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441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虽然过去皇帝想盖个宫殿啥的,也是要商议。但现在,隐隐有在预算定下来后先以其他国事为重保障支出的意思,皇帝额外想花的钱不一定能满足。
  这就有点让某些人匪夷所思了:朝廷不就是为了满足皇帝的需要而存在的吗?
  大家都是能站到这紫禁城里来参加朝会的人,他们知道还有一个皇明资产管理局存在,知道皇帝通过企业拿走了许多垄断性的资源产业,这些企业虽然仍旧会向大明国库贡献数目庞大的税银,但它们的利润却更加可观。
  但是虽然明知这些,从明面上让皇帝“定额消费”,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大逆不道了。
  然而朱厚熜的反应还是很简单:“准!”
  一连三个准,仿佛是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确认他对推行新法的决心,对张孚敬这个短短十一年便从名不见经传成为总理国务大臣的“幸臣”的信重。
  “陛下圣明”的朝会之后,李全礼回到了府中。
  在他府中,李瑾的两个儿子生活在这里。
  “源儿呢?”他问自己的亲儿子李应臣。
  “……去大赛场了。”
  整顿过之后,大赛场又重新开始经营,这一次那诸王的“彩业”被交给了民政部。
  “……胡闹!去把他给我叫回来!”李全礼脸色不太好看。
  他继续收拾着行装,快中午时李源才回到府中,到了他面前有些惫赖地行礼:“义父喊孩儿回来,有什么吩咐?”
  李全礼一言不发,打量着他。
  名震天下的赤城候之子,如今是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他虚岁已经十五了,却没有年轻小伙的英武,反倒比大户人家的闺女还细嫩。
  “自然是去宣府之事。”李全礼皱着眉,终于开了口,“武学你不肯去,国子监你也不肯去,难道就这样混日子?”
  “义父,我父亲出生入死殒命沙场,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兄弟俩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吗?”李源仍旧懒洋洋地说道,“孩儿不是读书做官的料,也不能再置身险地断了李家香火。如今孩儿也可以定一门亲事了,义父,您去宣府之前,能不能帮孩儿把这件事办了?成了亲,孩儿也好奏请承袭赤城伯。”
  李全礼胸膛起伏不定,眼中怒火渐炽。
  孩子养成这样,李全礼有过错。从宣府回来后,他更加用心在三大营练兵。如今,他将接替郭勋和傅铎,去担任整个宣大边区的总兵官,却没想到李源已经在他府中被养成了这个样子。
  是从去年初开始,他越来越像个纨绔的。
  “如今,我就是你爹!我叫你随我去,你就随我去!”
  “我不去!”李源的嗓门提高了不少,“我在京城呆得好好的,为什么仍旧要去打仗?我去了宣府,只能丢父亲的脸。义父,您就是要孩儿去丢父亲的脸吗?还是说,有我父亲的威名,您带我过去能更方便建功?”
  “你现在这样还不够丢脸?”李全礼气得揪起了他的衣领,“论丢脸,英国公、武定侯、我,哪个不是在丢祖宗的脸?你这臭小子,能说这些话,怎么就不是干大事的料了?老子要去建功,还用得上靠你一个毛头小子、靠你爹当年拼下的名声?”
  “那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李源推着李全礼的手,“父亲立下了大功却也丢了命,我们兄弟俩托庇于义父,却还是野孩子!武学里,多少人笑我父亲是疯子?我们兄弟俩安安稳稳地寿终正寝,难道不是父亲最希望的吗?”
  “应臣,你怎么办事的?!”李全礼怒目看向自己的亲儿子。
  李应臣微微低下了头:“儿子有错,府里有些人……私底下还是会怨爹厚此薄彼……”
  李全礼对李源兄弟视如己出,每次从三大营回府,反倒关心这兄弟俩更多。而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无论李全礼多关照他们兄弟俩,李全礼不在府内的时候,他们也终究只是外人。
  看着李源有些微红的双目,李全礼缓缓地松开了手。
  他沉默了许久,然后才开口:“在落汗沟,那时两边的山上都是火。世人都说你父亲勇武无双,是我得了天降大功,仅仅运气好,你父亲将博迪的汗旗和尸身交到了我手上,我又刚好是陛下信重的襄城伯。”
  李全礼看向了李源:“也有人说,我认你们兄弟做义子,是因为心有愧疚。源儿,你也这么想吗?”
