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朱元璋是不会去干这种低声下气的事儿的,可谁让他家老六不干人事呢?当爹的只好给儿子擦屁股。
谁知这一擦,就擦出问题了。刘伯温居然有保留文字底稿的习惯……这也是淮西老粗们,包括胡惟庸这种粗通文墨的家伙,没有料到的。
朱元璋跟那些残骸一对比,发现文字基本吻合。可看内容时,却除了让廖永忠有点丢人外,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那廖永忠或者他家里人,干嘛要把信烧掉呢?
朱元璋借着安抚廖家的机会,向其长子廖权抛出了这个疑问。
结果廖权告诉他,他爹这种大老粗,向来几个月才进一次书房的。上次进书房时,还没腊月呢。
至于他们家里人,就更不可能了。书房是机要之地,日夜有家丁把守,谁能靠近?
直到抄家的侍卫亲军进来,把守书房的家丁才撤走的,所以他们家里人根本没机会烧信。
朱元璋知道,廖权也可能没说实话,但说实话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他的侍卫亲军中,就很有可能出了吃里扒外的东西!
对于需要绝对忠诚的亲军护卫,只要有怀疑产生,就足矣了。
但朱元璋心思细密的地方就在这里,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并没有立即发作,甚至都没进一步调查,表面上一切如常。
因为亲军都尉府牵扯太大,他不得不慎重。那些勋贵子弟都连着他们父兄,连着整个淮西勋贵集团。
朱元璋当初是为了避免勋贵们生出反叛之心,所以把他们的子弟留在身边,加以笼络,也有人质的作用。
当时看,这种安排完全没毛病。
但没想到现在竟然反过来,让朱元璋自己投鼠忌器了。所以他只能急事缓办,过一阵子不动声色的把怀疑对象外调,然后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人。
‘唉,至少是当下信得过的。’朱元璋暗暗补充一句。
比如平安……
……
“保儿啊,总之你记住,咱的侍卫亲军不可信了。”朱元璋沉声对平安道:“至于谁可信谁不可信,咱会慢慢弄清楚的。敢背叛咱的,咱一个也不饶恕!”
“是,义父!”平安赶紧悚然抱拳。
“所以眼下咱能倚靠的,就只有你们这些儿子了。”朱元璋眼神悲凉的看着平安。
“义父请放心,儿臣誓死效忠义父!”平安赶紧表态道:“若敢背叛义父,教我全家立时不得好死!”
“不用发毒誓,咱信得过你们。再信不过自家爷们,那咱这个皇帝就别当了,直接在这牛首山上,找棵歪脖子树吊死算逑。”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满怀期许道:
“所以咱要交给你个绝密的差事……”
“义父请讲。”
朱元璋便压低声音,将自己准备让皇子们以平民身份,去凤阳历练的事情,告诉了平安。让他保护好他们的安全。
平安都听呆了,没想到竟然接了这么个离谱又关天的差事。
接着又听朱元璋沉声警告道:“此事你知我知,绝不可走漏风声。也包括秦王晋王他们,要是让他们知道你知道他们的存在,就算你搞砸了差事。”
“明白!”平安没口子答应,保证完成任务。
“其实还有个人也得知道。”朱元璋本打算对他保密,但想了想,这样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决定还是实话实说。
“临淮知县韩宜可。”
“韩宜可?快口御史?”平安虽是武将,却都听过此人的大名。
因为就在去年,这人出了名。
去年八月的一天,朱元璋心情不错。下朝之后,便招呼胡惟庸跟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一起拉拉呱。
三人便围坐在皇帝身边大拍马屁,把朱元璋哄得合不拢嘴。
谁知此时,韩宜可这个大煞风景的年轻御史,居然跳出来弹劾胡惟庸三人是媚上惑主的奸臣。
把朱元璋气得鼻子都歪了,便骂道:‘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
所以快口御史绝非美誉,而是近似于‘你个喷子’的意思……
然后朱元璋便把他抓了起来,还要砍头,不过冷静下来之后,又把他放了。
许是不想眼前有个喷子晃悠,朱元璋很快把他贬到临淮当知县。
这些八卦,平安过年时,都听那帮干兄弟聊过。却没想到皇上非但没怪罪韩宜可,反而还要对他委以重任……
朱元璋便在山头上,仔细叮嘱平安,到了凤阳后的诸般事宜。
直到护卫快追上来,皇帝才打住了话头……
第七十一章 户贴
第二天放学后,兄弟几个刚走出大本堂,便见大哥等在文华门口。
“父皇要见你们。”朱标给朱桢理了理衣领。
“啥事儿?”几位殿下都打怵,他们可没忘了,父皇说惩罚还不算呢。
“不知道。”朱标摇摇头道:“就是让我来叫你们,问啥事儿也不说。”
“那看来准没好事儿。”老四很懂行道。
“有,有道理。”老二点头。
“去就知道了。”老三昂首先行一步。
老五老六默默跟在后头,朱桢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屁股,尼玛刚好没几天……
老七却踯躅问道:“大哥,我也要去吗?”
