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是云贵驰道、云南边市。”陆炳言简意赅,“故成国公在云南有余荫,定西伯家子嗣众多,咸宁侯总兵云南职权更大一些,外滇诸司粮米、宝石、象牙都是好货。最重要的,大明不再缺马,吐蕃却仍旧缺茶。”
朱厚熜沉着脸,看了看余承业:“蒲津桥事后,你刚查了一遍资产局下诸企业的账。有没有端倪?”
余承业如实说道:“企业内的帐,自然是没有大问题的。但各家其他子嗣、族亲、友人在外的关联,臣就没那个权力去彻查了。若要遍查,那如今该商业部协办。”
陆炳说道:“臣这边,云南、四川特勤队的人听到了一些风声。越王在昆明已经呆了一年多,如今诸省重将入京议过事,又有调动,只怕大战将起。战事一起,生意是暂时做不成了。而外滇、吐蕃险恶之地,臣说句实话,咸宁侯在军伍中不以敢战、善战闻名。领兵多年,若说功劳,只有昔年京营哗乱时立了点小功。其时臣也恰逢其会,老实说,并算不得凶险。”
“……仇鸾去云南还只有一年多。”朱厚熜看着陆炳,“云南边市的生意,他也掺和进去了?”
“咸宁侯两个亲弟,仇凤、仇鹏如今都做着玉石、象牙生意,这还是当初与咸宁侯一同在京营哗乱中立功的平湖侯等人平定外滇时帮忙牵的线。而咸宁侯因残疾无法袭爵的老父亲,前年竟有精力开了一家米行。给他供货的,是定西伯蒋傅的堂弟。四川粮储号,良田着实不少。定西伯不敢耽误粮储号储粮重务,但四川民间粮食,还有缅甸等地收过来的粮食,总量也不小。再者,入仓之粮,也无需那么好。”
听到这里,朱厚熜的脸已经很阴沉了。
这些事情虽然没出乎意料之外,久而久之大明本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他郁闷的是:仇鸾这家伙,明明给他机会了,但当初嗷嗷喊着要走立军功这条路线,这么多年却一直在想办法挣钱。不仅如此,现在到了边区,面对着马上就可能立大功的机会,他家里竟然在这当口与蕃僧来往。
不用想,如果西南的仗不好打,那么如今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的这些人,仍旧能够通过与吐蕃、外滇的稳定贸易获利。仇鸾本人,则不用深入环境恶劣的外滇征战,免得丢了小命。
当年在演习时败给了李全礼,难道这么多年还没点长进?
余承业听到这里,也弯了个腰行了礼:“陛下,臣虽执掌资产局,但年岁尚浅。许多话,臣去讲,比不上昔年英国公、成国公有用。这些年,诸企业的人越来越多。宗室、勋戚之后,求财士子,民间逐利之商,在上下总数已经过七千有品衔的人里,也不知道多少小圈子。而诸企业雇工,往来之公司、商行、店号,数不胜数。臣以为,是该到了真正动手警醒一下的时候。”
朱厚熜看了看他。
就算有驸马的身份,但余承业如今是有点年轻。
更重要的是,朱厚熜的姐姐已经离世了。余承业虽然得到重用,却难免会让许多人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
听他们两个说到这里,朱厚熜已经知道关键点在哪里了。
一个是通过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这颗大树在旁边做关联交易的混乱,一个是有心求财的勋戚对于接下来大明即将征战四方带来的贸易市场不稳定的担忧。
这帮人是缺一根弦了,已经忘记皇帝成立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他们还尝试着延缓一二、甚至阻碍一下?
也对,在企业里做事,哪里比得上军伍之中立功快?等他们这批人老了,新立功的勋臣若是不想子嗣再拼命了,届时朝中也有更大的声望、更多的朋友。他们再让后人到企业里,不就会挤掉如今的那些位置?
朱厚熜森然问道:“咸宁侯府上把蕃僧请进去,是为了做什么?”
“……说是为咸宁侯的父亲看看腿疾。”
“朕倒不知道,吐蕃佛法还有这等神效,可令残疾的腿重新站起来。”朱厚熜看着两人,“那就先去暗查!若要商业部协查,朕会交待一下才伯。”
黄佐兼领着商业部事,本就是要让他在吏治方面的心得帮助大明商业体系建立更清廉一点的习惯。
朱厚熜沉着脸,又说了一句:“黄锦,让郭勋明天一早到朕面前来!”