  “孩儿没有这么想。”李源想起这么多年李全礼对他们的关心,轻声回答。
  “那时候,你父亲浑身是伤,身上插满了箭矢,只剩一口气了。你知道他冲到阵中,见到我之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
  李源抬头看着他,眼中含泪。
  李全礼眼神有些恍惚,似乎又回到了那一天。
  那时候李瑾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和铳炮声、弓弦声中,双手拄着博迪的大纛站在李全礼面前。
  “他说:‘交给你了。将来让我儿子,再去夺一面。’”
  闻听此言,李源身躯微颤。
  “如今你长大了,我才告诉你!”李全礼看着李源,“你父亲为什么被人说是‘疯将’?因为你李家,我大明无数将士、边民,往上数代,谁家不是与鞑子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为的不是你,是他的父亲、祖父、叔伯兄弟!他是为了报仇!他要你也记着,这仇还没报完!没了北虏,你李家子孙后代,我大明无数人家的子孙后代,才能安安稳稳!”
  “陛下御极十一载,武将之中,只有你父亲立像英杰殿!”李全礼的声音更大了,“你父亲咽了气,我又苦守了两个多时辰!他和我祖父同名,我既为了君恩,也为了不丢祖宗的脸,还为了子孙后代,更为了一代代的血仇,为了落汗沟中一个个在我眼前倒下的将士!你不想再去夺一面大纛,我去!”
  “要是九泉之下再相见,我能对李兄弟有个交待!他说交给我了,他的家小,我护着了!他的遗愿,我也帮他完成了!倒是你,以后一朝朝文臣武将走过午门时,心想着赤城候之后在哪?你庸碌度日,便心中无愧吗?你想成亲,续香火,将来你儿子问你,他为什么只是县爵?”
  “你父亲名震海内外的堂堂汉子,他那条命,就只能换来你一代富贵吗?”李全礼再次揪起他的衣领,“我告诉你!有功便升赏,无功便降等,这是该的!谁让祖宗蒙羞,谁就是不肖子孙!老子讲不来那么多大道理,老子还没跟你爹喝过酒!老子只想将来去找他时,能再对他翘起大拇指,说他儿子也是好样的,现在成了赤城公!”
  那个冲到他面前的血人咧嘴笑的时候,李全礼曾经只有一个感慨:壮哉。
  可惜这辈子只同他说了一句话:“交给我!”
  随后李瑾就笑着说了真正的最后一句话:“真痛快!”
  也许他真的有点疯,在那一刻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小,他只是因为那一场酣畅淋漓的死战而感到痛快。但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支撑着他不要命,譬如久在边镇,经历了不知多少家仇国恨。
  李源只是个孩子,他在这些年里渐渐钻进了属于他的牛角尖。
  他失去了生父,这个义父这些年仿佛也只是醉心功业。待他虽好,但并不能互相理解。
  但直至此刻,李源才发现他这个义父,对他的生父虽只一面之缘,竟有如此深的情义在胸间。
  至此,李全礼才与他心目中已经开始模糊的父亲的身影,似乎开始重叠在一起。
  也许是李全礼对他竟有那样的期盼,觉得他能有晋升为赤城公的那一天。
  “好!孩儿随父亲去!”
  这时在紫禁城养心殿里,嘉靖六年制科定国安民第二的翁万达也开了口:“臣愿往。”
  朱厚熜赞许地点了头:“传旨广东,备好封舟!传旨赵俊,聚海贸行和广东海防道战船,远征马六甲!”
  时隔多年之后,大明的船队将再次前往南洋更远的地方。
  马六甲那边最多只有两三百正规军在那,而聚集在马六甲的西方商战两用船只,已经在清化覆灭过半。
  控住了那个咽喉,定下了新的规矩,已经要推行新钱的大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白银储备。
  杨慎已经麻木了,脑门都在抽筋。
  他不理解。
  在设好了大明银行之后准备做的一件事,竟是发行什么国债?


