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是我的主场,不听我说话,你们还想干什么?
王谧举着手枪,随意瞄准,得意洋洋的样子,活像一只开屏孔雀一般。
急等着别人夸奖。
刘裕檀凭之互看一眼,实在是找不出什么新鲜的吹捧点了,只能等着小王自己展开话题。
不必担心,王谧是不会一直憋着不说的。
很快,他就在自己站定的地方划了一个圈:“你们可都看好了,我是站在这里打枪的!”
是啊,看好了。
这又怎么了?
大家又不瞎,还会认错?
沈蒜子抱着手臂,眉头皱的死紧,好像那圆形的圈圈会有什么问题似的。
一步、两步、五十步!
五十步啊,亲人们!
随着王谧越走越远,他报数的声音却越来越响亮,听着那一个个数字,刘裕他们的心情,也跟着激动了起来。
五十步!
大家都是从襄阳战场上滚过来的,王谧的武艺有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
耍两下大刀、射几支根本就打不准的箭矢,或许还可以,但是,绝对算不上是武艺精湛。
而现在,五十步开外的稻草人,个头并不大,大约只相当于一个五岁孩童的身高。
应该说,这个稻草人的打击面并不大,毕竟是沈蒜子临时鼓捣出来的东西,质量一般。
然而,即便如此,王谧还是打中了它!
而且是正中胸膛!
不可思议!
这简直难以想象!
当王谧站到稻草人的跟前,把那枚铅弹从稻草人前胸的孔洞里挖出来的时候,刘裕他们的惊叹也连连发出。
“稚远,你太厉害了!”
“这样的距离,要是射箭,非得有不凡的膂力才能成!”
刘裕说的没错,不要以为大江两岸的士兵,善射箭的人很多,就以为射箭、射弩是很容易学习的事。
完全是错误,大错特错!
不论是射箭还是射弩,都需要长期的练习,对弓箭手、弓弩手个人的身体素质有极高的要求。
尤其是臂力,更是差一点都不行,即便是在箭手云集的北府里,能够准确射中五十步开外目标的箭手,也没有那么多。
百步穿杨,那更是强手中的强手,是妖怪!
要练成这样一个妖怪,没有几年的勤学苦练是绝对不成的!
可是,打枪却完全不是这样。
你看,就连王谧这样的武功废柴,也能够轻而易举的做到!
刘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拉着檀凭之就跑了过去,没错,那稻草人上黑黢黢的弹孔,就是王谧打中的!
“寄奴,你们看,我虽然武艺不高,却也能命中目标了,这就是手枪的一大优势。”
五十步的距离,大约就相当于是现代度量衡中的二十到三十米,距离虽然不太远,但这已经是一个古代初级箭手可以射击的最远距离了。
刘裕他们的惊叹,便是来源于此。
“稚远,你说这是一大优势,那么还有别的优势吗?”檀凭之搔了搔大脸,疑惑道。
瞎猫撞上了死耗子,说的就是檀凭之啦,凭借着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他竟然抓住了王谧说话的重点,不得不说是今日王府里诞生的又一大奇迹。
王谧点点头,深沉道:“凭之说的对,手枪的优势确实还有很多。”
“比如轻便易携带,士兵们训练起来也很容易。”
轻便易携带这一点,确实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不管是再轻便的弓箭,都要比一支手枪沉重的多。
弓箭的沉重也是制约弓箭发展的一大因素,不论选用什么样的木料,再加上那些部件,一支完整的弓箭,它的重量都不可小视。
不要用现代的复合型弓箭来衡量,古代也根本没有这样的轻便材质。只能就事论事。
虽然手枪也挺沉的,但是相比弓箭来说,还是要轻便的多了。
正是因为轻便,才易学,更重要的是,使用手枪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大大降低。
大约会种地的人就能拿的起枪,只要能拿得起来,训练不还是很容易的事嘛。
第618章 叔父好见识
什么?
你说古代手铳容易炸膛?
哎呀,那种事,都是后话了。
再怎么说,也是打出去的子弹多,炸膛的少不是?
