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346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然后是一个小一点的声音,但听得出声嘶力竭:“全体都有!立正!”
  “齐步走!”
  接着便又是数千人的齐声呐喊:“一!二!三!四!”
  武进士们很难再压抑自己想看过去的欲望,虽不算极为整齐,但数千人的脚步毕竟是汇成钟鼓一般,从那边一下下地碾了过来。
  台上,朱厚熜依旧拿着望远镜,看着仇鸾从那边带着人入场。那是从五军营中保留下来的老兵、中低层武将里选出来的近五千人。他们按朱厚熜要求的新操典操练的时间已经有三年,那些参比武将们操练的新兵自不能与之相比。
  此刻看来,是有些像模像样了。
  现在自己在这,而他们先入场,本就是要给那些参比武将们一个下马威。
  此刻,在入口那边开始整队等候的参比武将和新兵们,大概也听到这边的动静了吧?
  他们是什么反应,朱厚熜不知道。
  但是校场上,一百零八个武进士只感觉身后陡然传来很浓重的压迫感。
  五军营再怎么大,也不可能修建一个足以站下数万大军的大校场。此刻在这大校场上站进去近五千精兵,已经是一眼望去极为骇人。
  那些参比武将们所率的部卒,只是在这里经过受阅、接受最后一场的评分。
  而十里行军之后未能按规则“破寨”的二十六队,则已经淘汰,连经过这里的资格都没有。
  不久之后,最中间的空地上,又是仇鸾的嘶喊:“全体都有,立正!”
  然后是面向点将台:“报陛下!五军营受命演习老兵营四千八百余员集结完毕,请陛下检阅!”
  朱厚熜点了点头:“将士们辛苦了。”
  俞大猷身后是突然爆出来的数千人齐声呐喊:“为大明而战!”
  他的背脊和头皮陡然一麻。
  他的“亲军”跟他讲了一点点,如今新操典有许多新的军中礼仪。但俞大猷是熟读四书五经之人,他现在只听这两句话,已经明白这定然是皇帝的要求。
  在新操典的过程中,这样的仪式必定是要一次次被训练、让每个人都熟悉的。
  这两句话念久了之后……总会让一些将卒明白,他们这些应募从军的人,到底是来军营干什么的。
  但为什么不是“为陛下而战”?
  “稍息!”朱厚熜在台上肃然吩咐,“咸宁侯,上台检阅。襄城伯,传令参比武将率麾下入场受阅!”
  “臣领旨!”
  经过这老兵营的入场,经过那两声呐喊,如今大校场上已经尽是庄重。
  站在朱厚熜两侧的杨一清、顾仕隆不知为何,忽然眼睛有些湿润,胸中激荡着豪情。
  都说沙场秋点兵,但往昔说点兵,不如说是点将。
  军伍之中,规矩不少,但这种形式的礼仪还真没有。
  这次皇帝列支白银五万两整,搞这一出难道只是为了玩吗?
  眼下看着校场之中齐整的军容,听着他们之前行进间和呐喊时所表现出来的士气,真让人感觉到精兵可用。
  杨一清当年去总制三边前,对皇帝说京营可以缓成军。既然设了国策会议盘活了朝堂中枢的水,三五年内大明不会有大乱。
  顾仕隆则经历了嘉靖三年的湖广叛乱,平叛立大功的是新练的神机营选锋,是锦衣卫和内察事厂。叛乱的,则是不甘利益被夺、担忧军伍改制的湖广三卫两所。
  现在,皇帝通过这次大比、检阅,把京营募兵后实行新操典的部分成果甩到了他们面前。
  军务会议的参谋们,兵部尚书王守仁,五府都督们,都听着李全礼对入口方向呐喊:“参比武将入场受阅!”
  传令兵一声声地接力过去,然后那边先响起一人的声音:“举军旗、将旗!”
  俞大猷分明远远地听着,那边也像之前的老兵营一样,要先经过什么“立正”整队,然后开始同样喊着“一二三四”的号子,齐步进来。
  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接连不断的。
  每一个参比武将入场的时间不同,他们之间虽然隔了一段距离,但不同队伍之间喊的口号是不同步的。
  因此,脚步声自然也不同步,这让武进士们和场间老兵都心头翻涌。
  但是,随后也有后面的队伍刻意调整好了节奏,或者说一直在这种气氛里,大家自然而然地调整了节奏。
  他们走得不如老兵营整齐,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显露出疲惫,不少人的衣甲也是脏的。
  在观摩着“演习对手”的老兵们是辛苦的,这些都是今天累了一天的疲兵。带着兵器辎重干粮十里行军,又在争先后的紧张情绪里实弹“攻寨”,不逊于经历了一场苦战。
  现在,他们至少是前两关的得胜者,尤其现在最先走过来的,是最先抵营、最先“破寨”的那些。
  恐怕对手就是那前十队,除非他们分列受阅时出了大乱子,显得“大战”之后军纪涣散、疲惫不堪。
  但这最前的十队哪里肯?
  对他们的统帅武将来说,前十,县爵可降等袭替;前三,三代不降等。更重要的是,那意味着在皇帝眼中,他们是目前大明在职中层将领中可能最有潜力的十人!
  对辅佐的把总来说,京营里已经有因功授伯爵的纪维民。如今非战之时,这演习就是他们立功的机会!
  而对这些新兵来说,这三个月堪比地狱!
