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74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你算什么?
  你爹叫什么?
  和小伙伴们扭打在一起的严世蕃记着这一张张脸,心里记着他们父亲的名号。
  他相信他爹。
  他也相信他自己。
  ……
  离五月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严嵩和刘龙的工作量加大了。
  仍旧只是统计在京朝参官们应殿试策的奏疏中所谈及的大明弊病,还有他们的解决办法。
  这些东西摘录、统计得多了,严嵩和刘龙也渐渐感觉到许多人笔下的千篇一律。
  用词用典可能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里里外外看去,大多数人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开源节流。
  严嵩抽空抬头看了看皇帝,心里掠过一丝佩服。
  十五岁确实正是记忆力、精力都非常充沛的时候,但如此耐得住寂寞、容得了枯燥可不是一般少年人能做到的。
  作为现在满朝臣子中与皇帝接触最多的外臣,严嵩越来越佩服这个皇帝的不一般。
  杨廷和其实已经赢了。
  只凭他力主选立了这个皇帝,青史之中杨廷和必然因此得到一句赞誉。
  现在,皇帝在看随着最先进京的费宏一同呈进来的奏疏:同样是应殿试策,这是快马送去给入京重臣的。
  陛下对于这次策问贡生及众臣的重视,可见一斑。
  杨廷和反应那么激烈,绝非无缘无故。
  但皇帝的耐心,其实也远超杨廷和想象。
  严嵩也有这种矛盾的感觉,就像皇帝成年人的眼神与他年轻外表之间的矛盾。
  就在这些思绪里,张佐手里捧着一封东西快步走了进来,又有点像那天跑进来送那封“钱宁、江彬”案审讯进展奏疏一样。
  严嵩的心提了起来,就听张佐近前禀报道:“陛下,咸宁侯病重垂危,因心忧爵位袭替,故而先行送了遗表入宫。”
  朱厚熜呆了呆,暂时放下了费宏的奏疏:“咸宁侯已经病危?上月去视疾的御医怎么说的?”
  “……病入膏肓,药石难医。”张佐已经长进了很多,来之前就预料到了这些问题,提前准备好了。
  朱厚熜想起老秦口中神奇的大明太医院,心想莫非御医真这么厉害?
  老人熬不过冬的多,但现在已经都夏天了……
  朱厚熜想了想就说道:“吩咐下去,朕亲去视疾。”
  严嵩大惊失色,但是强行按捺下了自己站起来劝一劝的冲动。
  皇帝亲自到臣子宅中探望,这是何等重恩?
  而咸宁侯仇钺若真到了弥留之际,恐怕知道了皇帝圣驾莅临就可以放心瞑目了。
  更重要的是,咸宁侯是勋臣。
  忠武谥号正在外面传得沸沸扬扬,江彬部将在汤麻九之乱中杀良冒功的案子正在审,皇帝在刚刚让杨廷和“心灰意冷”首次主动请辞之后探望武臣……
  这又是了不得的信号。
  没办法,藩王继统又先声夺人的他,现在太多举动都能被解读为信号,让许多人不能不多想。
  天子还是起驾了,司礼监的小太监急匆匆地先行赶往咸宁侯府吩咐接驾。
  这几日告假在家的仇鸾自然知道自己承袭咸宁侯的爵位稳了,他和身染重疾的父亲、病重垂危的祖父齐齐感动落泪。
  皇帝视疾咸宁侯的消息迅速传遍京城,艳羡的、警惕的、愤然的……不一而足。
  可皇帝毕竟只是过去看了看,在侯府总共也没有停留超过一刻钟。
  象征意义大过真的商议什么。
  对文臣来说,更大的震动是那天晚上从宫里传出的旨意。
  几匹快马在夜里出了城,直奔通州。
  在通州驿馆,王守仁和随他一起进京的两个弟子刚刚抵达,驿馆里还住着于谦的后人于允中。
  “于公得谥忠武,实至名归。”王守仁向于允中敬酒,“于公泉下有知,却必然洒脱一笑:清白在人间便足矣,哪管史册如何臧否。”
  “抚台若早生一甲子,家祖必引为知己。”于允中恭敬地回礼,“卑职在杭州,亦早闻抚台英名。今日一见,既佩且服。家祖之后,允文允武之国朝干臣,以抚台为最。”
  王守仁心里有点感慨:于谦后人,终究还是唯唯诺诺,嘴里很甜了。
  他觉得人人可成圣,但这成圣之路,也很看天赋与品性,各人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成就也各有不同。
  “于兄谬赞,阳明受之有愧。”他微笑着说道,“今夜邀于兄共饮,一则实在钦佩于公,二来嘛,吾在学问上别有见解,也愿厚颜借于公一寸光,传扬心学呐。”
  于允中愣了愣,心里还在找着怎么回复更加合适的词句,就听门外驿丞喊道:“王抚台?有圣旨到,快快出门迎候接旨!”