第385章 全本屠龙术,历史的车轮
  大明并非第一次发行国债,迄今为止,唐顺之在宣大干过一回,张凤在云南干过一回。
  有了两次经验,杨慎对国债其实也不陌生。可是,他一直以为那只是由于战时的特殊需要,更是为了防备战事持续太长的一道保险。
  可现在竟是为了辅助新钱推行?
  “世人好买地,好臧金银。”张孚敬自做官起,所有经历都基于新法,他钻研得更加深刻,“嫁娶传家,金银是收不尽的。然正如陛下所言,钱只是由于大家伙都以为可,所以成了钱。金银铜稀少,故而以钱使之;宝钞滥发,所以价值低贱。如今要行新宝,虽是成色好的铜钱、银元,却也是往民间发了大量新钱,恐物贵钱贱,百姓遭祸。”
  朱厚熜提醒着杨慎:“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数据。大明如今大体上一共有多少银钱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大明田地、作坊、工厂、海贸,各种货物一年大体上分别有多少数目在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新钱不能像宝钞一样了,以后只行新钱,但发行多少新钱而不至于让物价飞涨,用修心里有数吗?”
  这回发行国债的目的不是为了暂时敛财支应军需和朝廷财计,而是要一举两得,同时也先尽量收上来富贵人家里的闲钱、旧钱。
  “先从一年期、三年期开始,朝廷立了信誉,再设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朱厚熜说道,“只有民间还存有的旧钱降到足够小的比例,朝廷才能通过已经发行了多少新钱,大致知道民间的财富总量是多少。同时,根据货物流通的规模,也知道该把新钱发行总量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稳住物价便是稳住民生。”
  大明的“财相”要开始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和更专业的财政知识,这堂课,朱厚熜是当仁不让的教师爷。
  民间自然仍然有大量走私、逃避关口商税的人,但是至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完全两眼抹黑,既对货币私铸无能为力,又只根据朝廷和皇帝需要乱印宝钞。
  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好货币发行、建立起货币信用。
  “除粮赋因为农户极为缺钱而不能折银外,诸多赋税能折宝钞、能交旧钱,只有这段窗口期。将来,不仅官府只认新钱,民间也以用旧钱为违反钱法。通过金银器行熔铸做些传家物件不需去管,但凡用之买卖,便是犯罪。”
  张孚敬说这样的话,是很有威慑力的,毕竟他是“张杀头”。
  杨慎觉得这未免太强势了些,民间私底下用碎银买卖物事,这也谈得上犯罪?
  “不要不以为然。”朱厚熜趁他懵逼的时候加大教育力度,“官府要的是权威,是管理的效率。在新钱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威信。既有权威,又有信用!朕只说两点。”
  杨慎看向了他,朱厚熜伸出一根手指:“其一,铜实在太过有用,如今却因为没办法,大量的铜都需要拿来铸钱。可钱分明就是让百姓都认可、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便行。威信立起来了,造纸和印刷的技术再提高一些,或者将来找到更廉价的配方,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硬币甚至纸币来替代铜钱?”
  “……那不就是宝钞?”杨慎之前也听过相关的议论,却还是感觉太难,“总有宝票在先,但普通百姓在这么些年里是没财力见得到的。将来若见纸币,只以为是新宝钞,必不敢用。”
  “所以要把这些年的事先做好,让大明上下都知道新钱可信。”朱厚熜又伸出一根手指,“其二,钱是用来买东西的。大明再有钱,若只堆在国库,那也就像是民间有人挖坑深埋,往往十年二十年等同于没这笔钱花用。于朝廷而言,过去是要钱花便印宝钞,而后宗室、官员等折钞发放俸禄,最后官民都遭祸。用修,你需要想想,若是大明藩国、藩族也信大明的钱,而大明只认大明的钱,会怎样?”
