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联想很好,实际上在前苏联的探测器进入火星之前,科学界一度认为金星才是最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因为金星的距离地球最近,其质量、密度和半径都与地球相近,很多科学家最初都提出过改造金星的设想!”
说到这里,张教授有些可惜的摇了摇头道:
“不过后来的探测数据显示,金星的表面的温度为447摄氏度,气压为90个大气压,大气层密度大约为地球的100倍!”
“唉~高温、高压、缺乏液态水、频繁的酸雨,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金星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了,完全没有任何改造的余地,至少现在的科学理论不支持。”
对了,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探测金星的国家还是前苏联。
在1961年发射了第一个金星探测器之后,后续15年间前苏联又相继发射了9个金星号探测器,传回来大量的探测数据。
最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前苏联还在同步进行火星探测工程,十年时间足足发射了7颗火星探测器。
可以说正是前苏联的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才让科学界将太空移民的重点关注对象改成了火星!毕竟相比于金星而言,火星的自然条件就好太多了,南北极有着干冰和水冰组成的极冠不说,地表还有着动辄从数百上千公里长的干涸河床。
所以张教授在做火星探测工程规划论证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设想,那就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直接以天宫空间站为出发点在火星北半球的地表溶洞中建立火星基地。
毕竟种种迹象表明干燥的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火星南北极的冰盖就是最好证明。
而一旦发现适合的地表溶洞,那么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立时间。
并且最关键的是即便溶洞中没有发现水也可以就地向下钻井,以获取深层地下水。
只要有了水,那么建立火星永久基地的成功性将大大提高。
不得不说,科学家的脑洞有时候也是挺大的,比小说家敢想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火星救援》也不是完美无瑕的。
毕竟安迪·威尔的本质工作是给魔兽争霸2写代码,对天文学只是业余爱好。
即便为了写这部《火星救援》他自学了大量的航天知识,但业务终究比不过专业。
张教授甚至没有出手,同行的几位年轻科学家就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瑕疵。
于是在一场场交流之中,《火星救援》项目开始正式启动。
对了,说句题外话,出于对航天局的感谢江哲想要给一笔报酬。
但是没想到的时候航天局那边却婉拒了,反而嘱咐江哲千万要好好拍,感觉比他自己对这部电影还要上心。
一开始江哲还不懂,后面还是身在体制内的张校长解释他才明白原来航天局把《火星救援》当做是一部大型的科教宣传片了。
别看电影是假的,但有些天才科学家幼时的启蒙往往就来自一本小说或电影。
故此在科学援助这一块,华夏航天局这回简直是自带干粮也要帮场子。
毕竟早期的科学启蒙还是要的,总不能让未来中国的小朋友脑子里只有当明星、当网红这种梦想吧?
……
“唉~我这回算是明白了,太空题材的电影有时候真不需要百转千回的剧情,或者深刻崇高的内核,因为太空本身就是伟大与惊险并存的最佳背景!”
4月10日,再次结束了一场内部讨论会之后江哲坐在宁皓面前由衷的感慨道:
“细节,无穷的细节,只要能满足这一点太空电影就能成功一半了!”
闻听此言,宁皓顿时忍不住好奇道:
“一半?那另一半呢?”
“另一半?呵呵~那就不是我们电影人能控制的了!”
没有强大的航天实力和国力,太空电影拍的再好也没有说服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太空电影也算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
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第三座空间站,并且探月工程已经进行到第二期了,江哲压根不会动拍摄《火星救援》的心思。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存在,电影行业就不应该拉胯!
ε=(′ο`*)))唉~好吧,实际上华夏的电影行业已经拖后腿了。
神舟飞船系列都已经出到“神舟八号”,天宫空间站甚至都已经上天了,可是作为航天大国的中国却依旧没有一部像样的硬科幻电影,这无疑是整个电影行业的失职!
要知道科幻电影往往都是走在现实世界前面,否则也不会冠以“科学幻想”一词了。
但中国电影人整天沉浸在幻想中无法自拔,科学那部分硬骨头是一点都不喜欢啃!