……
由于昔年“小球儿”和他一起并肩“重振勋臣荣光”的情谊,郭勋和仇鸾的关系一贯不错。
如今郭勋已经六十多,他儿子郭守乾不是个能战敢战的料。
郭勋在军伍之中威望不错,也提携了不少人。而仇鸾,就是他最近“提携”的人。
之前荐了他去云南,这一回又力主西南方向以沐绍勋为主、仇鸾为辅,军力调动方面主张了不少他想提携的人去西南立功。
毕竟前些年就在外滇大胜了一次,在郭勋看来,外滇的功劳相当好立。
昨夜得到宫里的传话,郭勋一大早就到了乾清宫报到。
朱厚熜睡了一觉起来,表面上已经波澜不惊。
在已经议定的方略里,等到东边搞定、从朝鲜和日本能有大量战利补充后,就将进入以吐蕃为饵、围点打援的阶段。
在此之前,先把当年遗留下来的木邦解决了,从吐蕃东南面完成一种合围压力,自然是必要的准备。
这件小事,除了云南一个方面,其他都不会先着力。
所以仇鸾这个点关系不小:总不能去拖沐绍勋的后腿吧?
郭勋还不知道皇帝召见他是为了什么,朱厚熜等他行了礼,让他起来坐下。
“黔国公入京参与过军务会议了,朕对西南方向的安排还是有些不放心。那里地势险恶,转运不易。最重要的是,咸宁侯初到云南,对当地不算熟悉。先前阳武侯在台湾,麾下就有贪功冒进以致损兵折将的。咸宁侯会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郭勋立刻说道:“这么多年,他没有上战场的机会,陛下有这个担忧实属应当。然而陛下明鉴,仇鸾在京营练兵多年,多少将官他都很熟悉。西南大战,也无需他冲锋在前。熟悉麾下调遣到云南的神机营将官,能够如臂使指,这更加重要。况且,还有黔国公为主帅,陛下不必过于忧虑。”
“黔国公和他之间的关系呢?”朱厚熜又问,“越王去云南后,黔国公为避嫌,暂时不再管云南军务。仇鸾去了云南,这一年多有没有和云南边军闹出什么问题?”
这属于地方上的具体小事了,皇帝之前不知道也很正常。
郭勋则说道:“咸宁侯年轻一些,到了云南,与原本一些参将、游击之间自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虽有一些小问题,但不算什么。至于黔国公……咸宁侯转任云南本就是让朝堂不致于担心云南拥兵自重,他与黔国公也是谨慎来往。去年到了云南后,也只是因军务,请黔国公出面协调了四回。”
“协调?四回?具体是什么事?”
“……云南边情不同,不纯粹是总兵麾下营兵。土司兵和营兵之间,军备、粮饷等事,仇鸾有些处置不当之处。具体情况,臣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倒不算太清楚。”
朱厚熜看着他,凝视了片刻之后才问:“可惜黔国公参加完会议已经启程回云南了。他在京城的时候,没有私下里和你们这些五府重臣及夏总参等人说过什么?”
“陛下,黔国公世镇西南,岂会妄言生事?至于那些事,确实是小事。新官到任,大计当前,想必咸宁侯也只是为了立立威。”
“你族里一个侄女,做了仇鸾妾室?”
郭勋再怎么愚钝,毕竟已经在朝堂上被“锤炼”了这么多年。现在听到这里,哪里不知道皇帝对仇鸾有了新看法。
他赶紧离座,弯腰说道:“有这回事,不过那是臣远房堂弟的女儿。当时他们议这件事时,臣还在漠北伴陛下北征。”
朱厚熜见他站了起来,这才平静地看着他:“是你力荐的人,你不要推说在中军都督府就不关心。你们两大家结了亲,朕也不在乎。但是朕的大计,你是清楚了。若是误了事,你可就不好推脱了。朕再点你一句,好好过问一下。你若私下里探问到了什么,就报到朕这里来。”
郭勋心惊胆颤:“陛下,难道仇鸾出了什么事?”
“朕还在查。”
已经开始查了,那还不能说明什么?
郭勋顿时说道:“这一次调去云南的,许多人臣都能问一问。”
“这一次调去云南的,都是奔着要立功去的。”朱厚熜看着他,“你要问的,是黔国公。有些话他不好主动说,但若是为了大计,你奉朕的旨意亲自去信问了,他自然会答。他只怕也以为朝廷准备充足,纵然略有掣肘也无损大计。但是,不能有不稳定因素!西南的动作还要有一两年的准备,别准备着准备着,事情就要黄了!”
“臣领旨!”郭勋知道了,仇鸾必定是有大问题了,以至于可能会让西南的大方略出现变故。
他心里把仇鸾骂了个狗血淋头,赶紧告退回去了解仇鸾究竟干了什么事。
其实仇鸾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真干什么,不过,他并不坚定的求战立功之心,就注定了他在这个时刻不能处于西南方略中的关键位置上。
此刻,仇鸾的弟弟仇凤正在府中对着一个蕃僧傲慢地说道:“你若信我,今年便把你们用来制经幡的丝绸生意全交给我。如此一来,我才教你个法子,怎么在陛下面前解吐蕃一劫!”
