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的插科打诨结束,杨廷和立刻又站了出来沉声问道:“陛下于司礼监文书房新设内档司,此举有违旧制,岂非又开内臣监视百官新举?陛下若只是要记录群臣奏疏中重要态度,以求将来有事时可前后比对,此事当可循起居注官旧例。臣请陛下于通政使司之下设此司,命翰林院复设起居注馆,由翰林学士轮值担任朝堂书记,分别负责记录朝官奏对与天子问答。”
这件事他不得不站出来质问。
这无关话语权,他要替外臣来争这一件事。
怎么能在东厂之外又套新的枷锁?奏疏里的断章取义让内臣来做?
第50章 严嵩何在?
通政使司是奏疏流转的中心,在那里设这个部门也是很合理的。
既然还要记录朝堂奏对时朝官们的言论,正好将之与复设起居注官的建议一起提出来。
这样一来,天子也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朱厚熜深深看了一眼他:见招拆招了属于是。
开国初年,大明是有起居注官的。朱元璋时曾让宋濂、魏观担任,但到了洪武九年就被废置了。
过了五年后,这官又被他恢复了。
朱八八就此让他的后代们都有了先例可循,设不设起居注官,纯看天子意愿而已。
如果老秦说得没错,应该要到万历年间才会有一段较长的稳定时间有起居注官,最后形成了一本《万历起居注》。
总而言之,天子对这种臣下记录自己言行还轻易不给看的事是不感冒的。
厚照我堂哥对这种事当然是敬谢不敏。
还起居注,老子朝都懒得上!
现在杨廷和借题发挥,挟百官对“内档司”这种存在的不安想要把这件事劝回去,同时要提出让朱厚熜同意复设起居注官。
你不应该让百官对于上疏多一重顾虑,相反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朱厚熜摆了摆手:“了解比对群臣于诸事的前后见解与态度,是朕用以考察百官的方法。内臣在朕身边呆的时间最多,负责按朕意思记录的内臣也不会牵扯其他权位,杨阁老担心什么?至于复设起居注官,那自然可以。”
杨廷和对此如同梗在喉咙中,还是要把这内档司置于司礼监文书房中吗?
那还不是在司礼监大太监的眼皮底下做事,想整哪个朝官的话在这种记录里瞎写怎么办?
你还问我担心什么?
虽然得到了复设起居注官的承诺,杨廷和却仍然说道:“陛下,臣坚持认为这内档司需设立在通政使司,又或者设立在内阁中书科下。这内档司从无旧例,听起来和百官告身履历也有关系,由司礼监文书房来负责,实在令百官惶然不可终日。”
“怎么,起居注不会令朕惶然不可终日,这内档司却有这么可怕吗?”
“旧制无有此司,若要设立,其职掌、权责、诠选诸事自然需要从长计议。”
“太祖旧制,司礼监与翰林学士皆是天子助手。杨阁老谈旧制,是要细细分说一下太祖旧制如今尚存多少吗?”
这话出口,杨廷和等人的表情明显一僵。
聪明人不忽悠聪明人,朱八八定下的规矩,如今仍然一如开国时期的又有几样?
虽然大多都是皇帝主导改变的,但怎么有的你们就阻止,有的你们不阻止?
眼下说旧制,皇帝指的意思是什么就很明显了。
果然只见皇帝皱着眉头说道,“这内档司,也是朕的助手,掌事由朕的御用太监兼任,只备与朕查验之用。设于司礼监文书房,不添新职,不加另俸,不定品级,杨阁老是事事都要捏在手上吗?”
杨廷和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又是一顶帽子。
他这么一个老同志,今天先领了一顶逼宫的帽子,又要领一顶事事捏在手上的专权帽子吗?
还说起司礼监与翰林学士曾经的旧制,仅仅都只是天子的秘书而已。
虽然现在内阁和司礼监都已经成为了超然的存在,但本质还是天子秘书。
天子就是要把这个“以备咨询”的秘书职位设于司礼监,其他官员从什么角度去反驳?
一个仅仅位于司礼监文书房底下,没有品级没有俸禄的兼职而已。
还是身前的御用太监兼任。
杨廷和心里别扭万分:“这起居注官……”
朱厚熜又打断:“朕这几日已经考察了一下如今翰林院中诸位学士的履历,朕点两人吧。严嵩,刘龙何在?”
陡然被提到的严嵩根本不清楚自己是为什么突然“简在帝心”了,闻言赶紧出了列。
与此同时,已升任左春坊左中允,又在翰林院兼任修撰、侍讲学士的刘龙也不禁迷茫地走了出来。
昨天崔元让女儿归省告诉他,最好就讨个编修正德皇帝实录的差使,结果怎么会今天被点名要担任起居注官呢?
