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38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但眼下没有一个文臣对此有所谓文武之别的担忧,因为说的是天子的皇位稳不稳!
  朱厚熜此时的心情比之前激动多了,这不像之前那样是演的。
  废了这么大的劲要亲自下场,不就是要利用好避免不了的议礼,刺激一下勋臣武将的野望吗?
  “若是将来再反,有乱不能平,那只能说是朝臣上下皆不用命。”朱厚熜听完这些表态,看向了文臣班列,“如今,诸王还没有反朕的,诸将忠心效命,他们对于朕继位大统,享受这大礼之中的位序尊荣没有异议。”
  “天下若真不安,要有人举事,还要有人附逆!眼下无人举事,这朝会的第一个议题却有人存心阻拦。”朱厚熜把话题扯回到百官,“朕这是为了立威吗?朕乃天子,需要对臣下立威方能继续商议国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忠心臣下,需要畏威才能忠君用事?”
  大帽子一顶继续扣下去之后,朱厚熜顿了顿。
  该收尾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朕自然知道。但是,朕要维护的是天下大礼,是要让天下仓廪实、衣食足!”
  “朕只关心这天下大礼,因为只有这天下大礼,决定了我大明天下百姓会不会揭竿而起,又或者因为困苦至极附逆某些狂妄之辈。这既是大明长治久安之计,也是平朕继统之后所谓天下不安之计!”
  “朕是不是昏君,不是由朕继嗣与否决定的,是由天下百姓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来决定的!”
  “朕设起居注官,朕说的每一句话,办的每一件事,朕都不怕被记下来。朕堂堂正正继位,光明正大行事!”
  “既食君禄,为君分忧。朕现在是君,不愿食朕之禄,为朕分忧的,尽可辞官归乡。要留下来的,就把心思都用在真正的国事上!”
  “今日之后,若再有人于这继位法统一事上始终纠缠,不顾其他国事,杀无赦!”
  “杨阁老,你心忧大明诸多弊病已近膏肓否?”
  这番话铿锵地说完,所有人再没有了只停留在礼制文本上扯皮的余地。
  能来上朝的,会是傻子?
  天子继统不继嗣,损害的只有皇室宗亲中某些人的利益。
  臣子若是忠心事君,怕什么?该有的地位,该有的荣华富贵,一样都不会少。若还不满足,图的是什么?
  若说担忧将来天下的安稳与百姓福祉,那么天子已经对藩王恩威并施进行了约束,将来更准备高举为天下子民谋“仓廪实、衣食足”的大旗削弱反贼的根基,还不够吗?
  在这样的剖析下,杨廷和都为难不已。
  对礼的那种阐述,离经叛道、偏狭又露骨!礼的本质,又何止利益一点?
  但眼下,杨廷和抬头看着朱厚熜,眼里看的是他递过来的台阶。
  心忧大明诸多弊病已近膏肓否?
  杨廷和当然是心忧的,他之前只是不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
  现在,皇帝先问了忠不忠,又直言礼中之利。
  忠,才有利。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真正的大礼,才会有那份源源不断、荫及子孙万代的名与利。
  十五岁的他,今天真的不是胡来的。
  他哪里是真的在乎所谓名分?杨廷和已经隐约揣摩到了皇帝今天这般表现的目的所在。
  看了看心气被挑拨了一些的勋臣武将,杨廷和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臣早已心忧多年!陛下既知藩王继统之危,多年弊病再添新忧。讨而胜之乃是决心,陛下何以言必胜?仓廪实、衣食足,陛下何以致天下真正大治?”
  要踏上那个台阶,他还需要一个信号。
  朱厚熜眼神锐利地看着他:“朕查账,就是要清楚我大明有多少家底能维持这天下大礼。至于如何致天下真正大治,正如阁老所愿,君臣一心,革弊图新!”
  “若奸佞尚存,一个个办下去;设内档司,朕能明百官才干品性;复设起居注,朕自警醒言行;明朕法统,群臣不得再有二心。朕这不是正在一件件办吗?这一些,哪一件不是持重之举,为长久计?”
