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539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全由大明承担财政压力派兵镇守自然是不可能的,各藩王为大明宗主治理地方,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一两代内也许还好,再到后面,仍旧是远离大明、实兵实权的一国之主,到时候愿意让大明得到更多利益吗?
  一旦有机会,人人都有自己的根据地,会不会对中国帝位起心思?
  “你这两个没有定见的问题,就是问要不要他们送质子?要不要对藩国封锁兵备和技术?”
  朱厚熜提炼了唐顺之表达的重点,唐顺之默认地弯下了腰。
  送质子留学,那无非就是让藩国多一重忌惮。
  封锁军事和工业技术,那就是让藩国更多一重忌惮:大明的战力始终要强于他们。
  朱厚熜摇了摇头:“质子这一套,太老了,没多大意义。”
  当年春秋战国时,是流行这一套的。但国与国之间,真要打,会顾忌这些?
  “封锁技术,既非王道,也容易令大明将来傲慢,固步自封。”
  唐顺之抬起了头:“臣以为,仅以边贸、文化,大明地大物博、文教昌盛,终是大明获利更多。久而久之,藩国不甘日积月累,是定然会出问题的。届时不同如今,诸国主皆源出宗亲。同室操戈一起,宗亲之谊渐薄。”
  “有一层宗室之谊,许多事就多了一层余地。藩国之制,形同中国,则将来礼交、商贸都更加重要。只要矛盾不是不可调和,那就会衡量举兵得失。中国以兄弟国视之,当以和为贵。中国地大物博,走得更快是自然;藩国根基薄弱,只要也是日渐繁荣,那就不会轻易破坏体系。”
  朱厚熜倒是想得开:“真到了有那一日,哪个藩国脑子不清楚了,该伐交并用的,也无需再拘泥于什么宗亲。兄弟阋于墙,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免不了。你们过来,是想知道朕的底线吧?”
  “……臣惭愧。”唐顺之又低下了头。
  “说说你们真实的想法吧,认为该怎么做?”
  严嵩没开口。
  皇帝的这种表态,意味着将来分封在藩国的皇子及文武,自由度更高了,不会受到大明那么多的节制。
  唐顺之则道:“既如此,中国诸制行于外藩,臣等自会在礼交、文教、商贸等事上订立标准。今年诸国遣使抵京,订立公约时便不妨打下基础。臣以为,既然将来中国及诸藩皆出同源,该仿照宗人府,国与国之间有个商议、调解、惩处衙门。能如国策会议一般,将一些问题关起门来商议,也是防患未然之法。”
  朱厚熜意外地看了看他。
  这不是小联合国吗?
  唐顺之倒是想在了前头,有调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平台,至少可以不将直接动武作为率先想到的手段。
  “此外,中国为宗主,纵然不将诸藩视为外敌,防范仍然要有。国帑支应将卒驻于诸国虽非长久之计,然商贸既大兴,效仿南洋都护府,于兵家必争之地乃至于每国皆有一处军商两用要塞,也有大用。”
  “这个不是早有计划吗?马六甲、对马岛这样的地方。”朱厚熜疑惑地看着他,“每国皆有一处?”
  军事基地遍布各地,财政压力同样会极大。
  朱厚熜的构想里,有了一层藩国的屏障,有那么三四处大明直接控制的飞地实土,也就够了。
  唐顺之说道:“诸藩新封之初,定要倚仗中国。将卒饷银及军需,该由藩国国库也共担一些,这是应有之理。将来或可裁撤,但至少二三代里,要助诸藩国主稳守国土。”
  朱厚熜瞧着他们。
  裁撤?
  不管什么领域,裁撤岂会不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哪那么容易裁?
  看了看严嵩一派“我只是陪他来的,不是我的主意”的表情,朱厚熜知道了这大概是军务会议诸参谋们从武将利益出发做出的考量。
  一旦现在设想中的体系完全出现,大明称得上四境安宁、无有大战了。
  到那种时候,大明军队要干什么?卸甲归田吗?