一个是曾担任修撰、回乡养望十年又回到翰林院的严嵩,一个是在翰林院里已呆了二十二年的老学士。
杨廷和默默地看着严嵩与刘龙,还好,一个是他曾经的门生,另一个是崔元的姻亲。
陛下这两个人选倒是令杨廷和说不出话来,也算是还给了杨廷和一个脸面。
废置多年的起居注官被重新设立了,天天能在天子面前晃悠的这个职位,那是升迁的捷径。
“臣严嵩……”
“臣刘龙……”
“叩谢陛下隆恩!”
朱厚熜点了点头:“来,把案桌抬过来吧。吵了这么久,正式的国事还一件都没议。你们不提,朕也会复设此官,早就备好了。”
杨廷和等人便目瞪口呆地看着太监们真的把早就准备好的两个案桌抬了出来,放在了朝堂上原本该有的起居注官坐的地方。
既然是天子早就已经决定的事,那还谈得上是杨廷和争取而来的成果吗?
什么叫做预判啊?
起居注官又叫日讲起居注官,他是不论朝会、御殿、听政、经筵、宴飨……都会出现的。
有条件的话有桌子,没条件的话也可以凭记忆甚至当场站着记点什么。
只要天子出现在公开场合,他们都可以陪侍左右。
至于后宫当中天子的私生活,朱厚熜倒是确认了没有“内起居注”这一说。后来有流传的所谓内廷起居等秘闻,大概是后世哪位皇帝开始才有内宫太监记录。
严嵩和刘龙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获得了这个职位,有幸坐到了案桌之后。
这起居注官才从七品,以严嵩和刘龙两个老资历来说自然是高配了,但意义非常啊。
朱厚熜等他们就位了,这才开口说道:“免得你们先争个头破血流,这才先定下规矩,朕暂时把这批彼此攻讦的奏疏都先留中,人事先不动。这攻讦之风、夸大之风一时之间改不过来,朕也知道。但这务虚之风,从朕这里开始先改。”
“对朕来说,继位法统就是实事,也是今天朝会本该议的第一件事。朕已奉诏登极,于情于理需要先安排这件事,上告皇兄在天之灵,下正法统名分。不必争论该不该,而是领了差事下去办,这是朕的旨意。毛澄!”
“……臣在。”毛澄很无奈地看了看杨廷和。
阁老你说句话呀!
他这是旨意,他要硬来啊!
杨廷和连复设起居注的“功绩”都被天子本人抢了,这种大大彰显天子“光明磊落”的行为在前,连争了王琼、内档司二事的杨廷和难道要在此时站出来继续大礼之争?
已经被骗了一次因反对请辞的记录在案,他杨廷和是不是打算今天就想走?
百官众目睽睽之下,杨廷和快纠结得心肌梗塞了。
“大行皇帝上尊谥,慈寿皇太后加上尊号,兴献王追尊帝号,兴献王妃上太后尊号这几件事,礼部都领了去,一一拿出仪注来。”
朱厚熜不由分说地吩咐完,也看向了杨廷和他们。
西角门内外气氛诡异,重臣悄悄看去只觉得天子表情诡异。
他为什么看着杨廷和有期待的感觉?
第51章 上高度:忠不忠?
朱厚熜的猛烈进攻让杨廷和招架不来。
他很担心一点如果今天在这里争个彻底,那么不仅数日之前在行殿中的一番臭骂将再度上演,今天这西角门也必将辞退一批阁臣、重臣,甚至会有廷杖。
十五岁的天子连起居注官都准备好了,他真的不怕被天下人乃至于后世子孙唾骂。
他一定要办成这件事。
若因此事闹得沸沸扬扬,那今天则必然真的会成为大清洗。
只不过被清洗的,将是另一方罢了。
天子本不欲大动干戈,到底是什么人逼天子非要烧起第一把火的?
经过了刚才关于王琼等奸佞小人的那一场“势不两立”的争论,现在再来一遍的话,气势上已经弱了许多。
天子的意思很明了,以皇帝旨意的方式命令去办这件事。
反对,就是抗旨不遵。
当场抗旨,当场就可以捉拿下狱了。
“毛尚书?”朱厚熜再问了一句。
等不到杨廷和发言的毛澄咬了咬牙,眼神坚定起来,跪下之后悲愤不已地说道:“臣身为礼部尚书,不敢奉此命!臣才疏学浅,实不知陛下以藩王继大统当如何同时议此四号!”
毛澄这带着些悲怆但坚定的声音响彻在西角门内外,朱厚熜不由得笑起来。
果然来了。
毛澄首当其冲,无法回避。
杨廷和居然没站出来,朱厚熜倒是挺意外。这是先让毛澄冲塔,他等会再表态,进可攻退可守?
良乡时毛澄最为反对,行殿之中有杨廷和扛着,现在杨廷和不发声了,毛澄却只能带头冲塔。
经历了朱厚熜这远比记忆中老秦讲述的大礼议更为坚决、更为迅猛的天子表态,毛澄这不是冲塔是什么?
事实证明,只要有人带头冲锋,就会有小兵摇旗呐喊。
眼下算是国事了吧?
算是具体的一件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