关于这一点,即便是身为中国电影人一份子的江哲都没办法洗。
不过无法洗白整个行业,不代表不能洗白自己。
别看江哲喜欢吃软饭,但他同时拥有一副好牙口,也喜欢啃硬骨头。
于是随着一场又一场会议的进行,短短两个月的功夫,本来七百多人的剧组逐渐扩张到四千多人,西郊的厂房更是租了一间又一间,最后江哲干脆把整个工厂都买下了,就地改成花果山影业的拍摄基地。
随着时间流逝,一张又一张的概念设计图、一件又一件的道具就这样缓缓增加着。
中国电影工业化,从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清晰到过来探班的韩三品最后就自带干粮的免费当起了制片人,帮着解决各种问题。
至于本来闲着的宁皓看看看着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给江哲当起了助手。
而随着这样一位位对中国电影抱有着赤诚之心的电影人的加入,国产重工业硬科幻电影终于按下了加速启动的按钮……
第313章 开窗理论【1/2】
2012年6月6日晚,沪上大剧院。
在一阵阵闪光灯的照耀下,第15届沪上国际电影节终于正式拉开帷幕。
话说江哲其实一开始不准备过来参加的,毕竟他和沪圈向来没什么联系。
当然,他和京圈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很多圈外人都以为他是京圈的一份子,但实际上业内人都清楚,江哲这些年走的压根就不是京圈的路线,完全是横冲直撞的莽出来的。
毕竟谁让他不愿意给京圈当狗呢,那就只能走野路子了。
不过现在好了,在江哲这一批新生代电影人出头之后,京圈、港圈、沪圈终于不再是影视圈中的唯一主流了。
用老马当初的话来说,那就是甭管什么圈最后都是花圈。
如今随着圈外热钱不断涌入,当初一群人抱团搞小圈子就能只手遮天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没办法,资历再老如今也不如钞票管用。
别说京圈、沪圈、港圈的外围成员了,就算是核心的那一波照样也有人被钱砸倒的。
赚钱嘛,不寒碜。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国内的金融中心,沪上电影人倒是挺欢迎这种浪潮的。
别的不说,至少沪影节一年办的比一年热闹。
甚至今年沪影节这边为了邀请江哲参与,直接就上影节影帝和金爵奖都拿出来了,说是江哲只要愿意出席,这两个奖项便双手奉上,但还是被江哲婉拒了。
原因无他,对于这两样奖项江哲还真没有什么想法。
实际上去年一年因为《时间规划局》江哲差不多拿奖拿到手软。
抛开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和土星奖影帝不谈,光是国内的电影奖项他就拿了个遍。
继《画皮》那次的百花影帝,与《星你》那次的飞天视帝之后,去年八月江哲凭借《时间规划局》再度成功获封华表影帝。
甚至去年那届华表奖《时间规划局》剧组就是最大赢家。
因为除了影帝奖杯之外,剧组同时拿下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虽然影帝、影后都是双黄蛋,但这依旧让剧组的一干主创喜笑颜开。
尤其是刘艺菲,回去的路上抱着那尊华表影后奖杯死活不撒手,谁都不让碰。
江哲后来刘阿姨说她硬是抱着奖杯睡了一个星期,那股兴奋的劲头才勉强消下去。
当然,这也算情有可原。
不过在范兵兵与刘艺菲先后获封影后之后,杨密的心情便开始变得烦躁起来。
即便这两位什么话都没说,但女人的攀比心依旧让她浑身不自在,为此江哲那阵子没少受折磨。
对了,除了华表奖之外,江哲去年还顺手拿了一个金鸡影帝、北影节影帝、长影节影帝。
可以说去年国内的主流电影节奖项,江哲能拿的几乎都拿了一遍。
期间花果山影业没有做任何公关,但诸多电影奖项依旧争先恐后的往怀里蹦。
所以对上影节影帝和金爵奖,江哲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也算是兴趣寥寥了。
这玩意儿要是早七八年颁给他,他或许还是挺稀罕的。
然而被江哲婉拒之后沪上这边也不意外,并且一计不成又施一计,竟然直接邀请江哲担任评委会主席!
不得不说,沪影节还是有点气魄的,这手笔至少比北影节大多了。
但江哲虽然挺感激沪影节的看重,奈何他实在对这个电影节没兴趣,更不想用自家积累的口碑名声为沪影节背书。
毕竟他虽然没有参加过沪影节,但是多多少少也听说过一些事情,比如沪影节最偏爱外国电影人,常常大奖有三分二都是给老外颁发的。
对此江哲也不好说什么,反正他是不想背这个锅。
而话都说到这份上,沪影长这边也就不再强求了,最后选择让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担任了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不过江哲也没有一点面子都不给,还是抽出一天功夫过来参加了一场电影论坛。
O(∩_∩)O哈哈~“开窗理论”再一次在江哲身上得到了证明。
而对于这个的结果,沪影节这边也不嫌弃,甚至还干脆搞了一个“中国影视领袖峰会”,把王常田、王忠磊、大狗哥等电影行业大佬一齐邀请了过来,就中国电影如何将观众留在座位上等话题展开讨论。
据说还是拿着江哲的名头当幌子才把这群大佬给引过来的。
当江哲得知此事之后,顿时哭笑不得,只能说一个服字。
……
“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搞产业升级!”
论坛现场,只见主席台几个大佬成扇形分布的坐在沙发上。
作为地头蛇,上影的任总发言时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比如前阵子万达收购美国院线,我觉得就很不错,我和萬达的王总聊过,他的魄力我是佩服的!”