  保持存在感,是必须的。
  既然国内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战事,那么将来大明将卒能建功立业的地方,只可能是仍旧有土民“不服王化”的外藩了。
  说是助分封到各藩国的皇子守稳国土,实则是想要定下各藩国军事安全需求外包给大明的定例:大明国库自然要继续有军费开支,而各藩国还要准备一份“保护费”。
  站在这个时代的特性来考虑,站在大明的立场,朱厚熜觉得这确实不算个坏主意。
  首先自然是能将各藩国控制得稳稳的——驻外将卒,只要一直能有两份收入来源,那就不必舍弃一份,转而冒着被讨伐的风险只效忠于可能“给得太多了”的外藩国主。
  手握军事力量的大明军方反而会成为大明与诸藩国之间最积极的和事佬。
  其次,这种做法无疑会得到整个大明军方的鼎力支持。只要大明皇帝始终坚持这个套路不动摇,那么大明皇帝就将永远得到军队不动摇的支持,让朱厚熜不必担心自己的子孙不行、被文臣挟制。
  最后,这个问题也能让大明不必担心将来藩国兵力威胁大明——你自己的治安军都是大明派过去的,你拿什么跟大明打?
  朱厚熜长叹一声:“诸藩国主,一定想要有自己能掌控的兵力。纵然只有心安享富贵,但以外藩的根基,要按照大明的标准来共担军费,自然只能采税于民。这法子自然是极好,却有违施恩于诸藩国民的宗旨。民心若有怨,终究是损害根基的事。”
  谁能保证每个藩国的国主都没有雄心呢?
  军事力量不握在自己手上,明里暗里的斗争会更强。
  若想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还要承担大明驻军的军费开支,自然只能从民间收重税。
  “故臣等以为,陛下需尽早圣裁,定下根本大计。诸藩将来有了定制,只要循着根本大计,各自定心,则财计最为宽松,也不致于害民。”
  朱厚熜看着他们。
  就是说,要各藩国将来的国主直接从源头就认可一点:不要想着有朝一日反抗大明,把军权交给大明来负责。有大明的商贸通道和制度优势,在外藩建立起更加富裕的国家是可以期待的。各国把内政事和与大明的关系厘清,那就是稳固无比的地位和财富。只用支付一份给大明驻军的军费,税收政策也不致于定得那么高,让藩国百姓苦不堪言。
  一种“喊爹一念起,顿觉天地宽”的美感。
  实情也如此:有大明在,难道你们还想翻身忤逆?
  有忤逆的心思,那么将来朱厚熜的嫡子嫡孙们大概也会很乐意:你不听话?那换一个,让我自己的亲儿子过去做国王。
  只要保证了大明军方与藩国文臣的利益不受损失,那么藩国国主是谁,恐怕并不重要。
  朱厚熜思来想去,只能瞧着唐顺之不说话。
  不得不说,现在没那么多什么乱七八糟的国际观瞻、舆论和道德包袱,粗暴确实有粗暴的美。
  既然大明有这个能力和机会横扫,那就直接实现武力上的本质一统、民政和文化上的百花齐放。
  “……所以,在那藩国,是我大明唱白脸,藩国国主和群臣唱红脸?”朱厚熜总结了一句。
  唐顺之笑了起来:“陛下此举,甚为妥当。上国君父,本该严厉。有大明天子约束,驻各藩国之边军也不致于无故害民,唯惩处不臣尔。派驻之将一如流官,也无拥兵自重之危。若有损大明驻守藩屏本意、无故害民之举,诸藩于那宗国府呈奏上来,大明天子一道旨意撤换的事。”
  “……宗国府。”朱厚熜啼笑皆非,“你们的意思朕听明白了。说来说去,与你们现在要呈上来的文教改革草案关系也不大。这事并不急于一时,朕会好好思量的。”
  “臣等夜里惊扰陛下,还请陛下治罪。”
  朱厚熜瞥了瞥他们,随后说道:“夏公瑾怎么自己不来?三个人一同来,朕更会放下其他事。”
  唐顺之苦笑一声:“自从要对日本用兵的消息传了出去,夏总参苦恼非常。这件事,只有海师立功的余地,五府内外,知道消息的将领们没不天不去武英殿寻夏总参。兹事体大,夏总参稳着他们,臣被逼无奈,也只能借文教改革草案一事,来向陛下呈明臣等的想法,请陛下圣裁。故此,臣有定心丸之言。”
  “……都是红了眼的人啊。”
  “新世侯,制科又予两个伯爵之位。”唐顺之诚实地说道,“陛下,藏锋多年,打磨不止,将士们是最需要定心丸的。陛下鸿图伟略,大明内外皆定,将卒则不敢忘战。既如此,确实需要一个长远处置方略。”
  “他不来说,让你来说?”