  杨慎有聪明的脑袋瓜,一旦脱离了大明子民的限制范围,他略微思索之后就有点豁然开朗,随后张大了嘴巴。
  朱厚熜笑了起来:“其实本就有不少人违禁去藩国用大明通宝和银宝买货,彼国权贵、富商本就喜大明的钱,因为用之再买大明好物也更加便利。把新钱推行好,提高信用、增强便利,将来诸多边市有外国商队来往,通关汇算只认大明新钱,他们便需要大量大明新钱。这国债,将来是可以让外国来买的。”
  现在倒不用、也不适宜就这么开始提出什么债券、证券的概念,只用先奠定更规范系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基础。
  一旦接受了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要通过流通才能兑现为实物价值等等这些概念后,杨慎随即就对未来的财计局面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而后便是和国债会付息相同道理的另外一个重磅手段:大明银行作为第一阶段的唯一银行,将推行有息存储。既建立另一个吸纳民间旧钱的渠道,更要将贷款这种业务也规范起来。
  宋朝曾为了刺激农业生产搞过青苗贷,但如今第一阶段的贷款根本无需触及这个领域。要想让农户的收入涨起来,大明自有铁器、水利、种苗甚至将来肥业去打造相对好上一些的环境。
  而大明银行的贷款业务,既有朝廷以赋税为担保的临时借支,又有以诸多国企为首的商业实体,更有工商业把基础再打牢一点之后更广阔的未来。虽然短期内大明银行还比较难实现贷款收益除去利息后的盈利,却也会走上正确的方向。
  “最主要便是周转。只要有利息,不用的时候钱便存在银行,用的时候一般也不会一次全取出去用了。”朱厚熜调侃了一句,“对于银钱周转的奥妙,用修自然是不陌生的。放心,只要有利息,最先带头开户,把大量的钱存进去的,便是资产局底下的诸多企业。”
  杨慎开始抠脑袋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崔元则已经头皮发痒好长时间了。
  大明对于新钱、银行、国债还能有漫长的时间用来了解、习惯、接受,崔元忧心的事还有一点。
  靖安侯府上,崔元忧愁地拿着三张宝票给孙交看:“老国丈,您给说说,这将来到底会如何?太祖、太宗和陛下的敕像,竟印在这宝票上,陛下执意如此。”
  杨廷和、杨一清已经在英杰殿上站着了,顾仕隆虽是新朝国公,但对内平叛建功的他,被皇帝从礼部提交的名单里划掉了,并没有列入造像英杰殿的名单,只是立碑置于雁翅楼下。
  而七十九的孙交仍旧精神矍铄。
  他瞅着宝票上的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敕像,长长叹了一口气:“见天颜而不拜,已是惴惴不安了。”
  “就是啊!”崔元很纠结,“您是国丈,我是驸马。这里没别人,我便直说了。这礼尚往来、求人办事,没个二五十两银子,大抵也拿不出手吧?这么一张宝票递过来,不显山不露水,本是极合适的。但如今印了天子敕像,您说收钱的人被太祖这么一盯,心里打不打鼓?”
  孙交心想那大概是浑身的皮都一麻一痒,好像要和骨肉分家了。
  但他知道崔元为什么来找他聊这个。
  “……想收的,还是会收,法子多了。”孙交摇了摇头,“陛下也不是想靠这个来警醒官员要清廉。只要事情办好了,陛下向来是不吝赏个富贵的。自然,将来若犯了事,那便也多了一桩罪名。”
  人活到七十九,啥没见过?贪污这种事,没什么好办法的,这是人性。
  “哎呀!”崔元急了,“老国丈,你我也是十一年的交情了,何必还避重就轻?心里打鼓,却还是会收。宝票既然印制了,便定然要通行。这通行得越广,多年以后天子威严何在?既然是钱,还是数目很大的钱,走南闯北,难道举着贡着赶路?如今碎银子都想法藏着,这宝票,只怕还有人藏在鞋底踩着才踏实!”
  两个天然的帝党并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把天子敕像和腌臜铜臭牵连在一起。虽然也有警醒犯罪的好处,但也是对天子威严无形中的消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4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1/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