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242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孔子祀典还只是一种态度和象征意义上的争辩,这实践学与辩证法,那是对如今身为官学的理学甚至是儒学的正面挑战!
  杨廷和已经拿到了一套,看到第三卷 了。
  “父亲,歇一歇吧。”
  四个儿子当中,杨慎在广东,杨惇去做了巡水御史,三儿子杨桓已经放弃再考、得荫中书舍人,四儿子杨枕中举已经八年,他还想再试一试。
  看儿子端来了一杯茶,杨廷和先搁下了书,而后问他:“你读到哪里了?”
  “儿子刚读到第二卷 的开头。王督台剖解物之理与人之理,看来已经不再坚持以往心即性之说。”
  杨廷和点了点头,惆怅地说道:“王伯安一生颇多坎坷,心志之坚远非常人可比。悟得致良知之法后,更是已近浑然天成。能令王伯安能再有心得、更易学问坚持,这实践学确实奥妙无穷……”
  他在学问的悟性上向王守仁低头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过去,皇帝有时候固然能有许多妙语让他感觉犹如醍醐灌顶,但始终是不如王守仁讲得这么通透,讲得让他更容易理解。
  这原因很简单,儒学之内本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术语言”体系。
  朱厚熜的用语总是更跳脱或者更粗俗浅显,对于学术大佬们来说其实不太友好:不够精确,不够让人联想到更多前人的言论而思考更多。
  但王守仁是专家。
  实践学要能够称之为“学”,是必须从世界观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的:世界的本质如何,世界变化的规律如何,人的思维与世界存在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方法如何。
  其实,从上古到现在,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提出“哲学”这一学科范畴,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包括宗教,其实都回避不了对世界观的阐述。
  这个时候,学问也没做很明确的具体分类。诸多学问中,也只有算学、天文历法、医学等等从上古浑然一体的学问当中独立出去。哲学的研究内容,也就主要围绕本体和认知来展开。
  理学与心学之别,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观点有些差异。
  现在王守仁再上一层楼,不再拘泥于心学或者单纯理学的框架。
  这固然有王守仁悟性非常人可比的原因,但在杨廷和看来,朱厚熜那“偶有所得”的一些说法,也实在过于发人深省了一些。
  想到这里,他对四儿子说道:“你既能中举,其他学问倒不必再细细钻研了。这实践学与辩证法之精妙,不只是为父,诸位参策也都深为叹服。为父平日里与你已经有些对谈,如今又有王守仁这五卷书,你且安心研习,不必执着于后年会试。三五年后,世人必明学问大道何处。”
  杨枕有些震撼地问:“三五年?”
  什么学问,不是在天下读书人心目当中经过了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争辩才会被更多人接受?
  是因为这实践学的背后是陛下吗?可学问的事,终究要经得住辩才行。
  杨廷和挥了挥手:“回去继续读吧,为父把这第三卷 读完再歇息。”
  其实最耐人寻味的是物之理的提出。万物之理,是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明证的学问。这些学问也全都被纳入了这儒学的新发展实践学当中,学问的可证、可行,都不再只是言辞思辩。
  再者,若陛下说的这一套东西那么好找到错漏之处,以杨廷和这些人的功底,又岂会这么热心呢?
  今人胜古人……今后,恐怕也不必称孔庙了,称儒庙如何?
  那么大成文宣先师及其弟子一殿之外,如何不能再添理学一殿、实践学一殿?
  陛下说了,万事万物本就是发展着的!
  杨廷和想着自己“新党党魁”的身份,认认真真地阅读着王守仁的成果。
  他也希望自己能有所启发,著书立说。
  等到嘉靖五年新法推行全国,他也年近七十,应该激流勇退了才是。
  功业,他杨廷和已经不缺了;而这新学“登基”的过程里,他杨廷和还缺很多!