  唐顺之无奈地说道:“谁让陛下擢臣之速,冠绝大明?此议或触逆鳞,夏总参请臣代为奏请,也是考虑到臣圣眷之隆。而臣若能办成此事,自然是诸军称赞。”
  “……老狐狸。”朱厚熜损了一句,看着二人。
  严嵩冷汗都冒出来了。
  他这才意识到,这事其实不止这么简单。
  难道是因为自己老了,所以没能第一时间就想透?
  怎么会因为唐顺之这个未来总参的邀请,想着自己这个未来总辅不能对一些重要变化不知道就跟他过来了?
  被利用了啊!


第455章 向大明求助
  唐顺之说得很明白,触逆鳞。
  让将来分封外藩的诸皇子受制于大明驻军,这倒还好。
  主要问题是:一旦军务会议和大明军方将来成为了整个宗藩诸国之间安稳的压舱石,他们的利益诉求即便皇帝和文臣也不能忽视。
  而且,军务会议总参谋已经有了以文臣担任的惯例。那么在将来由文臣打理好内政、礼交、边贸事,由军方压舱宗藩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大明的文武群臣有了一致意见,那么大明天子、诸国国主这些朱家宗亲,又能怎么样?
  他严嵩被夏言和唐顺之当枪使了!他是呼声极高的将来总辅人选,他的儿子只怕也是将来呼声极高的日本驻军将领之首!
  提出这等可能让皇帝将来的子孙被文武群臣共同架空的大方略,唐顺之怎么敢这么大胆把问题点明的?
  严嵩偷偷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只见皇帝皱着眉头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行了,朕知道你们的顾虑了,先回去吧。”朱厚熜挥了挥手,“朕要通盘琢磨。”
  “臣谢陛下宽宏之恩,臣告退。”
  唐顺之行了大礼。
  离开了养心殿,夜里的紫禁城更加肃穆。
  走在宫墙之间的甬道上,这回严嵩没有表面轻松地与他闲谈了。
  但走到了看得见内金水桥的地方之后,严嵩终于开了口:“应德,你们着实大胆。”
  “国老何出此言?”唐顺之淡淡地开了口,“国老莫非忘了,陛下最开始是想在诸藩试行虚君之制的。”
  严嵩心头剧震。
  如果他没记错,是唐顺之回京后见陛了一次,陛下后来一改之前的说法,准备大开大合地分封诸藩、俱行大明之制、奠定天下大同根基。
  唐顺之不是那个让皇帝和他的子嗣稳掌大明及诸藩的那个人吗?
  “国老勿怪。陛下既然能有此念,此次自然最多有惊无险。”唐顺之回头望了望,顿了脚步朝养心殿那边弯腰行礼,“陛下襟怀之广,谋虑之远,顺之望尘莫及。所请之大略,非为一家一将私利计,更为陛下子孙万代计,陛下定然洞若观火。”
  严嵩看着他的身影一时有些恍惚。
  说实在的,他还并没有完全想通。
  御书房内,朱厚熜还坐在御座上没动。
  过了许久之后,他才哑然一笑。
  唐顺之果然是比他更激进的保守派,别看当日大义凛然地驳斥朱厚熜的虚君试点设想,其实心里大概是无比认同的。
  或者说,不是认同必须要虚君,而是认同强大的制度比期待君明臣贤更可靠。
  要让天下大同,至少得是在和平的环境里。
  军队其实是容易暴走的,如果将来内外皆定,怎么按住这头猛兽?
  既然不可能当真不要军队,那就只能用利益收买、用制度稳固住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5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9/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