“父皇没说,你想去就去。”朱标温和道。
“那,我还是不去了吧……”老七再不敢凑热闹了,上回殃及池鱼,被母妃回去一顿揍,他实在不想再来一回了。
说完,他便拉着老八逃走了。心说这回我什么都不知道,总不至于挨揍了吧?
……
武英殿,朱元璋从堆积如山的案牍中抬起头,摘下老花镜,看向立在阶下的儿子们。
“好啊,一转眼,都长大成人了。”朱老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这话里不包括老六。
几个小子都大气不喘、俯首帖耳、聆听圣训。
朱元璋也不兜圈子,直接宣布将要派他们去凤阳历练,过一年老百姓的日子!
听完之后,儿子们一个个面露喜色。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哪个愿意整天被困在学堂?而且还是全年无休……
现在有机会出去野,哪个不喜出望外?
“不是让你们出去玩,是去学老农民种地!”
“没问题!儿臣早就想亲身体验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了。”老四喜不自胜,只要不念书,让他干啥都甘之若饴。
“‘锄禾日当午’那滋味可不好受,比你们在学堂吃的那点苦,至少还要苦上十倍。”朱元璋看似好心提醒,实则激将。
听得太子郁闷无比,这是亲爹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偏生那帮傻小子已经昏了头,刀山火海都不在乎。
“要等到秋收后才能回来。”朱元璋又道。
“过,过年都没,没问题的。”
“没有护卫,没有侍从,吃饭要自己烧,衣裳得自己洗……”
“儿臣正想好好磨砺自己,为日后带兵出塞做准备!”说这话的却不是老四,而是老三。
“好,好小子。”朱元璋赞许的拍拍老三的肩膀,朱木冈登时得意的瞥一眼老四。
爸爸夸了我,没夸你……
朱老板最后站在老六面前,低头问道:“老六啊,你母后嫌你还小,不让你去。不过咱还是问问你,你想不想去?”
‘什么叫嫌你还小?爹,做个人吧。’朱标无语望着殿顶藻井。那要不是他爹,他能直接开喷。
“俺肯定去啊。”朱桢却毫不犹豫道:“哥哥们为了俺才受罚,俺要是不去,那不就跟老七一样了吗?”
“老七……”朱元璋一愣,心说老七有这么糟糕吗?
不过再一想,好像哪次都没见他的影儿,简直比老五还老五。
于是不由自主,父爱减五。
只一闪念,朱元璋便收回思绪,欣慰的点点头:“这才像话嘛。咱老朱的种,就该有这担当!好了,你出去吧……”
“哦。”朱桢一听就很不高兴,接下来的会议内容,自己居然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他屁股还痒着呢,哪敢有半句废话?赶紧乖乖出去了。
……
待不懂事的屁孩子出去,朱元璋看看余下的儿子。
太子二十一,秦王二十,晋王十八,燕王十六……
哦,差点忘了,还有十五岁的吴王。
真是一个个风华正茂啊!
“你们都是大小伙子了。”朱元璋满含期许的看着这些朱家的男儿。“也该学着为父皇分忧了。”
“儿臣一直等着这天呢!”老三忙抢着道。
“请父皇吩咐!”老四也不慢。
“俺……俺也是。”老二……
“这次让你们回老家,除了历练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差事要交给你们。”朱元璋也不卖关子,沉声道:“替咱体察民情!”
“哦……”儿子们的热情消退了不少。不就是走走看看聊聊吗?这叫什么重要的差事。
“怎么?嫌太简单了?要不让你们去把王保保抓回来?”朱元璋冷笑一声。
“好,好啊……”老二这次反应不慢。
“好个弔!”朱元璋骂骂咧咧,随手抄起本书来,连抽老二的方脑壳。“一群眼高手低的东西,给老子踏实点儿!先从简单的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