  可是苦归苦,统帅他们的三四五品武将们这段时间是真的待他们如同兄弟,同寝同食,一样吃苦。每天都要操练得那么累,却毕竟每天都有管饱的饭,还有肉,甚至还有过酒。
  现在他们是要经过皇帝眼前,要经过以前的阁老面前,经过国公爷和兵部尚书大司马老爷面前。
  普天之下军伍之中,这是最高规格的舞台。
  他们只用咬着牙,走完今天最后一段路,像统帅将官说的那样:把腰挺直,把号子喊亮,把脚步走齐。过了今天赢了大比,将来个个都是本将的亲兄弟。就算比完不能把你们要到本将身边做亲兵,每个人,本将也自掏腰包犒谢一两银子!
  走完这段路,就有一两银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第一队接近点将台的武将走在最前头,举着自己的将旗,忽然喊道:“向左看齐!”
  于是俞大猷看到这一队的脑袋都偏向了点将台的方向,但他们的脚步还没停。
  看不见前进的正前方,却仍旧要往前走,还要尽量保持不要乱……熟知兵法的他忽然意识到:若在战场之上,这便是兵卒齐听将令、不论如何也向前的基础。
  “请陛下检阅!”
  又是呐喊,而台上的朱厚熜同样呐喊:“将士们辛苦了!”
  “为大明而战!”
  俞大猷不禁呆了呆:如果除开那些在前两关就失败了的,那也有五十多位参比武将要受阅吧?难道每一队都要这样,皇帝要一直喊那么多声?
  他没有猜错。
  就像当天朱厚熜在这里为他们授旗一样,他今天仍旧如此。
  陆炳也震撼地目睹着这次检阅,他曾很熟悉的皇帝,这些年虽然见得少了,此刻虽然已经有了无上威严,可他仍旧亲口用尽量大的声音对走过点将台前的将卒们,一次次地高喊:“将士们辛苦了!”
  而整个五军营的大校场内,就会一次次地喊起那句话。
  每个人需要记住的东西不多,参比武将只需要卡着节奏提醒麾下兵卒侧望向点将台,兵卒们只用喊一句话。
  可是重复的力量很强大,数百人重复、总共两万余将卒重复了五十多次的话很有力量。
  这力量激荡在大校场之内,尤其激荡在点将台上。
  王守仁不禁侧目看了看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了,却仍旧像底下的老兵一样尽量站得笔直肃容呐喊的皇帝。
  若天子年年来这京营将卒检阅一番,哪怕只是不做过多准备、就这么轮着检阅一番,他这种肯像将卒一样呐喊的天子,收获的会是什么?
  《孙子兵法》始计篇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如今,不就是“与上同意”吗?
  这样的皇帝,将卒会认。这样的皇帝若是将来御驾亲征……
  王守仁觉得自己丁忧之后离开朝堂中枢的这三四年,皇帝又变得不一样了。
  如今,虚岁只有二十岁的皇帝也还在最热血的年龄,可他现在不是因为兴奋而不断呐喊。
  他用他的方式,正一点点感染着身边重臣、降服着麾下将卒的心。
  杨一清想起自己被召还回京时途中听闻朝堂动荡时的感受。
  那时候,不确定是不是少年热血,可听闻那些雄心壮志,确曾心热。
  如今,点将台下既有大明最中坚、最悍勇的武将,也有刚刚高中武进士的年轻将种、帅才。
  皇帝将他们安排在了一起,现在所有人都心热了吧?
  这就是大明的天子,这就是大明的将卒。
  杨一清甚至怀疑,如果现在皇帝挥鞭向北,高喊一句“北征”,这些将卒也同样会热血上涌地开拔。
  至少如今的京营,不再不敢战了吧?
  而杨一清知道,这不是全部。皇明大学院里,兵学院、工学院等还与军器监等衙门一直琢磨着继续改进军器,停滞了许久的玻璃镜片望远镜终于有了突破——又是皇帝莫名奇妙召了道士进京的结果。
  杨一清并不懂得那到底是为什么,但只能说大受震撼。他之前从皇帝那里试看了一下,以前特殊琉璃磨制的那种与之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战场利器。
  现在,听说算学院和工学院那边又奉旨在钻研一个新项目,叫做火炮射表。
  又是杨一清不懂的玩意,因此他想到这里,也不禁看了看皇帝:他让大家不理解的事做得已经很多了。但这样的事或多或少都起到了效果之后,将来还会有多少人轻易质疑他的决定?
  这种威信,他才累积了五年多,若再经过五年、十年……
  “报!参比将卒受阅已毕!”
  李全礼的声音打断了杨一清的思绪,他眼睛看向最后一队向出口那边走去的将卒。
  对他们来说,今天结束了,晚上营中有赐宴,酒肉皆备。
  今天之后,只有那前十队伍还有一场。这一场,要以他李全礼为帅了。
  朱厚熜的声音已经嘶哑,正在喝着黄锦送上来的茶水。
  润了润嗓子,朱厚熜才点了点头:“三场决出前十,你们二人便开始准备吧。下个月武举殿试之时,朕会再来一趟,勉励一下你麾下新兵。”
  “臣谢陛下隆恩!”
  朱厚熜看了看点将台下仍旧站在那的武进士们,然后笑着对顾仕隆说道:“三十六正榜就先交给靖国公了,武举殿试的武试,朕只看那十二人决选。”
  “……臣领旨。”
  顾仕隆心情复杂地看着皇帝,同时同情地看了看底下的三十六个正榜武举贡士。
  杨一清当时说的什么分组积分晋级和淘汰决选,这些人要先经历一番了。
  大明武举在会试以前变得更简单,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就行。
  但这武举殿试,首先武试要持续十二天。前面十一天,十二人一组,两两相搏,每人每天赛一场,最后每组各取前四晋级决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3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6/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