第467章 不甘寂寞
老迈的郭勋办事已经有章法,针对情况的探查,他只通过书信直接与黔国公沐绍勋联系,而后派自己的老管家以寻常来往的名义去邱家相同身份的人那里旁敲侧击。
许多具体的事情,自然都是这些底下人经手。从咸宁侯府的下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更加有用。
另两条线,余承业和陆炳也有他们具体的人手。
事涉一公一侯一伯,除了蒋傅,朱希忠和仇鸾都身居要位,取证必须谨慎而周密。
这事情,还需要商业部来配合。
黄佐带到朱厚熜面前的人,是赵贞吉。
嘉靖十四年中了进士后,赵贞吉没有如愿走上快车道、进入御书房。在他的同科中,如今身处御书房的是胡宗宪。有的科没人能进入御书房,而能进的,如今一科最多也只有一人。
所以赵贞吉是授职财税部主事,又去地方做了一任知县的。
黄佐对朱厚熜说道:“孟静三年知县,考成居上,这回本就要升任商业部边贸司郎中。陛下交待给臣的事,臣正好举荐孟静派赴云南孟定,任孟定督贸郎中。”
边贸司,最早是在礼交部。商业部成立后,礼交部底下这块最大的蛋糕也被划到了商业部。
当然,如今的礼交部已经越来越侧重外交事务和文化事业,出版业和演艺业也成了礼交部新的利益来源。
尽管远比不上边贸肥美,然而皇帝旨意如此,礼交部也只能适应,并且更加憧憬后面诸多藩国与大明之间新关系下的远景——也只是礼交部的巨头们知道,底下人是意见多多的。
此刻朱厚熜则看着赵贞吉,问了一句:“原先拟任的该是京官吧?孟静,你愿去云南?这件事可不好办。”
“臣虽然暂不知是要办何事,然陛下有命,岂敢不竭力办成?”
想方设法调成京官,不也是为了最终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干,得到重用吗?
如今黄佐不找别人,找了他,堂堂国务大臣给他这个机会,赵贞吉如果推辞了,也一样不好。
一开始还会多想,现在被黄佐带到了皇帝面前,竟然是有单独的要务要办,那正是最好结果。
没看见,连御书房的伴读学士们也没有宣到这乾清宫西暖阁来?
朱厚熜沉吟了一会,而后看着黄佐:“倒无需如此麻烦。朕要办这件事,更无需去云南。孟静愿担大任,这件事便交给他办吧。孟静这些年都在地方任职,在京里算是个生面孔了。刚刚任了新职,正好礼该去各家走动一二。”
赵贞吉心中更加一喜,如果不用离开京城,那自然是更好。
朱厚熜则看着他:“要快。朕不打算缓缓查探,这件事,一个月内,能拿到多少实据就拿多少实据,在朕去天地坛前有个眉目则最好。”
说罢,这才开始给赵贞吉布置任务。
赵贞吉心中泛起轩然大波,没想到竟是一公、一侯、一伯出了问题。
建设局的总裁,云南的总兵官,粮储号的四川督理。
而皇帝要拿到的证据,不仅包括他们如何牟利逃税,甚至还包括怎么和外藩勾连。
赵贞吉被安排了新职务,是商业部专门负责规划资产局下诸企业的产业布局的。名曰指导,实则就是直接负责诸多企业的商税。
作为如今大明商税的最主要来源,税虽然是财税部来收,但各种行业的税种、税率政策,还有证照管理、经营状况财账通报备案,这些都在商业部。
赵贞吉去了这国企管理司,正是代表诸部与宗室勋戚们打交道。
在各企业内部,本身就既有皇明资产局的皇帝、宗室、勋戚股份,不同企业也有来自各部衙的股份。比如建设局最早有个股东是当时的工部,明报行最早有个股东是礼部等等。
赵贞吉的职位就是商业部派到皇明资产局的督账郎中,可谓极为重要了。
这么多年,有些企业经营亏损,那也得对皇明资产局之外的部衙股东给个交代不是?赵贞吉就是代表部衙文臣管这个的。
他的话语权虽然不大,但毕竟直接关系到文官们对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垄断了大明那些主要产业后经营效果的观感。若是做得太过了,难道不会参劾某些人?
这也是朱厚熜必须引入的监督和制衡力量,避免宗室、勋戚们倚仗“皇帝钱袋子”的身份乱搞。
但这么多年下来,只怕也已经沆瀣一气了。
这也是专门成立商业部,让各部衙里已经在诸企业里任堵账的人换一批的原因。本来是对国企行使“知情权”,但利益的捆绑之下,这些职位反倒成了诸部衙里的肥差。占着位置,他们呈上来的报告就和他们的家业一样美好。
现在统一收归商业部来负责,以后也好在一个部门内培养后续梯队。不像样的,就直接换。
“你是生面孔,既要打入内部,又要助余驸马再正风气,分寸须得把握好了。这件事,便当做你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