  王守仁也很意外,于允中心里想着你还嫌名声不够大?人还没到京城里,又有圣旨来了。
  连夜赶来的太监见到了王守仁之后并不摆谱,等王守仁面北跪下之后就开口宣读起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久闻王守仁学问精深,见识非凡。着令王守仁充任六月初二经筵值讲官,剖讲经义,以解朕惑。钦此!”
  王守仁心头大震,立刻跪拜在地:“臣王守仁接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让他充任经筵讲经官意味着什么吧?
  他所认可的心学,在某些人眼中可是异端邪说!
  还没进京,宸濠之乱叙功之外已有一团新的风暴围绕着王守仁。
  但既然事涉心学未来,他不舍得拒绝,也不想再像之前一样逃避朝堂风雨。
  天子对心学也有所耳闻、也颇感兴趣么?


第101章 《心·理学》
  杨廷和设想过借钱宁、江彬之案做点什么之后皇帝的反应。
  他本来觉得自己只要存了离开朝堂的决心,那就已经足够尽到自己的责任了。
  皇帝不让他主持修撰《大明忠佞鉴》,他不觉得这是皇帝怕自己搞什么春秋笔法,反倒让他很惭愧:这似乎是一个要把他继续留在内阁的决定,难道劝留不是做做姿态?
  可王守仁?
  等到下月初二第一次经筵的安排传来,杨廷和又更加纠结了。
  刚刚大吵了一架,难道又要去跟他吵?
  但是新法,心学……这不就是熙宁变法前的旧事重演吗?
  杨廷和真的不想再沾这些事了,只是他身为理学门人在朝堂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文臣,难道能不站出来说点什么?
  就算致仕了,他始终还有要跟随余生的身份:理学门人。
  从他杨廷和自己的学问倾向来说,他也对王守仁要向皇帝讲经义非常膈应。
  如果王守仁只是站在那里,那没什么。
  但向皇帝讲述经义?五月初二我讲的是什么?
  “伏惟皇上以圣人之资,传圣人之道,居行道之位,而操参天地赞化育之权,复隆古之太平,除异端之末学。”
  你说的“谨受教”,你现在是在做什么?
  老人家血压渐高,忽然觉得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了。
  他走了,谁来抵挡王守仁这个心学传人从学问角度发起的冲击?
  这并非说他杨廷和就是理学正统的领袖、最强者,而是因为程朱理学早已是官学、与政治密不可分。
  翌日常朝后,杨廷和扭扭捏捏地站出列来:“陛下,臣请单独奏对。”
  蒋冕猛然变色。
  正如之前所说,这种阁臣单独奏对的戏码,一般就只针对同等级别的政敌。
  现在梁储已经走了,杨廷和刚刚有隐退表现几天而已,难道是再次毫无征兆地要向王琼他们发起攻击?
  不可能,他蒋冕被针对的概率更大。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点了点头就说道:“去乾清宫。”
  ……
  蒋冕纯粹现在地位未稳、患得患失。
  等杨廷和离开后,几乎所有人就都想明白了:杨廷和此去,是因为王守仁。
  四朝老臣,终究是有放不下的东西、也有不得不应对的事情。
  这算不算陛下的奇谋偷袭?这一回,换成了杨廷和十分被动。
  此前所有人都只是想:陛下召王守仁进京,是因为他跟王琼的关系,是因为王守仁确实有才干。皇帝也有可能对王守仁的学问有些兴趣,但王守仁进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宸濠之乱叙功。
  现在倒好,直接不经翰林院推选,在人家还没抵达京城时就任命他讲下一次经筵。
  在梁储去职、王琼等人戴罪留职的巨大震动下,这道圣旨出奇地顺利。
  皇帝没有出动厂卫,也没有让三法司彻查群臣,这终究有点用,没有人想在这时候再次触怒皇帝。
  何况,心学理学本就是源出一家,也都是儒学嘛。
  这个时间,王守仁正从通州赶来京城的路上了吧?
  但圣旨已下,杨廷和想怎么做?
  乾清宫东暖阁,刘龙应激反应来了。
  陛下VS杨廷和。
  哪一次不是火花四溅,突出一个哈人?
  他佩服严嵩。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