,蒙古贵族在华东华北平原跑马圈地,将大量良田变成他们养马的牧场,使汉族百姓无立锥之地。
  汉人只能要么造反,要么逃亡,百十年下来,整个北方千里无鸡鸣,荒草连阡陌,许多乡村人烟断绝,彻底消失在朝廷的版图上。北方汉人锐减了百分之九十……而且是跟金朝的数据相比。
  两淮地区还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直杀的江淮一带‘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江淮第一城的扬州城,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洪武初年,朱元璋命太子巡视江北,朱标目睹这一人间惨状,走一路哭一路,摧心裂肺,难以自持。
  朱元璋不得不提前召回太子,不然朱标能活活哭死在路上……
  是以尽快恢复北方人口,便成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头等要务。
  幸好朱老板是有大魄力的开国皇帝,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强行将大量百姓,从人烟稠密的山西江南等地,持续不断迁徙到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两淮一带。
  洪武大移民,也就成了大明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
  凤阳作为中都,主要接收来自江南的移民,也有大量犯官家属被迁徙到这里种地。
  所以朱元璋安排五个儿子到凤阳学农,一点都不会引人注目。
  相反,要是在江南某个县里,忽然多出五条大汉来,怕是立马就要有官差上门了。
  按照规矩,所有移民要先到县衙登记、落户,然后依照朱老板承诺的,发给种子农具,耕牛和住处,还有全家半年的口粮。
  此外,移民迁徙路上还给路费和棉衣。而且朱老板承诺,移民垦田,三年免税;三年后每亩仅纳税一斗,不再加收其他赋税。
  跟历朝历代相比,这都已经是给到移民最好的条件了。但条件再好,大部分老百姓也不愿意挪窝,非得官府强迫,官兵押送,才能给他们换个地方。
  所以移民抵达临淮县是有排期的,并非三五成群、自行前来。
  这大大降低了韩知县守株待兔的难度,不至于整天坐在接待处,连上个茅房都不敢离开。
  其实也没等多久,二月初五这天,新一批移民抵达。
  按规矩,他们要先在县衙前的大坪上站定,等官差老爷训话。然后排队进入县衙,领取发给他们的种子耕牛、农具口粮。
  彼时,户房王典吏在台阶上声嘶力竭的宣讲皇帝的圣旨和本县规矩。韩知县则站在门洞阴影中,仔细打量这些新来的移民。
  然后他一眼就看到了要找的目标——那三个身材魁梧的青年,在移民从中如鹤立鸡群,想不注意到都难。
  “哎呀,还真是……”韩知县不由低呼一声。他在大朝会上,是见过几位殿下的。
  而且几位殿下的特征过于明显,个子高之外,秦王大方脸,晋王小白脸,燕王是黑圆脸。
  单拎一个出来他可能还不敢确定,但三个凑一起,那准没跑儿。
  这下,他才彻底信了平安的话。
  “县尊,怎么,有认识的?”跟在身旁的李司吏,闻言忙凑趣问道。
  “呃,是。”韩知县指了指秦王几个道:“那几个大个子,好像是本官……老上司的公子。”
  他高低也是朱老板的员工,说老上司也不算错。
  这是他早编好的借口,不然堂堂百里侯,整天关心几个外来移民,本身就很奇怪哎。
  此时官吏犯罪,凡笞刑以上都贬至凤阳屯田,不计其数。所以李班头很自然就信了韩知县这个借口。
  “待会儿咱把他们叫到后头?”李司吏献殷勤道。
  “不必。”韩知县摇摇头,露出忧谗畏讥的神情,让他自行体会。
  “懂了。”李司吏马上就体会到,县太爷不愿意跟犯事上司扯上关系的心理。何况听说县太爷本身也是被贬来的……
  “你看着替本官照拂他们一下吧。”韩知县低声吩咐道:“去,让你的人,分他们几亩熟地,不用太多,多了不好看。”
  “县尊真是太谨慎了。”李司吏赔笑道:“就是多给个几十亩,谁又敢放半个屁?”
  “不要坏了规矩。”韩宜可摇摇头,一副不能因私废公的架势。
  其实他是担心,给几位殿下地太多,累死他们都种不过来,岂不弄巧成拙?