严格来说,王谧的话有对有错,手枪确实轻便,但是要说操作简便,却不见得吧。
“稚远,你这个话,我不认同。”
“弓箭只需要搭弓上箭就能使用了,可是这手枪,要点火,再举枪,整个动作,算起来也不会比射箭快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你看,刘裕就显然是一个内行。
从动作的速度来说,确实射箭和打枪是差不多的,甚至打枪的步骤更多些。
毕竟它还要先打火嘛。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从刘裕的角度来看,这也没错。
但是,很显然,他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训练的难度。
“寄奴,你放心,虽然看起来打枪要比射箭难一些,但我敢打赌,这个东西是非常容易学的,只要我们能造出足够多的手枪来,不消多时,北府兵就可以人手一支手枪了!”
手枪没见到几支,牛皮吹的倒是挺大的。
刘裕面露难色,半信半疑,主要是他自己也还没有亲手使用过手枪,怎能全然相信王谧所说。
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是充满了戒备的。
刘裕如此,檀凭之亦如此。
两位武将对自己的辛勤研究都充满了怀疑,这不得不让王谧感觉有些灰心丧志。
明明在将作坊里如此受欢迎的神器,到了他们这里,居然反响平平,难道,是他的表述能力有问题?
王谧虽然很想做这样的假设,但是,理智却告诉他,刘裕他们说的有道理。
他们都是在战场上冲杀的战将,多少次死里逃生,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即便是王谧手握后世的先进兵器,同时他也能够确定,这样兵器可以大大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但是,要想让手枪在这个中古时代,真正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却也还有很多要做的事。
就比如,手枪的造价极为昂贵,这件事在囊中羞涩,两手空空的大晋朝廷,就很难解决。
打造造枪的精钢,就需要花费巨亿,更不要说用起来特别费的火药了。
要是刘裕他们意识到,火药用完了还不能回收,会不会当场晕倒?
毫无疑问,手枪的造价是相当高的,不只是硬件造价昂贵,填充物火药也是需要流水的金钱堆起来的。
抠门家族司马曜,要钱别找我的司马道子,这些人都不必指望,他们是肯定拿不出钱来的。
当然了,虽然这些人抠门成性,贪得无厌,但是王谧还是会时不时的上一封奏疏,催一催钱款。
钱是好东西,谁不喜欢。
司马家的钱,能多榨出来一分就要榨出来一分,一点也别含糊。
为了能在大晋境内尽早的把手枪这种神器推广出去,王谧当然要报喜不报忧。
那些手枪的缺点,一个都不能提,只把优点反复扩大。
“既然你有把握,那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了,不过,我们还是坚持继续使用弓弩,这些老本行,可不能抛弃。”
“这是自然,我也是这么想的。”
事实上,就算是到了千年后的大明朝,手铳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一支建制齐全的军队当中,也还是要配备弓弩队的。
弩箭暂且不提,弓箭在战场上还是有它的优势的,在敌军的武器没有得到更新换代之前,弓箭完全具备远距离杀伤敌人的能力。
关键是,弓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回收使用,浪费较低,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不啻于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然而,既然弓箭这样好,为什么还一定要发展火器?
当然还是因为火器厉害啊!
就那手枪来说,别看它个头小,射程也没有弓箭远,但是,在火药的推动下,它的穿透力是无敌的!
相比弓箭,成倍增加。
古代战斗中,铠甲能够作为主要的士兵防卫兵器,那也是因为,它确实有用。
就拿弓箭来说,就算是再锋利的箭矢,在远距离攻击之下,也很难从正面穿透加厚的铠甲。
是的!
战场相搏之时,再好的箭手,也很难让自己射出的箭矢径直的穿透敌军的铠甲。
这里说的穿透,正是从铠甲正面打透之意。一般来讲,箭头和金属制的铠甲相触,就会打滑到一边,再好的箭手,就算是用尽全力,也很难让箭头直接打到铠甲的另一侧。
不要提那什么李广射虎的事,李广可以把箭头射进巨石,却并不一定能把箭头打进铁板。
原因很简单,石头是粗糙表面,箭头这样的光滑尖利的兵器,还是比较容易穿透的。
而士兵的铠甲,表面同样很光滑,弓箭就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