  京城之中,士子和官员们这次有了不得不参与也必定需要参与的热议话题。
  皇帝只因为黎贯讥讽他猜疑已死去多年的孔子而打了他廷杖,其他引经据典就事论事的,皇帝都欣然鼓励。
  现在王守仁的那本书只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具体的文本,许多人还没资格读到。
  可是那句话已经传了出来。
  从无百代不移之学,也无万世不变之法。
  求知是行,行而有知。知有真谬,行之便明。真知有时而变,行而验之改之。知之行之有功,方为一时真知。
  “这岂非是说,我等寒窗苦读,也终究多是一时真知?如此一来,这先贤经典,学之何用?”
  国子监里,监生们是最不安的。
  明年乡试、后年会试,他们这些已经读了多年圣贤书的人怎么去应对?
  孔哲文和出自诸多先贤的后世子孙们成为了不少人拉着“热心争论”的主要对象。
  他也确实愤愤不平。
  这只是在国子监里,发表一点看法没问题吧?
  “历朝历代皆遵圣贤之学,纵有乱世,也有诸多治世、盛世!由此观之,此非圣贤之学之误,而是在朝之人未能明其义、用其法!”
  孔哲文这番话引起一阵叫好,虽然这话有点危险。
  说完这些话,孔哲文的心跳也有点加速。
  就只差指名道姓地说如今在位的君臣不遵旧法、要引来乱世了。
  “还有那皇明大学院!”一个监生说道,“你们还记得陛下对张孚敬的恩旨吗?所荫一子,是入皇明大学院!难道国子监将来会不复存在吗?”
  这句话可就更能引起大部分国子监生的共鸣了。
  自隋朝起,国子监就是国家最高的官学。洪武年间,国子监的地位也奇高无比,一度出现过科举高中者一大半出自国子监的盛况。永乐年间,南京国子监曾有近万学子,盛况空前。
  但自从后来开了“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的先例后,国子监的影响力确实在越来越低。
  如今,国子监内更是良莠不齐。既有会试落选的举人经翰林院选拔后择优送进来的举监,还有贡监和夷生。
  这贡监里,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岁贡、选贡一般还有点水平,但恩荫和纳贡进来的监生和来自地方土官甚至外国的夷生,那基本都只是在这里混个出身。
  “依我看,如今为新法,什么都乱了套!诸位,陛下既令礼部集议夫子祀典,我等坐监日诵圣贤经典,何不一同上书陛下,一抒己见?”
  “所得对!尊师重道,正要自我辈始!”
  孔哲文战战兢兢地看着他们要自己带头署名,正要另推学业更优的某举监牵头,却见国子监司业带了人搬着很多书页来了。
  “奉旨,监生每日写字课改为誊抄《实践学与辩证学之考》,以备刊刻之前百官阅览之用!每人每日不拘二百五十又六字,一日一交,俱端楷有体,合于书法。习字与作文,本月皆可免。”
  “……”
  监生确实经常被派一些需要大量识字人员进行的重复劳动,但这次居然是让他们誊抄这本书,顿时有许多人炸锅一般反对。
  国子监司业只是冷冷说道:“本月小考,此事计入考课。未能完成者,皆为下等。”
  国子监一年要举行十二次大小考课,按成绩分为上中下等,各有积分。在六堂三级的考试当中,历次积分达到八分的,就可以升级或者毕业授官,颇有点像后世的大学学分制。
  现在既然要把小小的誊抄事与考课联系起来?监生们每天确实有二百五十六字的习字课业,每月还需作文六篇。
  不由分说地,国子监这边就给每个监生都发了一页单独的纸。
  每人都只有一页,而且一视同仁,上至举监下至夷生,人人都得誊抄。
  看样子,每人都只重复誊抄一页上的内容。被收上去之后,恐怕才会又另行装订成册。
  这样的话,是每天都能得到数册?
  被当成了抄书苦工倒在其次,关键是这誊抄的都是什么?一本儒家经典之外的、原本由异端末学之人著述的新书!
