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64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身担重任、唯愿不负天命。
  张璁睁眼提笔时,就确定了这次自己该怎么写这篇策论。
  钱,是天子解开当前局面、再致大明中兴的线索。
  陛下想看到真相!
  张璁决定赌一次。
  在他不远处,黄佐已经写完了,但他看着自己的策论双目茫然。
  命不好,认了吧。
  他的才学,不在这方面。
  大概确实命格与科途犯冲。
  虽然梁储曾经提点过他,但陛下的策题竟然实务到如此程度,而且是黄佐过去不曾多加关注的财计,为之奈何?
  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
  不论是什么题目,落脚点都放在人身上是没错的。
  因人成事,因人败事。富国之计非一日之功,前朝之鉴历历在目,不论何种方略都需要吏治来保证推行。
  但这样的立论有任何出彩之处吗?
  三甲就三甲吧,黄佐已经做好了到地方做个小官造福好一方的心理准备。
  同样一个考场,自小在铅山费氏这个望族中耳濡目染的费懋中却看得更透。
  富国之策,牵涉实在太广。
  军屯产出糜烂不堪,地方田地日益集中,商税关税难以推行,铸币之权混乱,内库国库之争,天灾流祸不定……
  许多问题,是碰不得的。站在士族的立场,有些问题他也是不愿碰的。
  想来想去,他选择了治灾治荒这个切入点。
  如果百姓能因天灾兵祸少一些流离失所,田赋产出至少会多一点、稳定一点。
  在伯父将要还朝的这个时间点,费懋中不愿表现得太突出。
  对他来说,有进士出身就足够了,不需要更高的排名。
  ……
  圣旨是颁布给全体在京朝参官的,但其实也有数封信件从各个驿路传了出去。
  他们的目标,是正在还朝途中的一些重要人物。
  费宏、杨一清、王守仁、孙交……这些人对于皇帝问出来的题目,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卷?
  入了夜,已经尽了全部努力的贡生们离开紫禁城后才知道这个消息。
  “举京同考啊,举京同考!”张璁有点激动地拉着黄佐喝酒。
  再过两天才会放榜,但他们此刻已经是卸下一个担子,只等结果了。
  黄佐有点意兴阑珊:“小弟明白你的意思,陛下很重财计,甚至有行新法之意,不然何须群臣献策?”
  “……你那文章极好啊,还不满意?”
  “好在何处?离题万里、平庸至极呐!”黄佐有些意兴阑珊地和他推杯换盏,“张兄,这科途,真是命数啊!你七试不中,是天要留你辅佐新君。小弟呢?那是老天爷频频示警,我却不悟。我啊,莫如就做个教书先生,育人去也。”
  “何须沮丧?”张璁把酒盏从他手中接过去重重放在桌上,“为兄倒觉得,你这策论自有专一求精之妙。细细思索一番,陛下如今竟是有行新法之意,则吏治岂非根本?去岁憾失会元,才伯,这回你倒大有一甲之望?”
  “……你是宽慰我。”黄佐已经有命苦恐惧症了,“陛下问何以富国,我大谈吏治,离题万里矣。战战兢兢做稳妥文章,冒冒失失丢会试路引。小弟之笑柄直达天听,陛下如何能点我入一甲?”
  杨廷和府中,杨慎吹干了纸上墨迹,兴冲冲地赶往杨廷和书房。
  他自信,如果今科他也在贡生之中,这状元还是他的。
  到了杨廷和书房敲开门进去后,他还是表现得谦虚谨慎:“父亲,儿子这应策疏已做好,不知可有不妥之处,还请父亲斧正。”
  他看了看,只见父亲书案上纸是铺好了,砚台里的墨却干了,纸上未落一字。
  看了儿子一眼,杨廷和皱起了眉轻声说:“月底前做完就行,你急什么?”
  “……父亲,您不先看一眼吗?”
  “不看。”杨廷和眯起了眼睛,“你已经不是贡生。这道疏,你要写三遍,到时候为父一起看。若非一篇好过一篇,三篇皆无可取之处,以后你不如就一直呆在翰林院修史。”
  杨慎顿时委屈得脸色胀红起来:“父亲,儿子有如此不通实务吗?”
  杨廷和陡然睁眼目光凌厉无比:“岁入八百万两,不能横征暴敛,不能因此动荡国本,不能只是一时功绩!你这道疏,能有此效,能说服自己吗?贡生可以侃侃而谈,你不能!以为父多年宦海浮沉,苦思已有半日,如今尚不敢落笔一字!怎么,你已经比为父更有才干、更明实务了?”