  想了想,好似觉着自己对故人之后太刻薄,他便又低声道:“还是多给他们点粮食吧。”
  “哎,好嘞。”李司吏应一声,兴冲冲去了。
  对他来说,能机缘巧合跟县尊分享秘密,绝对是好事儿。
  ……
  说回可怜的天家五兄弟。
  朱元璋下达‘命五子后湖闭门读书一载’的上谕当日,五位殿下便被用船送到了后湖。
  后湖就是玄武湖,湖心有五座人造岛屿,号称‘五洲’,乃金陵城景色绝佳之处。
  建国前,朱元璋便修了一道从太平门至皇城的城墙,把后湖彻底圈了起来。
  洪武六年,为防止有人居高临下,窥探湖中,他还将那城墙又加高一截,彻底将这处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变成了军事禁区。
  人们纷纷猜测,朱老板到底要把玄武湖充作何用,现在看到这道上谕,便自以为明白了——哦,原来是圈禁皇室的地方啊。
  其实并不是,但朱元璋也不会解释,反而乐得他们误会。
  兄弟几个在湖心洲上住了半宿。第二天三更时分,便有船把他们接走,在夜色的掩护下驶入护城河。
  天亮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在长江上了。


第七十六章 父皇的老家
  他们还发现,自己携带的大包小包,统统被留在了后湖。
  下船时,五兄弟彻底两手空空,身无长物。就连里里外外都被换上了布衣棉鞋,还他么是打了补丁的……
  哦,也不能说完全空手,他们每人手里还多了张路引。
  然后就被加塞到了移民的船上,稀里糊涂来到了这里……
  ……
  站在临淮县衙前的大坪上,朱桢整个人还是懵的。
  不对啊,俺是来当王爷的呀,咋又成草民了?拿错剧本了吧,导演?
  要不是身边还站着二三四五哥,他非以为自己又穿越了不成。
  三个年长的哥哥倒是很兴奋,站在那左顾右盼,看啥都新鲜。
  “洪灏!”负责户籍登记的书办喊了一声。
  “洪灏?”没人应声,又喊一遍。等第三遍时,书办已经是怒吼了:“有没有叫洪灏的?!”
  这下老三老四终于回过神来,推一把老二道:“喊你呢!”
  “哦,那,那个字念‘浩’啊,俺以为俺叫‘洪景’呢……”朱樉恍然,赶紧应声上前,指着自己道:“俺,是,是俺。”
  “你他娘不光结巴,还他么聋啊?”书办没好气骂他一句。“真他么阿扎人!”
  “你,你怎么说话呢?”朱樉登时大怒道:“来,来人……”
  说完才想到,自己现在没有护卫。不过不要紧,他撸起袖子,露出醋钵大的拳头。准备亲自动手,教训下这个无礼之徒。
  “二哥别冲动,咱现在是老百姓了。”老三老四赶紧把他拉住。“不都说民不与官斗吗?”
  “妈的,这是你小子能撒野的地方吗?”那书办先被吓了一跳,见那方脸门神被他兄弟拉住,马上又嚣张起来。
  “住口!”这时,一个义正言辞的呵斥声响起。
  “提控。”书办一听是本房司吏的声音,赶紧起身相迎。
  “我平常怎么教你们的?要时刻牢记县尊的教诲,对新来的移民细致耐心、笑脸相迎,要让他们尽快把临淮当成自己的家!”李司吏一本正经的教训道。
  “是是,属下知道错了。”书办也不知道自家司吏吃错了什么药,但县官不如现管,他说什么是什么呗。
  “赶紧跟人家道歉。”李司吏说着一屁股坐下道:“我亲自来办。”
  他便亲自登记这家人的户贴——
  ‘一户,洪灏。
  凤阳府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民户。
  共有兄弟五人洪灏,洪槟、洪基、洪焐、洪锷。’
  写到这儿,李司吏不禁暗赞一声,果然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后,起名字都这么讲究,兄弟五个,整一五行相生。
  而且这家当爹的肯定能掐会算,不然怎么会料到,自己能生五个儿子呢?
  填到父亲一栏时,他问道:“令尊高姓大名啊?”
  “这……”兄弟几个面面相觑,路引上没写,他们也不知道叫啥。
  要不还是实话实说,告诉他咱爹朱元璋?
  以父皇在家乡的威望,估计会被吊起来打的……
  好在那位李司吏十分善解人意,以为他们不想提起犯罪的父亲,便直接跳过这一条,问道:“乡贯?”
  “呃,老家是这儿的,出,出生在应天。”朱樉老实答道。
  “那就填凤阳府临淮县吧。”李司吏就很好说话的帮兄弟五人建好了户籍,又在田亩一栏,填上民田十五亩,菜地两亩。
  边写边解释道:“按规制,丁三口之家,每户给田十五亩,另给菜地两亩。要是有余力者,自行开荒、不限顷亩。”
  大明男子十六岁成丁,老五十五岁,所以跟老六一样,都还不算丁……
  户贴登记完毕,李司吏便亲自带他们到后头,去领取种子、农具、生活用具、还有半年的口粮,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给他们挑了头健壮的大水牛,还多给了两袋粮食。
  把领到的东西装满牛车,兄弟几个便牵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