  到国子监坐监是来学经典、谋出身的,国子监内许多人都怨声载道。
  自然而然,发到手里的书页也都被传阅着。
  有的人只是先读了一些“断章”,而后就开口怒驳。
  闹不闹事的另说,这天之后,国子监内就往外传出了更多关于这本书的只言片语。
  王佐汇总好了今天的奏报之后就遣人禀报了黄锦。
  张锦去了南直隶做守备太监之后,升任为司礼监掌印的张佐不能再直接提督锦衣卫。
  黄锦的权力又大了一些。
  他请示过朱厚熜之后,王佐就奉命入宫到了养心殿。
  时间已经是夜里,他站在那认真地禀报:“自西苑那边开辟围墙、改建皇明大学院开始,监生们便议论颇多。张伟那幕僚沈文周此前与孔家贡监孔哲文多有往来,臣也一直留心着。陛下,今日令监生誊抄书册,入夜之后城中多处酒肆、青楼里便传谈议论颇多。臣恐有人串联闹事,是否做些准备?”
  “闹起来了再说。”朱厚熜只看着奏报上的其他动静,这件事,王佐并没有单独写在里面,“王汝梅设宴,唐皋、汪溱……”
  那天失了智的王汝梅没有得到惩处,既然已经站出来了,他反倒成了反对重定孔子祀典的核心人物。
  朱厚熜看完了这条消息抬头看着他:“四品以上,没人去?”
  王佐摇了摇头。
  王汝梅是从七品的礼科给事中,汪溱这个兵部主事是正六品,而唐皋这个正德九年的状元目前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另外赴宴的,除了正四品的一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个正五品的六部郎中,也大多是六七品的京官。
  四品以上,那就是六部左右侍郎级别的人物了,离参策已经很近。
  朱厚熜笑了起来:前途还是要紧啊。如今参策流动这么快,天下间眼看着就要空出更多高官之位,仍在串联搏一搏的竟只剩下一些小虾米。
  看完了奏报,朱厚熜交给黄锦去保存着就又看向王佐:“你要请见,不只是为监生的事吧?直说。”
  王佐行了一礼:“湖广报来,辽王病重。”
  朱厚熜眼神一凝:“怎么回事?”
  “……淫乐过度。”王佐补充了一句,“荆州府及湖广御史弹劾之事,恐怕也给了辽王不少惊吓。总之,仪卫司里的人报来,辽王这次确实病得不轻。辽藩一些宗亲也在筹谋向陛下状告辽王昏聩、辽王妃行事跋扈,请陛下另封辽王为辽藩做主。”
  “怎么还提到辽王妃?”
  “辽王服丧袭封之前,辽藩府事便大多由辽王妃毛氏代为处置。辽王袭封后只是于辽藩内大肆索贿宗亲,代为乞恩或举告报复。辽王妃……实有贤名,只是辽藩宗亲颇多,辽王妃不免多有训诫。”
  朱厚熜算了算时间。
  这辽王正式袭封王位,也就个把月时间吧?这么快就把自己的身体搞得更垮了?
  虽然是他自己的原因,但如果因为辽藩这段时间害民被弹劾之后,皇帝又给辽藩换一个王或者干脆除了辽藩,那又是一件大事了。
  其他诸藩可不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觉得辽藩或者辽王罪有应得,只会觉得皇帝对藩王宗室实在是苛刻。
  王佐等着皇帝的决定。
  对于辽藩之事,之前其实已经做了处置,旨意已经在路上了:朱厚熜给了训诫,驳回了那些乞恩,令辽王退还所收贿赂,另外罚了一大笔银钱给受害百姓。
  荆州府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辽王朱致格现在如何愚蠢,而是荆州府的官员在搞事。
  朱厚熜对辽藩做了处罚,荆州府应该停歇了才是。
  但现在朱致格病重,湖广要是短短时间被“吓死”了两个藩王,那么可能就真有点热闹了。
  朱厚熜沉思片刻就说道:“快马去荆州府,代朕慰问辽王,令靖安侯延请名医为其诊病。”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2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2/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