  杨慎很少很少,非常少见到父亲如此锋芒毕露、如此不客气地训斥自己。
  “……只是陛下问策而已,岂会真依谁人奏疏行事?”
  “只是?而已?”杨廷和锐利的目光盯了他很久,随后显露出落寞来,“该早些让你去地方历练一二的。如今却晚了……你是我杨廷和之子!你若当真才干非凡,岂会在翰林院蹉跎十年?”
  杨慎张了张嘴,一时无法反驳。
  仔细一算,似乎真已经在翰林院呆十年了。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但是心高气傲的他,又哪里受得了总被认为是某某之子?
  “才子,与能臣,是两回事!”杨廷和厉声说道,“你已过而立之年,三十又三矣,那才子虚名还未享受够吗?为父终有一日会致仕,人走茶凉。这朝堂之上,巨浪暗流不断,你站得稳吗?回房,细想!”
  杨慎张了张嘴,终究没再反驳。
  父亲今日到底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第89章 谁的心思也看不懂
  看着儿子的背影,杨廷和知道他没听明白自己的意思。
  新君登基后,杨廷和日益感到心力交瘁。
  梁储已露锋芒,蒋冕摇摆不定,费宏、杨一清都在回京路上,还有那个在南方宣讲心学的王守仁。
  他没能像两个月前所料想的那样顺利整饬朝纲,而他这个年少成名的儿子,时至今日竟仍然如此轻佻。
  书房内重归寂静,跳动的烛火将杨廷和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刚下的决心,又因为儿子动摇了几分。
  若真拼了这一把,杨慎在自己走后站得稳吗?
  杨廷和闭上了眼睛,疲惫地长叹着。
  月底吗?
  到那个时候,有些人就该陆续抵京了。
  明天还要读卷,杨廷和撑着书案站了起来。
  铺了一晚的纸张上仍然一字未写,杨廷和默默凝视着这张白纸。
  为什么这么难写?
  在他原本的料想中,此刻的大明应当就如这张白纸,可以将多年夙愿尽情挥洒才对。
  但现在不同了,他选立的新君,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在他身边编了一张网。
  用君与臣的纲常,用君臣一心的幌子,用他杨廷和赤忱一片公忠体国的心。
  这都没关系,如果皇帝一直是谦虚谨慎的听政听讲听劝姿态,那真的没关系,慢慢来,许多事都是这样慢慢过来的。
  但为什么非要让人借于谦一事私下议论不休?是不是存了让大家谈论着变法,造起势来然后顺水推舟真的行新法的心思?
  那是真的要动大明的根基啊!
  先是宣示法统,又重军权,现在要富国变法,还要天下臣民如于谦一般能文能武又忠诚清廉,你掌控得住这一切吗?
  很多事,根本不是你多听几个人的意见、表面慎重就能更稳妥的!
  上行下效,初次登场就带头冲锋的皇帝身后,现在冒出来的都是严嵩这样的投机之人。
  只知逢迎上意,算什么忠?
  月底吗?
  杨廷和的手指在桌子上抓了抓,目光重新坚定起来。
  玉不琢不成器。
  他这个儿子如此,新君同样如此!
  那就月底吧!
  ……
  五月十九,读卷。
  头一晚弥封好的三百多份殿试考卷都送到了被称为文楼的文昭阁。
  现在,十七个读卷官都在这里。
  四个内阁大学士,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四尚书,石珤、严嵩、刘龙、张璧、杨慎等五个翰林院资深学士,还有夏言、解昌杰、工部左侍郎吴廷举、国子监祭酒贾咏。
  阵容复杂,耐人寻味。
  杨廷和父子全都是读卷官,皇帝之“恩”太重,杨廷和现在心情已经淡漠下来。
  之前下的这道圣意,劝都劝不动。
  偏偏杨慎在翰林院的资历确实是够了,当年又是状元,选他的理由是充足的。
  杨廷和日益觉得,皇帝这是在把他架到火上烤。
  他和毛纪真心想推选为读卷官的诸多中坚力量,却大多都没被选中。
  现在这十七个读卷官里,隐隐分为三个派系:杨廷和、梁储、袁宗皋麾下各有一些人。
  但是像严嵩这样的,既是杨廷和的门生,又是如今陛下的近臣,他堪称左右摇摆。
  而梁储与王琼,那也只是因为之前被一起攻击,眼下暂时抱团罢了。
  原本就已经够复杂,昨天之后,又会因为皇帝欲行新法的信号可能分出新的阵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