  皇帝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了明确的态度:他其实很持重、计长久。
  总攻没有立刻击败王琼,内档司还是设在了司礼监,起居注官不用他争取,毛澄将要下狱议死罪,陛下要立赏罚分明的规矩。
  现在听皇帝剖明他的持重之心,还要告老还乡的话,主张复旧制、保守的杨廷和再不能说他只是出于公心。
  天子要承担被说成昏君的压力,首辅也要担得起重任。
  杨廷和捡起了帽子:“臣已请辞两次,请内档司记录在案。臣愿陛下始终为天下长久计,行持重周全之政,创富足知礼大明!”
  这是无可指摘的圣天子宏愿,这里没人敢像文彦博一样说什么非与百姓治天下。
  他走上了台阶,还确认了请辞的严肃性。
  “本该如此!”朱厚熜笑了起来,坦荡无比地点头,“朝会继续!大行皇帝上尊谥等四事这个议题,毛澄及礼部其余三个堂官不愿办,如今礼部尚书虚位以待,朕交待的事还是得有人办。刚才三问之前,还是有那么多人表达过一次、两次反对,朕就不为难你们了。既然如此,就由潜邸旧臣来办这件事吧。袁宗皋,你怕不怕悠悠青史?”
  新任的吏部左侍郎袁宗皋站了出来:“陛下奉遗诏继承大统,有澄清宇内、再造大明之志,悠悠青史怎么会没有公断呢?臣何惧之有!”
  他看着朱厚熜很激动。
  那天提醒的“不容老臣、不容功臣、不容谏臣”,他怎么会想到天子以这种方式用出来呢?
  这成了他堵住杨廷和继续劝的武器!
  在忠或不忠的旗号前,再老的、再有功的、再拼命死谏的,那都没意义了。
  天子要的是忠臣!
  何况,还有一杆着眼百姓福祉的天下大礼大旗?
  今天袁宗皋一句话都不用说,陛下也不让他说。
  升任吏部左侍郎时,传旨的黄锦就带了陛下的口谕:“朝会时,朕自己来。”
  还没入阁的袁宗皋,陛下不愿意他在文臣中间将来难做。
  这关爱殷切之意,袁宗皋心里感动又敬佩。
  他哪能想到完全不需要君臣之间吵个没完,一个忠字,一段对大礼赤裸裸的剖析,就谁都不能再有二话了呢?
  对天下大礼的阐述,是给所有人的台阶。
  但陛下只能亲身下场这一次了,将来的朝堂,该是陛下忠臣为之冲锋陷阵了。
  天子只能在与他法统皇权有关的事情上亲身下场!
  朱厚熜终于了结了这件事:“那这件事就议完了,着袁宗皋升任礼部尚书,尽早将大行皇帝上尊谥等仪注逐一呈来。追尊先父、加封母亲二事,朕本就排在后面,只是先安排下去而已。但领不领旨意,则是根本问题。第二个议题,说说登基诏书中的裁撤冒滥官军一事吧。”
  从台阶上站起来的杨廷和振作着精神,刚要发表自己对裁撤冒滥官军的具体方略,就见陛下让黄锦把带着的盒子递了过去。
  朱厚熜打开盒子之后拿出一个册子:“经过初步估计,在京官军、旗校、军匠人等冒滥之数约有十二万至十五万之间,每年可节约食粮约一百余万石。这个数字历经多年积累而成,朕这几日查账就是在筹办这件登基诏书之中已经应允之事。”
  随后就是作为会计的秀场时间,诸多的历年数字从他嘴里脱口而出,毫不滞涩。
  憋在原地的杨廷和只能瞪着越来越大的眼睛。
  他查账就只是为了查这件事吗?那可真是无话可说啊:真心是在为大明,是在筹备善政!
  还有这对过去数年间田赋钱粮开支用度的准确记忆!
  严嵩的笔不停,时不时抬头看看年轻的皇帝:为了今天,他已经练习了多久?
  跋山涉水来到了紫禁城,文武百官都见识到了一个绝不能以外表年龄视之的皇帝。
  “十二万!”朱厚熜最后凛然说道,“今年内,计有十二万余人可先行裁撤!”
  刚才还心情激动的勋臣武将脸色一僵,但完全不逊色于他们的声浪在西角门内外同时响起。
  文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被押出左顺门毛澄听着远处那些熟悉的声音眼前一黑。
  圣明?
  你们是在嘲讽我吗?


第56章 封桩库?三大营?
  齐呼圣明声中,严嵩忍不住看了看袁宗皋。
  都六十八了,还有这等一飞冲天的时候!
  谁给的机会?天子!
  但理由多么正当:天子虽然知道他们心里有疙瘩,只要他们能保留意见继续忠诚就行。让袁宗皋来办这件事不是一句从龙之功,是因为那么多人不愿办这件事,天子不想为难他们。要不然像他们说的一样担心悠悠青史的评述,那岂不是摁着他们的脖子让他们挨骂?
  现在天子也把新朝首任起居注官的机会给了他严嵩!
  四十而立,握住了起居注之笔的严嵩支棱起来了。
  碰到这种毫不介意起居注中怎么写他行止的皇帝,这起居注官多是一件美差使?
  长伴君侧,却只用秉笔直书便是一份功劳。
  什么也不用争,什么都不用掺和。
  记就完事了!
  等到陛下对常伴身侧的日讲起居注官有了深刻印象,那内阁离自己还会远吗?
  现在这朝堂的精彩还没结束,朱厚熜这话一说出口,郭勋等人脸色僵住了。
  裁那么多,我们拿什么帮你讨而胜之?
  而文臣那边则是萎靡之色顿收,激动地跪下来齐呼着圣明。
  继嗣继统之事已经有了结果,切换到下一个议题之后,毛澄下狱议罪像是翻篇了一样没发生过。
  毛澄是谁啊?哦,已经是待罪草民。
  而一举裁撤十二万余冒滥,多大的功绩?谁来主持?谁来献策?
  杨廷和自然出班陈述他的方略:该由何人领办此事,裁撤后省下来的钱粮今年可以怎么安排。陛下你今天就确定好了能裁十二万余实在是莫大善政,只是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陈金的奏疏内阁也看过,钱宁江彬籍没家资实在不宜那么草率安排……
  严嵩记着这些,心中默默感慨:收放自如啊,陛下和百官都收放自如!
  而天子果然早就有牌!
  经过今天这敲打众臣攻讦、复设起居注官、新设内档司、借议礼之事将毛澄及诸多言官都端掉之后,天子刚刚激起了武臣的一些情绪,这才提起了裁撤冒滥官军一事。
  这事损及勋臣武将,却会令文臣与百姓齐称善政。
  今日没见魏彬、谷大用、张永,难道天子已经将他们和勋臣武将全都压了下去,这事已经有了把握?
  杨廷和也开始借由裁撤冒滥一事,把朝廷开支用度的话题引了出来,顺带表达对陈金所奏方案的不满。
  之前被张九叙弹劾的人里,就包括了陈金这个左都御史。
  朱厚熜等杨廷和奏完就又开了口:“钱粮的诸多难处朕知道,钱宁江彬籍没家资一事稍后再议。先说一点,朕查了内承运库的账才知道,多年来皇兄新设有一处密库,其中计有白银四百余万两。这是效仿前朝封桩库的举措,储备将来一举根除边患之粮饷。据魏彬等奏实,此乃皇兄明知重新选练京营精锐必会出现的局面,毕竟会有一个汰选过程。”
  “因此,皇兄也一直令魏彬、张永、谷大用等人留意冒滥事宜。朕能这么快清楚在京官军冒滥实情,是皇兄遗泽。等京营重新选练为无敌劲旅,皇兄本就会挟势裁撤冒滥,兼有一笔丰厚的储备军饷。只是多年来钱宁、江彬等人辜负了皇兄信任,以致于冒滥之数达到十余万之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